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自由来点约束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ulong3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个导语,与入学挂钩的同时,提出本文主旨;修改标题。改后发“儿童社会化”。
  前些日子,我接受了一位高学历母亲的心理咨询。下面是她的讲述: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我,一直很崇尚西方人的那种教子观念:尊重孩子的意志,让孩子保持个性自由。所以,儿子小宇出生后,我一直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他爱玩,我就给他买来各种玩具任他玩个够;他喜欢独处,我从不强迫他去交往;他出门不爱叫人,随他去,干吗要那么虚伪地和那些认识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呢!孩子3岁时,我没让他上幼儿园,主要是担心幼儿园那种整齐划一的生活会妨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一转眼,孩子该上学了,我想还是让他到学前班适应一下吧。结果没想到,在家里聪明伶俐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却成了“问题儿童”。老师三天两头地向我告状,说他很难与别人相处,还动不动因为与小朋友意见相左而冲动地将文具丢下楼、拿笔插人,甚至破坏教室的桌椅。现在,他吵着说不去学前班了,以后也不想上学了。我真不明白,好好一个孩子,怎么到了集体中就变了一个人呢!
  看起来,这是一位盲目片面地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方式而又自以为是的母亲。西方教育固然强调孩子的个性自由,但绝不像这位母亲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没有规矩的任意妄为的自由。因为再个性十足的孩子都必须在群体中生活,都要面临如何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协调的问题。他们得学会在环境容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并遵循社会环境的种种法则,学会将社会规范和价值系统内化(即能自愿地遵守大小社会,包括孩子们相互接触与合作时的游戏规则;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等),而使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他人间的互补性和互惠性。而这个过程,通常应在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前完成。
  类似小宇这样的个案还有不少,多是由于家长错误的观念及做法,孩子没能在与周围人群尤其是与自己同龄人的交往中完成这种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导致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种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孩子或表现为行为不足,比如少讲话,不愿意与同伴接触,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避令自己产生焦虑的情景或环境,胆小,退缩等;或表现为行为过度,比如不遵守纪律,侵犯别人,自伤、伤人等。
  对这样的孩子必须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治疗。通常,这种矫正过程分为三个必须的步骤:
  第一,明确孩子需要被限定或被改变的行为,以及成人准备传授的行为。比如对于小宇来说,需要改变的是他不能与小朋友合作及他的攻击性行为;要训练的是理解别人,与他人产生合作关系的行为。第二,了解孩子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和令行为产生的特定的条件。比如小宇常常是在他人不遵从其意见时产生情绪冲动与不良行为。
  第三,安排同样的情景,且能不断重复,训练其消除以往的不良行为方式而以一种新的积极的行为方式取而代之。比如训练小宇在他人与其意见相左时,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化。在训练过程中,孩子一旦有良好的应对方式便及时给予鼓励,而出现不良行为时则剥夺他喜爱的东西和活动。
  很显然,这种训练离开同龄人、离开集体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对于这类“问题儿童”,家长除在家庭中积极地为其创造各种条件外,还要与幼儿园和学校老师沟通,避免老师因孩子行为不良而讨厌甚至排斥孩子,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损伤。
其他文献
当然,除了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现之外,孩子们可能还会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样。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任性的行为,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有任性的习惯。  亲子之间是一种很奇特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恋,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具体到任性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进退攻守关系,孩子不断任性胡闹的过程,就是家长不断丧失权威的过程。  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生活上的关爱和智力上的启蒙,随之
期刊
1.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予理睬  2. 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3. 让孩子尝到任性的苦果  4.家长之间的教育保持一致  5.采用“激将法”,反其道而行之  6.给孩子找个信服的“榜样”  药方开得简单,可用起来各有千秋。下面这些家长们就在“实战”中运用了这些战术,看看马老师的点评,相信你会收获多多。    调查对象:丁丁妈  孩子任性典型表现:你说东,他偏往西  最灵药方:第5招、第6招  家
期刊
在这个问题上,几位妈妈们的体会和建议很值得你参考。  璐璐妈:一个双休日,我领着4岁的女儿逛商店。我兴致正高时,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怎么哄都不管用。没办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从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发脾气,原来和我心情不一样。  建议一: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为是否可以理解,接
期刊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要是早点知道这些招数就好了,可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任性成习惯了,这几招恐怕派不上用场了。别急,就算是习惯也不是就没治了,下面这位英国心理医生的做法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卫尔肯太太一脸苦恼地向我诉说着她6岁儿子赛门的任性行为:“他是一个被娇惯坏了的孩子,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哭喊不休。”  “他这样做的时候,你怎么办呢?”我问道。  “我尽量和他讲道理,让他听我的话。但他总是和我对着干,
期刊
身 体    发育特征:  ◎大、小肌肉发育完善,身体控制能力很强,喜欢玩赛跑、追逐的游戏,能做有节奏感的跳跃活动,热衷于全身性的活动。  ◎小肌肉的控制很稳定,双手的灵巧性显著提高,可以拿安全剪刀做手工,有能力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  ◎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更加成熟,会很有把握地跳着走路,也可稳稳地沿着地板上画的粉笔线笔直走路;能够单脚独立,或在几秒钟内用脚趾着地立起,动作轻快而优美。  ◎
期刊
在这一期杂志里,我们讲了这么几个小故事:  在商店,璐璐哭闹着发着脾气,妈妈愤怒着认为孩子是在任性,在蹲下抱起她的那一瞬间,她才发现,原来孩子看见的都是大人们的腿……(《任性的孩子你别烦》)  壮壮特别淘,不管什么场合,他都在上蹿下跳,手脚没停,幼儿园老师都说他难管教……(《淘气的背后》)  儿子说长大了要开一间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店,却被不懂孩子的父母斥责为异想天开……(《留住孩子的幻想》)  儿子
期刊
怎样批评孩子,里面可有不少学问。说深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说浅了,又怕孩子不把批评当回事。怎样批评犯错的孩子,既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伤到孩子呢——    就事论事,以尊重为前提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从认识错误开始的。错误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宽容,并不是无所谓和任其发展,而是要就事论事,不要翻老账,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在
期刊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家长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
期刊
前日去拜访老同学,他正在辅导儿子学画。  所谓辅导,不过是监督——不甚懂画的老同学在桌面上摊开一张老师画好的鸭子图,一丝不苟地监督着孩子照着临摹。我童心大起,也想即兴画一只鸭子,可刚一落笔,孩子马上说:“你画的不对,不是这样画的。”原来,他们学画时,是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画一笔,必须按老师的程式画。这种传授方法,只学会了亦步亦趋地一笔笔地照着画描,只学到了绘画的程序。这不仅仅是一种扼杀激情、扼杀创造
期刊
儿童最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童话故事最能点燃儿童思想和语言的火花。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想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学龄前时期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想像力是很重要的,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有四大功能:记忆、想像、理解和推理。没有记忆和想像就谈不上思维和发明创造。因此,记忆和想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我们开发大脑潜能的第一目标。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