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中的禅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作为宋代诗词的集大成者,代表着一个新高度。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禅佛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苏轼的诗中呈现出很深的禅意,他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空寂超逸、诗风清新高远,具有超然豁达的人格,在诗歌中呈现超逸、空寂、缥缈之感。
  关键词:苏轼;诗歌;禅意
  作者简介:杨萍,女,重庆秀山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2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诗、词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在诗风上追求自然工丽,气势磅礴,阔大雄浑,在政治上崇尚清廉和谐。纵然苏轼在文学方面有极大的成就,但在仕途方面却是时常碰壁,“每当他政治上失意时出随遇而安的消极情绪和出世想。”[1]所以说苏轼是一个终生都在说归隐,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归隐成功的诗人,他的诗歌随着他人生经历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化。苏轼是一个儒、释、道三家思想兼具的神奇人物,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他积极地去追求政治仕途,服务社会。在佛学思想形成方面也受到父母极大的影响,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的诗中,他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长大后积极追求佛理,潜心研究,苏轼“表面上只写旷达爽朗的人生情趣,绝不刻意说禅,但细参起来,这才是禅的极致。”[2]非常自然且有特色。
  一、苏轼诗歌中禅意美风格的成因
  (一)谈禅以避世
  苏轼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对禅佛了解颇多,在小的时候也写关于禅佛道理的诗句,在早期时候,主要的思想还是儒家思想,所以写禅佛的诗句很少。古代有才之人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抱负,而苏轼一心想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在朝堂上能尽显自己的能力。尽管苏轼有着这样的慷慨抱负,但是天不尽人意,怀才不遇是其悲哀的源泉,遇人不淑是其不幸的缘故。在中后期,苏轼的仕途不是很顺畅,多次遭到贬谪,被同僚多次陷害,但是苏轼傲然正气、慷慨激昂的性格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尽管他的内心是儒家追求的君子立于朝堂挥洒自己的汗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理想,但他的思想还是随着自己的贬谪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杭州期间,苏轼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感慨颇多,不时流露出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羡慕和赞同,在杭州清丽山水间,他感受到古刹的静谧清闲,禅僧的空寂隐逸。纵然是这样,苏轼还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居于庙堂之上。后期的苏轼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特别是“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很大,短期的监狱之刑让他感受到地狱般的折磨,而且这种折磨不只是身体的,更多的是心理防线的溃塌,本来抱着再次居于庙堂之上的愿望,但是诬陷之罪让他感受到官场的邪恶和危险。这时那种“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也在慢慢地被禅佛思想占据。当他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在思想方面还是战战兢兢的,不敢着一字,整日闭门谢客,在他家里的狭小之地,苏轼只能寄情于禅佛著作,禅宗讲求的是“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思想,在苏轼的写作中就变现为这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空寂、空灵、虚幻之感。
  (二)交友以遣情
  苏轼的一生有许多好友,僧佛友人就有一百二十几位。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结识了惟度、惟简等人,在寺庙读书的时也经常和他们讨论问题,感情非常深,对苏轼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在被贬杭州期间,因为心情一度很悲伤,对仕途迷茫恐惧,在此期间苏轼“致君尧舜上”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更多的是追求禅佛精神,也结识了很多禅林僧人,比如有欧阳修推荐的惠勤、禅佛大师慧辩、名震禅门的慧才等。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整日将自己关在家里,唯有“佛经以遣日”。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佛印禅师了元和照觉禅师,和他们的交往非常密切,相互之间非常信任,他们在苏轼失望、悲伤、战战兢兢的时期给了苏轼不一样的舒适感,让苏轼慢慢地从政治失意中逐渐“活”了过来。在苏轼的一生中僧佛方面的朋友对于他情感的寄托有重要影响,在思想方面的转变有很重要基础,由以前抱有重新进入朝堂去实现儒家入仕的抱负的一丝希望,到杭州黄州过后和禅林朋友的交往,自己的心里的思想不断地朝着禅宗思想的转变,用禅佛思想来安慰自己这颗受伤的冰冷的心,是他个人心灵安慰的良药。因此在后期的诗歌中,有意无意都在体现着禅佛的思想观点。正如黄宝华所认为的禅宗影响了苏轼人生哲学中 “入世而又超然” 的人生态度, 在诗歌的创作中体现了苏轼内心禅佛思想的重要方面。
  二、蘇轼诗歌中的超逸、空寂、缥缈之感
