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史学研究的新收获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j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汉奇先生在其《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中这样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而广播史又是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一篇涉及广播事业的专著。因此,出版系统的、专门性的广播史料书籍,一直是广大广播史志研究工作者努力的目标。2007年6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便是近年来广播史料的代表作。
  该书收入的史料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将近30年间有代表性的广播史料。由于广播史料易逝的特点,整理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广播史料,因为没有原始音响,编选者只能通过翻阅解放前的有关书籍和报刊来查找。赵玉明教授自1959年开始从事中国广播史教学工作起,就开始广泛搜集各类广播史料。为查找民国时期的广播史料,几十年间,他翻阅了《东方杂志》、《申报》、《民国日报》等数十种报刊。此外,他还奔波于京、沪、宁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从中抄录、复印了一大批民国时期的广播史料。他还通过私人关系,在京、沪等地的旧书店购进一大批解放前的广播书刊,其中就有十分珍贵的中国第一本广播年鉴——1929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印的《中央广播无线电台年刊》。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这些年来,他先后参与、主持编印了《中国广播史资料》(上册)、《中国广播史料选辑》(5辑)等史料选辑。可以说,上述前期工作为《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的推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中的大量史料不仅来自于不同时期的档案、书刊等各种文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实地调查。限于篇幅,该书只收入20万字的史料,但编选者搜集的仅民国时期的广播史料就有1000多件(册),这对于广播史研究乃至新闻史研究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更有着难能可贵的多重价值。
  其一,史料价值。早期,中国对广播的研究成果无专著,只是分别写入新闻史或交通史著作中。直到抗战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后,为了向国统区听众介绍解放区的广播事业,延安(陕北)台先后播出的《介绍XNCR》、《大家都来说话——XNCR周年纪念广播》、《陕北台二周年告听众》、《XNCR陕北阶段工作的简单总结》等文章,这些可以看做是对解放区广播史研究的萌芽。可见,对广播的研究几乎同广播的历史一样长。因此,对广播史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十分必要。这本书的推出,使中国现代广播史料更系统、更完整,为今人开展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的一手资料,节省不少搜集资料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得上是善莫大焉。
  其二,学术价值。作为新闻史的一部分,广播史是历史和广播的交叉学科,如何使广播史“科学化”成为一门科学始终是研究者的终极追求。2004年1月,《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推出后,笔者曾撰文称其树立起了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应当遵循的科学的方法与思路,是我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走向成熟、科学的标志。《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的出版,使得广播电视史学的基础更加扎实,进一步丰富了广播电视史学科学化的内涵,将有力地推动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繁荣。
  其三,现实价值。《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收入的史料,既包含大量客观性史料,也收入了不少研究者对广播规律不断探索和提高认识的主观性史料,从这个意义上解读《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其现实价值是积极和多元的。可以说,它所体现出的境界为时下的广播史研究者树立了精神的丰碑。当然,该书中涉及的广播事业建设、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内容,都是中国现代各个时期广播事业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其对当前我们搞好广播的改革与发展的借鉴意义自不必多说。
  “广播电视史”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门专门性学科已经有15年了,但这本系统性的中国现代广播史料至今才面世。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在对《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的推出而备感欣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今后编辑出版广播史料的任务还很艰巨和繁重。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0月19日在第3版报道说,10月15日,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有限公司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在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合作组建中兴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运营《数码设计》杂志,并开展全数字媒体业务和网上音乐出版业务。国际期刊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卢埃森出席了当天的签约仪式。  作为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我想谈一些合作的初衷和思路。文化体制
期刊
当今中国有没有主流大刊?严格地说:没有。有没有世界级影响的报纸?严格地说:也没有。  我认为,所谓主流大刊,是指那些能够有力地维护、左右、影响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念,并在世界上发出强劲的“中国观点”的杂志;所谓世界级影响的报纸,是指能以世界和历史的眼光,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对世界风云经常发出独特见解的报纸。从这意义上看,公费订阅为主的《瞭望》、《半月谈》等尚难成为主流大刊;在自费订阅和零售市场有所作为
期刊
Sanford是位于北卡中部人口大约为25000的蓝领小镇,五六十年代东北部强大的工会组织导致昂贵的劳力费用,工业的南迁给美国南部的一些小镇带来了发展良机,制砖、纺织业快速发展。  Sanford-Herald是始创于1930年的社区报纸,从开办之日的周刊发展到如今的日报,从当初的家族报纸到今天的报团子报,从免费报纸到付费日报,从发行几百份到上万份,报纸经历了大萧条、二战、网络等等的冲击,至今稳固
期刊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日本人很喜欢手机、游戏,所以日本一定遍地都是数字期刊,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在日本大多数杂志是在店面零售的。日本出版业的发行网络和零售机制高度发达,它覆盖了整个日本。日本约有1500家店铺,43000便利店,种类超过3600种的杂志,2009年的总发行份数是34.4亿份,销售量在65%左右。一般来说,一本杂志的上架日期和零售价格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读者随时随地可以买到他们喜欢的
期刊
我国很多报纸,既是行业报协会员,也是产业报协会员。中国产业报协会成立于1986年,现有会员单位84家,是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领导的新闻一级协会,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协会。其会长曹恒武先生多年来对产业报的发展研究颇深,让我们来看看曹会长对产业报的研究和认识。  《传媒》:曹会长您好,关于产业报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您认为怎样的定义是合适的。
期刊
2005年,美国的两家研究机构PRWeek和Burson-Marsteller联合对131名美国企业的CEO进行了一项调查,考察这些CEO们对于博客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出CEO们对博客的积极态度:其中,59%的人认为使用博客有益于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47%的人认为博客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好工具。2006年,在线折扣券商——TradeKing公司的CEO多纳托蒙塔纳罗20多年前移植
期刊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为行业服务中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报业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年来,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在行业报改革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深入了解全国性行业报的未来走势与当前热点之一的报刊改革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先生。  《传媒》:吕会长,您好。在传媒业界,行业报、产业报、企业报、专业报这样的称呼很多,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期刊
新世纪头十年精彩几何?“十二五”期间如何变局?    本刊讯(记者 徐颉) 新十年,新起点,新格局。经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批准,第六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2010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1年1月在北京举行,届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领导及200余位传媒界老总,以“变局与转型”为主题,对传媒业新世纪头十年及2010年的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对2011年及未来十年传媒业新格局进行探讨。  2010
期刊
策划人语  盘点十年传媒史,是我们早就有的想法。  新世纪的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但于中国传媒业,却称得上剧烈变革的十年。  这十年,改革始终是行业的主旋律。从2001年的17号文件开始,中国传媒业吹响了集团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号角。一大批有实力的传媒集团傲立潮头,始终走在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从单一介质到多介质的全媒体集团,从转企改制到运作上市,从兼并重组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传媒集团
期刊
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牟利面临全面整顿  2月23日,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