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悠长的人类文明史中,自然科学之精确缜密,人文科学之繁杂玄奥可谓众所周知。然而,18世纪法国的特拉西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即用自然科学理论特有的细密精确来描述以抽象、思辩见长的人文科学理论。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上人阶级家庭,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961年,18岁的伊格尔顿进入了当时作为“上层阶级文化堡垒”的剑桥大学并师从利维斯和雷蒙德·威廉斯。剑桥大学的经历及上人阶级的出身、浓厚的爱尔兰文化背景经历和导师雷蒙德·威廉斯的启发,这一切对伊格尔顿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逐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道路,并因其成就申然而饮誉国际批评话语领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就以“意识形态”这一范畴为核心进行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研究。随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其含义变得越来越含混复杂。它从观念形态、实践上具到情感话语等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同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逻辑立场和研究视角出发,给意识形态下了众多不同的定义。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3]在《意识形态导论》一书中,伊格尔顿列举了16种在他看来比较重要的意识形态定义。山于意识形态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复杂性、广泛性,所以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文本,上面有形形色色的历史踪迹,即使把它的丰富含义压缩成一个单一综合的定义,实际上也是毫无裨益。因此,伊格尔顿无意给“意义形态”下一个流行的单一的定义,而是从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多维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不同的界定。在伊格尔顿看来“‘意识形态’并非简单地指人们所持有的那些深固的、经常是无意识的信念:我主要指的是那些感觉、评价、认识和信仰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的维持和再生产有某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