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ock Lauterer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曾经创办了两份社区报,他的书《社区新闻》已经第三次再版,被全美很多大学社区新闻课程奉为教材,也成为专业人士了解社区新闻媒体的重要专业参考书籍。每年暑假他会走访北卡大大小小的社区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现场培训,涉及从新闻报道到摄影的方方面面,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屈指算来,已经走遍了150家社区报社。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学术高度让他有机会在全美各地大学,19个州的报纸协会开办各种有关社区新闻的培训,深度即时了解社区新闻领域的最新动态。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美国社区报的概况。
  Jock:有关社区的概念可以有上百种,而且每一种都有各自令人信服的理由,但至少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分为3类:地理、观念和种族。我们今天谈论的社区报仅指地理概念上的社区。如果采用社会心理学家Amitai Etzioni的概念,社区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共享社会意义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网络。
  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就是9•11之后的美国报业的写照,大日报读者持续减少,日陷危机,小型日报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定位,周报的地位却稳固如初。从美国报业的现状看,眼下是式微的中心城区大报被兴旺的周边社区报包围,即使大报也在纷纷收缩报道范围。最好的办法是让数字说话:截至2009年2月1日,美国日报1408份,周报6670份,其中1408份日报中1218发行在5万份以下,另外还有978份分众出版物(比如宗教、同性恋、军事等),也就是说98%的美国报纸是小报。这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份数,还可以有一个指标: 发行量。日报总发行量为4800万,其中小日报的发行量为1600万,大日报发行量即为3200万,周报发行量为4500万,另外还有各种小众出版物的发行量为3500万,把几个小报类发行量相加总数是9700万,是大报的3倍。
  听说中国人对“报纸即将消亡”的说法很熟悉,《消失的报纸》名称很吸引眼球,但很多人引用数据的时候没有在意上下文语境,此书作者也是我的同事Phil Meyer2004年曾经说过:面向特定读者的小众媒体发展得很好,这对小报是好消息,大报却是不太妙,如果大城市日报不调整方向,最后一份大城市日报将在2043年消亡。
  小众媒体意味着新闻价值标准的修正,如果问这个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已然落伍,正确的提问应该是:这个事件对谁有价值?现在看来报道特定社区的媒体是出现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媒体。
  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社区报的发展历史以及社区报的概念界定?
  Jock:报纸的历史就是社区报的历史。美国报业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即为社区报——哈里斯于1690年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屈指算来,已有300多年,报纸的最原初状态即为社区报纸,说社区报历史贯穿美国报纸历史是不为过的。
  虽然社区报早就存在,但是这个名词却是上世纪60年代才逐渐叫响,以前或者叫“家乡报纸”,或者叫“乡村周报”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Ken Byerly 教授(1957年至1971年在此任教)1961年出版了Community Journalism一书,从此业界接受了这个相对贴切的专业词汇。
  社区报就是服务于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小是其特点。Ken教授把发行量在3万份以下的报纸归于社区报范畴。但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我在研究了多年很多报纸以后,得出有关社区报的2个标准: 一是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把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报纸界定为小报),二是为特定地域的读者服务,比如新闻、特写、广告等都是以地方性话题为主。当然不是必须100%当地化,但高比例的地方性报道是其主要特色。
  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社区报纸的概念也许需要重写,发行量的标准可能会适度增加,会比美国大。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遵循,200万人口的城市还能称为社区吗?太大了,没有社区感觉。规模扩张太快的现代社会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际交往规模的尺度,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邻里?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和一定数量的人发生关联,只有在个人意义上社区才是有意义的,规模过大就会减少凝聚力。
  美国大报向来都有很强烈的优越感,但是网络、经济危机以及报业生态迫使他们放下架子,接受小的才是美好的分众概念,逐步变得越来越像社区报,新闻更加地方化,从大众媒体到分众媒体的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时间。
  记者:据我近一年对社区报和社区的观察,社区报已经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报为何对美国社会如此重要?其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Jock:通过社区报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的脉动。
  北美流行一种说法“无报不成镇”,没有社区报的社区就像没有船舵的船一样缺少引领。没有社区报,会缺少一种熟悉的声音,一种大家庭的感觉,历史的记忆。美国社区分治的特点使各个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社区报可以帮助界定社区特性,有助于形成社区归属感,一份高质量的社区报能让社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美国是个参与型社区。自治型社会有赖于公民的能动性,大家都是利益攸关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来自社区居民的捐献,大家都要求知道我交的税用在了什么地方?如何让自己受益?如果大家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感情,不愿为之付出,结果会怎样? 社区报纸作为一种连结纽带日复一日持续报道社区的点滴成就来创造居民之间情感的纽带,让公民知道每个人都是社区的财富,你的付出和参与对社区很重要,对民主社会的维系是不可缺少的。这和美国文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相得益彰。
  简单地说,社区报的主要功能可以有以下几点:监督政府,使公民知晓当地政府的运作,这是民主社会媒体的首要职责;通过持续报道当地新闻形成社区归属感,报道普通人的生活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信息透明和公开有助于为公民提供生活指南,使公民更有效地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公众论坛,社区报纸不仅要对当地事物表达观点,引发讨论更是给普通公民创造发声的机会;社区报纸对读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提供商业信息——广告,报纸必须成为当地小商业的重要帮手。大报的广告价格一般小商业难以承受,而且也不需要那些大而不当的无效发行。社区报纸在当地社区的高市场渗透率正好可以帮助他们精准 地到达目标消费者。
  记者:美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民对社区由衷的热爱,看来社区报功不可没。美国社区报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是否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可以和中国报业分享?
