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口”而精彩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有幸领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王崧舟的教学风采。巧合的是,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借助板书“口”,形象地给学生指点学习方法,直接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获得提高。
  一、妙用“口”,在“忽悠”中渗透阅读方法
  下面是薛法根教学《九色鹿》片段。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组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这九幅画写下来的。老师曾经看过这组壁画,太漂亮了,九色鹿栩栩如生。你们想看吗?我把它画下来好不好?
  生(满心期待地):好!
  师:闭上眼睛,不许偷看。(师有感情地读课文描写九色鹿的文字)“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口”。)
  师:眼睛睁开,老师画的九色鹿怎么样?
  生(疑惑地):没画啊!
  师:没画?画在哪儿了?
  生(恍然大悟地):画在我们心里了。
  师:老师不是用笔来画的,是用什么来画的?
  生:用文字来画的。
  师:对,用文字,用语言来画的。学语文,读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凭借语言进行想象。读故事需要想象,听故事也需要想象,因为想象的才是最美丽的。
  师:课文有九个自然段,就有九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同学要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绘成九幅画。看谁读得最专注!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九幅画中有一幅画,出现的人物最多,情节最紧张,是哪一幅?
  生:第八幅画。
  师:请你来读一读第八自然段。注意,这是一个故事,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来读叙述的语句。
  师:哪幅画是专门画国王的?
  (生齐读第9自然段。)
  薛法根老师在本课教学第二板块“想象朗读,感受情境”中用一个“口”幽默地把学生“忽悠”了一把,并引导学生巧妙地在轻松的氛围中揭示出故事阅读要“想象”的学习方法;接着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将想象画面作为理解语言文字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结合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进人情境中,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语言成画面,最后再回归语言,使“画”为推进“话”的理解服务。抽象的文字符号在薛老师的指导、帮助、启发中成为有声有色的画面,由此升华到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一个“口”,形象、朴实、生动,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习得方法。
  二、巧用“口”,在对比中揭示写作方法
  下面是王崧舟教学《去年的树》片段。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她会对树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感恩、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一个最平淡的动作——“看”。
  (板书:平淡)
  师:在故事中乌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感恩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生:没有。
  (师将板书“自责、感恩、祝愿、告别”一一擦去)
  师:故事中没有心理描写?
  (板书:不写心理)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师将板书一一擦去)
  师: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是作者不会写心理吗?
  生:不是!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写外貌、表情、心理?
  (在“平淡”和“深厚”之间板画了一个“口”)
  师:从这个“口”(空白),我们看到了阅读需要想象,我们想象过什么?
  生:我们想象过小鸟和树的外貌,想象过小鸟和树的表情,想象过小鸟和树的心理。
  师: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最平淡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最深厚的友谊。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去年的树》以平淡的语言写出了小鸟和树深厚的友谊,巧妙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通过写法的对比,运用回环复沓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揭示出写作方法。王老师先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看”字相比较,感受语言的“平淡”;再巧妙地用一连串的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是作者不会写心理吗?……那作者为什么不写外貌、表情、心理”,帮助学生找寻到了平淡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到文章留白的精彩;最后,王老师在板书上巧妙地轻轻一擦,留出的一个大大的“口”,学文至此,板书中这个形象的“口”(空白)真正将作者这样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的写作艺术深深留在孩子们心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坛名师,两节各具特色的语文课,两个内涵各异的“口”,却给我们相同的启示:语文课堂一定要贯彻“语言运用”这条主线,智慧地指点学习方法,让每节课都能听到孩子们“拔节”的声音,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江苏省兴化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倡“朴实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朴实、真实、充实、扎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美学品质追求。省兴化中学作为泰州地区首批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和首批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构建形成了以读写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江苏省有影响的作文教学特色学校。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兴化中学作文教学成
期刊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纸化备课的倡导及集体备课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视集体备课为轮流备课,由原来备全册教案变成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更有甚者,“备课靠下载,上课靠模仿,作业靠教辅”,这些做法都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期刊
象棋和围棋中均有个术语叫“复盘”,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凭记忆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通过复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下棋过程中的妙着与失误,会让选手的竞技水平有很大提高。我校丁志明老师是围棋高手,前不久,他灵光闪现,上了一堂作文讲评课《过程“诊断”——〈倾听潮声〉讲评》。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很受启发,心有所动,札记如下。  一、 课例呈现及随程简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中明确强调了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审美的课堂。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的“审美课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践行。柳校长提出“审美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成长的课堂”,“是不懈追求教学创新的课堂”,“是有效实施审美教育的课堂”。“这种课堂
期刊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是个体对生命的感悟,是思想的清泉在文字间的流淌。在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了“诗性写作”的教学理念。“诗性写作”是“形象的”“审美的”“纯真的”“超越功利的”;是一种以“文化浸润,情感体验”为方式的教学;是冲破重重迷雾,回到“原点”,让学生写真景、言真事、抒真情,重返“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境界。“诗性写作”追寻的是一条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抵达心灵深处的路径。  那如
期刊
当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教师总被认为是“教育者”,而学生是“被教育者”。这种意识将原本浑然一体的学习活动割裂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世界:第一个世界是教师通过自以为是的经验和实证而建构起来的教育幻景,第二个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世界。当第一个世界试图侵入甚至取代第二个世界的时候,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教育幻景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学习世
期刊
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而“写”更反映着语文的综合素养。现在,似乎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了。功利写作之风弥散于作文课堂,模式化、高考化写作几乎主导着学校作文教学的走向。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学校的多位语文老师近年来作出了诸多努力,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构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做了积极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学如何体系化,
期刊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课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课文练习的作用,将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成
期刊
【人物名片】  柳袁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02年起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他推行以“本真、唯美、超然”为特征的“诗性教育”,倾力打造语文“审美课堂”,主张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努力构建“激活、共鸣、浸润”的作文教学模式。他坚持文道结合,亲自撰写并带领老师开发了二十余本语文校本教材和读物,让乡土文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与教师普遍头疼的话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说,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改。作文真的这么难吗?应该不是!从直观体验来说,人的表达的学习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语言学习,二是文字学习;前者是口头表达,后者是书面表达,从本质上说两者性质一致。前者学习是从无到有,后者学习是从有到书面落实,是转换,从逻辑推演来说,前者理应比后者困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