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政治的交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w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悠长的人类文明史中,自然科学之精确缜密,人文科学之繁杂玄奥可谓众所周知。然而,18世纪法国的特拉西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即用自然科学理论特有的细密精确来描述以抽象、思辩见长的人文科学理论。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上人阶级家庭,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961年,18岁的伊格尔顿进入了当时作为“上层阶级文化堡垒”的剑桥大学并师从利维斯和雷蒙德·威廉斯。剑桥大学的经历及上人阶级的出身、浓厚的爱尔兰文化背景经历和导师雷蒙德·威廉斯的启发,这一切对伊格尔顿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逐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道路,并因其成就申然而饮誉国际批评话语领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就以“意识形态”这一范畴为核心进行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研究。随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其含义变得越来越含混复杂。它从观念形态、实践上具到情感话语等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同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逻辑立场和研究视角出发,给意识形态下了众多不同的定义。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3]在《意识形态导论》一书中,伊格尔顿列举了16种在他看来比较重要的意识形态定义。山于意识形态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复杂性、广泛性,所以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文本,上面有形形色色的历史踪迹,即使把它的丰富含义压缩成一个单一综合的定义,实际上也是毫无裨益。因此,伊格尔顿无意给“意义形态”下一个流行的单一的定义,而是从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多维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不同的界定。在伊格尔顿看来“‘意识形态’并非简单地指人们所持有的那些深固的、经常是无意识的信念:我主要指的是那些感觉、评价、认识和信仰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的维持和再生产有某种关系。”
其他文献
为了分析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子模块故障时系统的运行性能,建立了系统在热备用的模式下上、下桥臂不对称运行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上、下桥臂不对称运行会增加故障桥臂环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之一。白居易经常开怀畅饮,结果染上了眼疾,40岁时已有“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之感,医生已明确告诉他要戒酒,可他依然“马背仰天酒果腹”。可见过量饮酒是古代文人眼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饮酒不节,杀人顷刻”。
《法苑珠林》是成书于唐初的一部大型佛教类书,该课题的研究在日本、中国台湾起步较早。目前大陆对此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百科全书、佛教类书性质以及哲学层面上,相关问题亦不
小林是某高校的博士生,前几天突然觉得眼前有灰掉似的黑影在眼前飞舞,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是玻璃体混浊。小林纳闷了,玻璃体混浊不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吗,怎么自己年纪轻轻也会得这样的老年病呢?是不是以后眼睛需要做手术才能治好?    玻璃体混浊不是老年病  人的玻璃体在20岁以后就开始发生液化,特别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液化的玻璃体存在不均匀的情况,就容易出现飞蚊症和晃动的黑影。我们原来认为玻璃体混浊是一种老年
曹学俭,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人物。现当代学者如方宝川、庄可廷、廖天敏、宋建昃、郑玉堂、沈时蓉、王长英等人多从文献的角度侧重其著述的考证,并没有对其生平展开详细的研究
顺治、康熙时期的杂剧作家在杂剧的本体认识上基本承袭“发愤著述”的传统,实现了向明中期“把戏剧等同于诗歌”的创作观念的回归,极大地削弱杂剧的叙事功能并相应加强其抒情
在素质教育中,差生的转化成了学校、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教师注意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差生实施转化,差生也可转变。 In quality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