   Jock:新闻像台风,离得越近越重要。社区就是台风眼。
  社区报纸的最主要编辑政策就是当地化。有一种说法: 为读者把故事带回家。对社区报而言,相关性超越重要性,上升为首要原则。奥巴马的白宫招待会一般不会成为社区报的头条,但如果某位社区居民幸运地得到邀请,当然最好的话还有配文照片,一定可以成为当地社区报的头条。如果找不到当地视角,再大的事件也不值得报道,这是很多社区报编辑的信条。
  对美国社区报而言,除了报道当地政府的硬新闻,学校,宗教和体育是最主要的内容。体育是美国人的基因,让人体会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感觉。体育是输赢泾渭分明的游戏,输了就是输了,争辩也没有用,生活当中却有很多灰色地带,有时输,有时赢。
  体育是一种社区感很强烈的经历。人是群体性动物,从深层次上看,人都有和他人产生关联的欲望,不管是家庭、同事、亲戚或者有共同话题的其他人等,体育比赛的输赢结果很容易在各自的支持者中形成“他者”概念,这种概念的强化最容易创造社区整体感,而且体育在社区层次是最个人的,直接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和报纸的互惠关系在体育报道方面看得最清楚,一位出版人说他最热衷刊登群体照,一张人脸出现在报纸上,至少意味着8个人被影响——爸妈弟姐祖父母叔姨,还不算朋友,这是多少次方的算术啊!能多卖多少份报纸?社区体育报道是可以让人名和人脸出现在报纸上的最好的机会,创造社区感和凝聚社区。
  如果目前中国社区层次的体育比赛还不够多的话,至少可以从报道普通人入手。每个人都有故事,人都有了解他人的欲望,这是人性,尤其是身边熟知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在美国讣闻报道一直都是阅读率很高的内容,一个人的出生、结婚、去世都可以成为社区报的内容,一般美国报纸免费刊登这类信息,因为这是新闻,新闻是不应该收费的。
  记者:美国是个信息超载的社会,各种层次的媒体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仅就纸媒而言,社区报和地区报、全国性报纸关系如何?
  Jock:比较典型的美国家庭会有两份报纸:一份城市大报,一份社区报,两者是互补关系,但社区报绝对不是大城市报纸的微缩版,不是说谁比谁更好,而是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由于其高度地方化特色,社区报一般来说在当地社区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至少在纸媒中享有最高的家庭渗透率。
  地区性报纸一般采用美联社通稿,尽量迎合当地读者,但这个当地的概念实在太宽泛,报道稀释了就会有人抱怨不够地方,这是地区性报纸的尴尬境地。
  大城市日报着重报道重大事情,网络给这种模式造成了很大麻烦,大报一般只在 B叠才有覆盖范围很广的地区性报道,新闻编排反映编辑理念,当地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这不是“我们”的报纸。最近5年来,大城市日报有逐渐向周日报纸倾斜的趋向,文章更长,更追求深度。
  举个例子,社区报就像社区管家,希望促进社区良性发展,从编辑,出版人到读者,每个人都是利益攸关者,如果是负面报道,就像一个严父的角色,尽量做到“仁慈的客观’。2007年我所居住的社区carrboro 才建立了自己的高中,对社区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二三年级的学生,当年橄榄球队全部由一年级学生组成。在第一场比赛中被对方灌了个78:0,第二天的地区性大报《新闻和观察家》以一个豆腐块的版面面积报道了这场比分很抢眼的比赛。当地社区报Carrboro Citizen整个头版也进行了报道,没有提让人难堪的比分,相反,说的是球队如何有助于建立社区感,带给社区荣誉,体现学校的拼搏精神,家长如何为球队建设出力等,让人忘却了输球的失望,鼓励居民更多地支持球队为社区做更多贡献。
  记者:在纸媒越来越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您如何展望社区报未来发展趋势?
