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小儿肝病与感染学组秘书,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感染学组委员、肠内肠外营养学组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儿童胃肠道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小儿消化系统罕见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北京西路院区)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儿童消化性溃疡并不少见,国外报道占住院病人的4‰~5‰,国内的一些资料显示,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占因疑为上消化道疾病而行胃镜检查小儿的10.5%,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儿童消化性溃疡:年龄不同,特点不同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恶心、呕吐、泛酸、嗳气,食欲不振。腹痛大多位于中上腹部,呈不规则间歇性,儿童很少表现典型的“溃疡痛”。小儿年龄不同,溃疡部位和类型不同,症状和体征也有所不同。
●新生儿期 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以急性应激性溃疡多见。通常见于早产、有窒息缺氧史、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大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发生,以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为主要特征,如:起病急骤,呕血、便血、腹胀、休克,少数患儿表现为哭吵、拒奶、呕吐等非特异症状。
●婴幼儿期(1月-3岁) 仍以急性应激性溃疡为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临床表现危急,呕血、便血、穿孔可以是首发症状。原发性溃疡则多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阵发性哭闹、腹胀不适,因呕吐和吃奶差引起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学龄前期(3岁-6岁) 原发性溃疡渐增多,多有腹痛,呈不规则间隙性,常位于脐周,与进食无明显关系,部分患儿有夜间痛、清晨腹痛,有些可出现进食后呕吐。黑便、呕血可为主要症状。
●学龄期(6岁以上)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多呈间歇性,偶尔持续性或周期性间以数周、数月;部位多位于剑突下,也可在脐周;多为隐痛,也可为剧烈烧灼感;与进食无关,有时进食后缓解,但数小时后又再度发作。可出现嗳气、泛酸、便秘、消瘦等症状。一些患儿无慢性腹痛,而表现为突然呕吐、黑便、昏厥甚至休克。也有的患儿表现为慢性贫血伴大便潜血阳性。
6种表现,需警惕消化性溃疡
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多样化,各年龄阶段表现又不同,因此发现和诊断主要依靠家长、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一般地说,儿童有以下表现者,应考虑消化性溃疡的可能,需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剑突下烧灼痛,饥饿时发生,进食后缓解;
●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不适,无寄生虫感染;
●反复进食后呕吐,长期食欲不振;
●不明原因贫血伴大便潜血阳性;
●原因不明呕血、便血、胃肠穿孔;
●反复腹部不适且有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家族史。
确诊消化性溃疡,需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同时应常规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应达到四个目的: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所有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均应首先进行内科治疗,只有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或发生大出血、穿孔、器质性幽门梗阻时,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强化黏膜防御能力、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是消除侵袭因素的主要途径,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为首选。强化黏膜防御能力的药物有硫糖铝、胶态次枸橼酸铋钾等。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不管是初发还是复发,除了抑制胃酸分泌、强化黏膜防御能力之外,还需加用抗菌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家长应帮助消化性溃疡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预防复发非常重要。如:生活要规律,睡眠要充足;避免过分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要有节制,以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主,少吃冷饮、糖果、油炸食品,避免碳酸饮料、浓茶、咖啡、酸辣调味品等刺激性食物。此外,患儿一生中应尽量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从而避免溃疡复发及消化道出血。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小儿肝病与感染学组秘书,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感染学组委员、肠内肠外营养学组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儿童胃肠道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小儿消化系统罕见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北京西路院区)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儿童消化性溃疡并不少见,国外报道占住院病人的4‰~5‰,国内的一些资料显示,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占因疑为上消化道疾病而行胃镜检查小儿的10.5%,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儿童消化性溃疡:年龄不同,特点不同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恶心、呕吐、泛酸、嗳气,食欲不振。腹痛大多位于中上腹部,呈不规则间歇性,儿童很少表现典型的“溃疡痛”。小儿年龄不同,溃疡部位和类型不同,症状和体征也有所不同。
●新生儿期 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以急性应激性溃疡多见。通常见于早产、有窒息缺氧史、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大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发生,以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为主要特征,如:起病急骤,呕血、便血、腹胀、休克,少数患儿表现为哭吵、拒奶、呕吐等非特异症状。
●婴幼儿期(1月-3岁) 仍以急性应激性溃疡为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临床表现危急,呕血、便血、穿孔可以是首发症状。原发性溃疡则多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阵发性哭闹、腹胀不适,因呕吐和吃奶差引起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学龄前期(3岁-6岁) 原发性溃疡渐增多,多有腹痛,呈不规则间隙性,常位于脐周,与进食无明显关系,部分患儿有夜间痛、清晨腹痛,有些可出现进食后呕吐。黑便、呕血可为主要症状。
●学龄期(6岁以上)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多呈间歇性,偶尔持续性或周期性间以数周、数月;部位多位于剑突下,也可在脐周;多为隐痛,也可为剧烈烧灼感;与进食无关,有时进食后缓解,但数小时后又再度发作。可出现嗳气、泛酸、便秘、消瘦等症状。一些患儿无慢性腹痛,而表现为突然呕吐、黑便、昏厥甚至休克。也有的患儿表现为慢性贫血伴大便潜血阳性。
6种表现,需警惕消化性溃疡
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多样化,各年龄阶段表现又不同,因此发现和诊断主要依靠家长、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一般地说,儿童有以下表现者,应考虑消化性溃疡的可能,需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剑突下烧灼痛,饥饿时发生,进食后缓解;
●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不适,无寄生虫感染;
●反复进食后呕吐,长期食欲不振;
●不明原因贫血伴大便潜血阳性;
●原因不明呕血、便血、胃肠穿孔;
●反复腹部不适且有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家族史。
确诊消化性溃疡,需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同时应常规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应达到四个目的: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所有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均应首先进行内科治疗,只有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或发生大出血、穿孔、器质性幽门梗阻时,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强化黏膜防御能力、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是消除侵袭因素的主要途径,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为首选。强化黏膜防御能力的药物有硫糖铝、胶态次枸橼酸铋钾等。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不管是初发还是复发,除了抑制胃酸分泌、强化黏膜防御能力之外,还需加用抗菌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家长应帮助消化性溃疡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预防复发非常重要。如:生活要规律,睡眠要充足;避免过分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要有节制,以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主,少吃冷饮、糖果、油炸食品,避免碳酸饮料、浓茶、咖啡、酸辣调味品等刺激性食物。此外,患儿一生中应尽量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从而避免溃疡复发及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