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不降,原是心病作怪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糖药怎么不管用啦?
  
  75岁的陈大爷患糖尿病10年。一次检查时,医生手误多收了费,医保退费很麻烦,医生嘱其以后检查不收费,但陈大爷不愿意,遂发生了争吵。接下来的3个月,陈大爷虽坚持服药,但血糖居高不下,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后来,医生了解到陈大爷上次吵架后每次看病都找那位收错费的医生,心情不舒畅,且几乎每周都到医院找领导反映。原来陈大爷血糖控制差的根本原因出在心理上。
  
  诊断:
  心情不佳,血糖升高药难治
  
  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文英说,心理状态会影响血糖水平。糖尿病是种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控制饮食,这容易让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而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人会因精神紧张、焦急激动、发怒恐惧或忧虑绝望,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
  王文英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与年龄、病程等因素密切相关。行动畏缩、依赖心理较强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情绪低落、力不从心是中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而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易怒,难接受他人为其安排的治疗及护理,甚至有自杀行为。大家都知道,坏心情让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使免疫力变弱。具体到糖尿病,还有复杂的身体机制:人在坏情绪时,脑会刺激身体大量分泌些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人的胰岛素不足,血糖就升高。情况严重,甚至会加速脂肪的分解,使血液中脂肪酸大量增多,导致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治疗必须心、身同步,控制情绪也是治病的一道药方。
其他文献
曹学俭,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人物。现当代学者如方宝川、庄可廷、廖天敏、宋建昃、郑玉堂、沈时蓉、王长英等人多从文献的角度侧重其著述的考证,并没有对其生平展开详细的研究
顺治、康熙时期的杂剧作家在杂剧的本体认识上基本承袭“发愤著述”的传统,实现了向明中期“把戏剧等同于诗歌”的创作观念的回归,极大地削弱杂剧的叙事功能并相应加强其抒情
在素质教育中,差生的转化成了学校、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教师注意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差生实施转化,差生也可转变。 In quality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
期刊
在悠长的人类文明史中,自然科学之精确缜密,人文科学之繁杂玄奥可谓众所周知。然而,18世纪法国的特拉西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即用自然科学理论特有的细密精确来描述以抽象、思辩见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的一大转关,相对于先秦两汉文学来说有诸多变化。如前贤所言,此为文学之自觉时代,政治教化不再是文学的主要功用,文学回归自身,呈现出更多的非功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现代经典,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也成为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将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运用人物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原理
提起中风,大多数人会认为那是高血压病人才会发生的,因为血压太高,把脑血管"挤爆"了,所以发生了脑出血。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时,血压不高,甚至是低血压也会诱发中风。因为中风是脑血管意外的俗称,主要是脑出血和脑梗塞。而低血压则可能与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所以福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郑峰主任医师提醒低血压患者别忽视低血压也会诱发中风。    一个低血压中风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