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TT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都安排了两到三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无疑,它具体解读了基础课程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它凸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语文学习活动一样,通过创造学习环境,构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而进行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体验等,从而实现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标,这种活动只是教师意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的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的体现形式,它使语文学习从语文学科走向跨学科领域,从语文教科书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怎样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激活参与意识,组织参与。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七年级上册“我爱文学”这次综合实践中,我让学生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文学手抄报”。手抄报出来后,有的把冰心的小诗作了分类并加以评点,还配上了与内容相匹配的图画,甚至有的手抄报还仿写“冰心体”小诗。如“潺潺流水/你贪爱穿着/便失去了自我。”看来,学生的创造潜力还是很大的,让学生自主、实践,就能充分显示他们的潜能,洞察心理,利用兴趣。
  
  二、学生爱上网聊天,我安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和交流,以学
  生关注的话题或教师推荐话题——文明上网、网络与诚信、网恋……进入网上聊天室。这样,实现了网上读写和交流,既训练了读写能力,又解决了学生心理、思想、情感上的实际问题,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语文。
  
  三、抓住契机,创设情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我以此自行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我’当导游”。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有机会带同学去小石潭游览,你怎样向他们作解说?学生转换角色,不由得进入导游的情境中,学生争着尝试,在实践中,学生领悟了说话要注意称呼,注意对象,要想方设法调动游客的情感,用语要生动,而且要有文化积淀,也感悟了自己游小石潭的心情与柳宗元游小石潭的心情为什么不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深邃的情思。
  
  四、跨学科,情感弥漫。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的体验,教学时要善于将文本中的情感弥散在学生情感里,实现情感共振。教王维的《渭城曲》,先播放《渭城曲》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整体感受诗中的情感,然后,在音乐中自由朗读,体会诗中情感。实际上这就是语文与音乐的整合,也即为跨学科,实现情感的弥漫。
  
  单位:江苏江都市樊川中学
其他文献
“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和主旋律。本文通过对新闻媒体在传播“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和当前“中国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两
伴随着即将敲响的新年钟声,我们一起来欣赏世界各地的庆祝活动吧1. New York, the United StateOn New Years Eve, people come to Times Square.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
期刊
清人薛雷《一瓢诗话》指出:“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此话说明审得题魂的重要,抓住题魂,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话题作文惟有题魂是不开放的,其它都是开放性的,可见抓住题魂正是话题作文惟一重要的要求。  话题作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如例题:  例一:阅读下面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内容“轴对称”.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闻信息不断的充实人们的生活,全球开放性的语境逐渐突显,我国媒体面临巨大的信息技术融入国内的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因此,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倍增。
说起袜子,我们就会想到socks和stockings这两个单词.socks是“短袜”,而stockings是“长袜”.西方人在平安夜这天在床尾挂着的圣诞袜就叫做Christmas stocking.下面我们还将
期刊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细读文章后,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初次背课新诗《在山的那一边》,觉得无从下手,后来经过同行之间的讨论,心中有了一些眉目,确定了教师领着赏析的教学设计。但同时心中也有些疑问,怎样才能使欣赏到位,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呢?  带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
随着电视传播艺术的发展和成熟,电视调查性报告的采访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采访提问作为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新闻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