  Jock:上世纪60~70年代是社区报纸的黄金期,我正好非常幸运地创办了2份报纸,因为那是前网络时代,纸媒为王的时代。虽然大报的发行量和读者数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下降,但社区读者数量一直很稳定,稍有上升。
  但是社区报曾一度被炫目的大报遮盖,现在应该说是社区报重受青睐的好时机,很多报团报纸关张了,就像森林当中的大树倒下了,下面的小树终于可以见到阳光了。过去的10年经济很不景气,但是仅在北卡,我就知道至少有十几份新报产生,精明的人意识到当地新闻的优势,这是不错的生意,可以挣钱。
  中国对危机的解释很智慧:对大报这是危险,对小报意味着机会。以我个人为例,我订了《华盛顿邮报》的实时更新新闻,几乎24小时可以即时得到所有新闻,不会等到第二天才去看消息。大报已经没有突发新闻可以报道,他们失去了优势,过去5年来,大报也变得更加地方化。未来大报可能会更加重视周末版,加强生活方式类报道。
  但小报也同样面临着网络这个挑战,出版人就像顶天的巨神阿特拉斯,必须一只脚踩在纸媒,另一只脚踩在网络,目前看来这样才稳固,至少现在你一只脚很难立稳。
  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报纸纷纷上网是出于防御心态,觉得可能网络要取代纸媒,但是经过十几年,大家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纸媒的地位网络还无法撼动。社区报纸未来肯定也要加强网络建设,但这是一个进行时,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见证新闻的演变历史,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留待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吧。
其他文献
Sanford是位于北卡中部人口大约为25000的蓝领小镇,五六十年代东北部强大的工会组织导致昂贵的劳力费用,工业的南迁给美国南部的一些小镇带来了发展良机,制砖、纺织业快速发展。  Sanford-Herald是始创于1930年的社区报纸,从开办之日的周刊发展到如今的日报,从当初的家族报纸到今天的报团子报,从免费报纸到付费日报,从发行几百份到上万份,报纸经历了大萧条、二战、网络等等的冲击,至今稳固
期刊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日本人很喜欢手机、游戏,所以日本一定遍地都是数字期刊,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在日本大多数杂志是在店面零售的。日本出版业的发行网络和零售机制高度发达,它覆盖了整个日本。日本约有1500家店铺,43000便利店,种类超过3600种的杂志,2009年的总发行份数是34.4亿份,销售量在65%左右。一般来说,一本杂志的上架日期和零售价格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读者随时随地可以买到他们喜欢的
期刊
我国很多报纸,既是行业报协会员,也是产业报协会员。中国产业报协会成立于1986年,现有会员单位84家,是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领导的新闻一级协会,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协会。其会长曹恒武先生多年来对产业报的发展研究颇深,让我们来看看曹会长对产业报的研究和认识。  《传媒》:曹会长您好,关于产业报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您认为怎样的定义是合适的。
期刊
2005年,美国的两家研究机构PRWeek和Burson-Marsteller联合对131名美国企业的CEO进行了一项调查,考察这些CEO们对于博客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出CEO们对博客的积极态度:其中,59%的人认为使用博客有益于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47%的人认为博客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好工具。2006年,在线折扣券商——TradeKing公司的CEO多纳托蒙塔纳罗20多年前移植
期刊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为行业服务中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报业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年来,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在行业报改革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深入了解全国性行业报的未来走势与当前热点之一的报刊改革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先生。  《传媒》:吕会长,您好。在传媒业界,行业报、产业报、企业报、专业报这样的称呼很多,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期刊
新世纪头十年精彩几何?“十二五”期间如何变局?    本刊讯(记者 徐颉) 新十年,新起点,新格局。经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批准,第六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2010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1年1月在北京举行,届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领导及200余位传媒界老总,以“变局与转型”为主题,对传媒业新世纪头十年及2010年的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对2011年及未来十年传媒业新格局进行探讨。  2010
期刊
策划人语  盘点十年传媒史,是我们早就有的想法。  新世纪的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但于中国传媒业,却称得上剧烈变革的十年。  这十年,改革始终是行业的主旋律。从2001年的17号文件开始,中国传媒业吹响了集团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号角。一大批有实力的传媒集团傲立潮头,始终走在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从单一介质到多介质的全媒体集团,从转企改制到运作上市,从兼并重组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传媒集团
期刊
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牟利面临全面整顿  2月23日,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
期刊
方汉奇先生在其《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中这样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而广播史又是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一篇涉及广播事业的专著。因此,出版系统的、专门性的广播史料书籍,一直是广大广播史志研究工作者努力的目标。2007年6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便是近年来广播史料的代表作。  该书收入的史料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
期刊
进入新世纪后,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读者的观念、构成、地位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读者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党刊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典型代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本文结合中共安徽省委党刊《江淮》杂志的办刊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创新,不断提高党刊的指导性和影响力。    创新时政报道,高唱主旋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报道好中央和省委的重要精神和工作部署,是党刊的职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