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进路——以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为例

来源 :山海经: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紧扣现代汉语的定义,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主要的例证来源,蕴含了大量的具有思政意义的文例,呈现了鲜明的思政元素特色,给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五条基本原则。
其他文献
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思想政治课堂的培养,中学其他学科课堂也应当融入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进而使我国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数学作为中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课程思政的引入更是义不容辞。文章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算法的初步为例,在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章头图”为引将教学内容和所含思政因素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深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根据田仲济的言行、结合相关史料可以推断,田仲济对郭沫若的评价几经变化:中小学读书时,“钦佩”甚至“景仰”郭沫若;看到郭沫若的《蒋委员长会见记》之后,彻底改变了对郭沫若的印象,甚至“感到有说不出的‘耻辱’感”;抗战时期,郭沫若领导“第三厅”积极抗战、1940年秋却遭遇改组,田仲济对郭沫若的感情由此发生了一定变化;“文革”前夕,郭沫若发表“烧书”说,田仲济对此非常不满;郭沫若去世后,田仲济不满“社会上对郭沫若的评价似乎比对鲁迅还高”,当得知攻击鲁迅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的作者杜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目前实践中各地对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进行了多元化探索,但仍存在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法律建设有缺陷、生态补偿关系要素不明确、生态补偿经济手段不够健全、生态补偿行政监管缺位等问题。结合国内实践和域外考察,应着力进行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法律框架构建、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生态补偿制度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课程作为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作为核心学习内容,对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实践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城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在该课程的融入与应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选择了进城务工,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因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失家庭教育和情感教育导致心理发展不健全。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笔者从加强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等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旨在从不同方面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是幼小不衔接。根据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的三主体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的要求,提出要建立家园校三方合作机制,以幼儿发展为关键,整合力量促进科学有效衔接。并提出实践当中注意要点:建立三方信息交互平台,成立专门的幼小衔接团队;三方合作开展丰富的幼小衔接活动,注重合作的长期性;明确三方主体的任务分工,增强主体间的协同性;政府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实施“三个主体”协同治理。
本文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内涵,结合作者教学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四个角度分析了在OBE教学理念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南朝时期,建康郊区的别业逐渐增多。这些别业的主人多为高官贵戚,因此有权力和财力在京郊立宅。每逢暇日,他们常在此游宴玩赏,将城中喧嚣的气息也带到郊野。然而,在园宅拥有者的笔下,这些与在都城中拥有的权力紧密相关的别业,反而成为了隔绝都市喧嚣的屏障。他们在诗文写作中,往往会将别业作为山林的替代。现实与文本之间的对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朝文士在朝廷与山林之间的徘徊。为了调和这种矛盾,不少文士将“朝隐”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希望通过加强“心”的统摄作用,将“心”和外在环境分隔开来,以摆脱
民宅发展到秦汉,出现了“一宇二内”与“一堂二内”两种流行的样式。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来看,“一宇二内”与“一堂二内”是两种不同的民宅。从“一堂二内”演变为“一明两暗”,奠定了我国较为典型的民宅的基本样式。“一宇二内”与“一堂二内”都是较富裕家庭的住宅,一般劳动者的住宅大多为半地穴式或“一宇一内”。入东汉后,一般劳动者也越来越多地于地面上修建房屋。“两内”分别称“大内”“小内”或“东内”“西内”,“东内”多为寝室。民宅以“西内”为上,\"宅不西
村落记忆既包括村落历史和生活经验的事实信息,也包括村民作为主体投射在这些历史和事实上的情感信息。房干村村名意义的生成,便建立在一个不断建构和不断增值的基础之上。这个从“建构”到“增值”的过程既符合历史的真实逻辑,又满足了村民多方面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一是村民试图通过塑造“具有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时代先进代表”的村落形象,表达他们在当下社会公共空间获得并强化地方文化认同的诉求;二是村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尊、光荣、骄傲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三是村民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集体身份的定位和确认;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