  苏轼的诗总给人一种超逸高远之感,让读者觉得他是一个超凡之人,在诗歌中时常体现出超逸的气质,高远的风格。诗人们往往寄情于山水,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多山水诗歌,不过个人有个人的气质,个人有个人不同的创作风格,自然在诗中表现的情感和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是苏轼的山水诗歌中体现的是一种超逸高远的风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苏轼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们受到挫折后,回到大自然,看见宜人的自然风光,在内在精神的寄托下,潜移默化的在诗歌中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将自然景色和内在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诗中,苏轼写道西湖美丽的风光,水波荡漾,山色朦朦胧胧,雨滴倾斜,山景的空濛缥缈,若影若现,雨滴在山和水相结合,整篇的美感顿时跃然纸上。用拟人的手法来衬托出西湖风光的无论怎样都是十分出众的,拟人的手法运用,使西湖的景与物与人都活灵活现,具有不一般的神韵之美。再如《定风波》中所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同行人面对狂风暴雨是急忙地躲避,而苏轼在雨中是慢慢地行走,面对风雨是泰然不动的态度,自己随心随性就好,在这样被贬谪的环境中,苏轼的超脱旷达的心丝毫没有被影响,在奇妙的大自然中还觉得竹杖芒鞋比马还轻,认为处江湖之远比居于庙堂之上还要得意快乐。最后看见山头斜照的阳光顿时心情舒畅,怅然喊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在平凡的语言、简单的词句展现了苏轼超脱旷达、豪迈无畏的胸襟。   禅佛思想还注重“定”,这种“定”在佛家看来就是一种空和无,是追求心灵洗礼的禅定的“寂”,强调虚空是禅宗思想的重要方面,苏轼将这种思想运用到诗歌中就体现出一种空寂的境界。在苏轼青年时期,就写过一些虚幻空寂的作品,如《和子由绳池 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何相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在这里苏轼人生处处相似,又处处不同的,人生的相似就像飞鸿经过将足迹留在了白雪之上,無所谓长久,也无所谓特殊,当雪融化过后,一切都像原来的样子,没有半点的改变。就算留下足迹在飞过的地方,那仅仅是偶然的机会,因为飞鸿足迹心中都没有飞往的方向。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飞鸿作比,写出了人生的虚空感觉,在整篇诗中好像万籁俱寂,用空和寂来展现当时对人生的一种别致的理解。
  中国的画讲究的留白,空白的地方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遐想,也正是在这样的空白之域代表着言不可寓的感思,正是这种遐想和不可言的感思给人一种缥缈之感。苏轼的诗歌也非常的具有画面感,苏轼诗曰:“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与诗争妍”。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这样的笔墨与诗歌同在的例子,强调笔墨之画运用到诗中,使诗具有不一样的画面感,令诗在画面感中另显缥缈之感,使自己的诗歌蕴含无穷的山水笔墨情趣。用自己轻快恬淡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图画。
  三、苏轼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一)超然豁达的人格
  苏轼是一位正直、果敢、真诚的人,一生受到儒家入仕报效国家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崇尚的是诸葛亮、屈原这样为国鞠躬尽瘁之人,但是他正直和果敢等性格也导致他官场的不顺畅,遭受陷害,多次被贬,他的儒家入仕思想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渐渐地在其诗歌中体现出道家那种闲逸养生的追求,登临山水以观自然,追求思想上的审美。而苏轼生活在一个禅佛影响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在积极追求功名时期还不太明显,但是屡次遭到贬谪后他的禅佛思想就在诗歌创作中显得非常突出。兼有儒、道、佛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在其人格魅力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命运多舛,让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曾经向往的地方。虽然命运多舛但是他却乐于处江湖之远的宁静,观禅佛的深奥与得失,虽然不如意,但是心中的慷慨激昂却不少半分,在他的诗歌中,受他思想的影响呈现的是超然物外,豁达爽朗的人格魅力。就如在《东坡》中“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铿锵激昂的语言表现出了苏轼面对前路的坎坷毫不示弱,不管前路如何还是喜欢自己的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二)清新高远的诗风
  苏轼是宋词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诗歌涉及多个方面,他的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所以在他诗风也具有不同的特色,有的豪爽旷达、清新高远、超然飘逸,有的清新高远、婉约蕴藉,总的来说,苏轼的诗风在不同时期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在苏轼的诗歌中有很多具有清新高远的诗风的诗,“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3]清新之风的创造是一个人的思想品格映衬的,只有一个人淡泊名利,追求清静无为,显示淡雅之风,他的诗风才有可能是清新高远的,所谓人品显诗品。苏轼在《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梅兰竹菊历来是诗人们追求的高尚品格的代表,在这句话中苏轼将自己与竹相比,高耸挺拨、婆娑有致、四季常青,清新淡雅,将自身和竹相比,清新自然自显其中。
  (三)空寂超逸的境界
  王国维曾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境界是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唯有造出能真切境界的诗歌才能经得起人们反复的推敲。王国维认为境界有三成含义分别是"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须真、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我认为在苏轼的诗歌中这样的境界是具备的,苏轼有之独特的思想起情感,在表现自己独特感情的时候是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向人们传达他的思想,在诗歌中做得到了真情真性。在他晚年的诗歌中有许多就体现出了空寂超逸的境界,这样境界的出现也和他的经历和思想的转变有关,晚年的他多遭贬谪,生活过的非常的窘迫,而且在思想方面逐渐的追求禅佛宁静致远,闲情高远之情,所以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诗歌也出现了空寂超逸之感。空即佛家追求的无,是禅佛追求的目标,寂是心灵上的宁静,就像处于山林深处的宁静与安逸。在《寄参寥诗》中说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苏轼的境界不是一般人都够理解和达到的,他对诗歌的理解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苏轼提倡在诗歌中要做到空和静,静能够群动,而空是无形的纳万物。
  参考文献:
  [1]《东坡词论》第2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王江丽 赤峰学院学报 《浅谈苏轼诗歌的理趣特征》第33卷第8期132页.
  [3]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第28卷第2期1997年6月.
其他文献
随着精益物流的深入应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对供应链绩效的正确掌控,才能协助企业成功地制定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本文的主要工
Everybody spends weekends in his own way. Some people relax them-selves by watching TV, going out for shopping or doing sport outdoors. In aword, different peop
期刊
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有效的风险管理被管理者看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虽然风险管理在近60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现有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学年,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人生就像一场接力,我们总是在不断地面临挑战,总要朝着一个又 In this sunny September, we ushered in
摘 要:《八犬传》的作者曲亭马琴坦言在情节设计上借鉴了畲族的“盘瓠传说”。而由于受到了“朱子学”思想和“劝善惩恶”的写作观的影响,马琴在“人犬婚”的设计上不同于“盘瓠传说”和“犬女婿”传说的“模糊”处理,坚决反对人犬交合。并且为避免伏姬受孕的情节设计和人畜有别思想的矛盾冲突,马琴以 “物类相感”的原理来解释“人犬婚”,从而有效地避开了“雷区”和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作为江户文学代表作的时代和文学意义也
摘 要: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的诗总有着这样一种让人心折神移目眩魂迷的异彩,所以即便“无人作郑笺”,但也一点不影响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李商隐诗歌中字词使用之华美瑰丽,色泽之凄凉美艳,笔法的深沉忧郁等等都由不得读者不心生迷恋;然而诗歌中情调的惆怅迷离,感觉的敏锐幽微以及情感的深曲沉厚又往往令人无所适从。因而读李商隐诗总是往往
信息服务业是伴生于信息产业的一种现代服务业,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是上海市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战略,构建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上海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摘 要:民国以来学界对宋诗的研究己有不少的收获,对宋诗认同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宋诗卓有成果的学者,如陈衍、胡云翼、梁昆、饯锤书等等。胡云翼所著《宋诗研究》可谓是20世纪第一部关于宋诗的系统研究专著,而胡云翼从唐宋诗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一一列舉分析了宋诗史上之代表诗人或诗派,而通过探究此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于宋诗研究的了解更加全面,并提供借鉴,避免重复,使学术研究趋向规范、科
摘 要:休闲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或方式。但从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的休闲农业商业气息浓厚,具有同质化倾向,还伴随着生态破坏、从业人员观念落后的问题。陶渊明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保持个性、追寻自由的休闲思想有助于丰富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激发休闲农业的生命力。  关键词:休闲农业;陶渊明;休闲;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王新(1994.5-),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文人画是在北宋时期兴起的,该绘画思想以及主张对我国画坛的影响持续了千年。“士人画”概念是苏轼第一个提出来的,该概念影响了当代人的美学理论,同时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本人将对苏轼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苏轼绘画思想形成的原因,同时对苏轼人文思想的内涵进行论述,促使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促进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思想;中华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