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柳袁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02年起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他推行以“本真、唯美、超然”为特征的“诗性教育”,倾力打造语文“审美课堂”,主张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努力构建“激活、共鸣、浸润”的作文教学模式。他坚持文道结合,亲自撰写并带领老师开发了二十余本语文校本教材和读物,让乡土文化、校园精神回归语文课堂,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论文《构建语文“审美课堂”》《诗性教育与语文教学》《让学生诗性地写作》《让地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等分别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曾分别以《“最中国”的学校》和《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为题,对他的办学特色和卓越的办学实绩进行了整版报道。
  柳袁照是出名的苏州才子,以能诗善文称著,当年常常被借到省教委写一些大块的文章,所以我认识他比较早。他的诗歌“天机自动,天籁自鸣”,有造化自然的中和之美,他那叙事写人的散文尤为质朴简洁而感人至深,在朋友圈子里很受称道。柳袁照谈作文教学,主张“诗性写作”。这是他的由衷之言,更是本色行当。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心中所思,借语言文字以表达。口中所言即是话语,下笔所述即为作文,二者之区别在于是否见诸文字。但作文水平之高下,与所识汉字的多少,实在并无太多的联系,老舍这样的文学大师,全部著作也只涉及2500个汉字。按理口既能言,又识得一定量的汉字,便一定下笔能文。但害怕写文章的人很多,能写好文章的更少。你看儿童学说话,并没有多少人刻意地去教,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无师自通,能自如地说话。学生作文是在儿童会说话的基础上,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语文教师来教的,教了十多年,学生还是不善作文,甚至普遍害怕写作文。儿童学说话与学生学作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而活泼的,后者是刻意而死板的。作文的规矩太多,要求太高,学生总是伴随挫败的感觉,况且想说的不能说,不想说也得说,得完全按教师的规定说,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了自主说话的兴趣和能力。许多学生日常说话滔滔不绝,一旦正襟危坐,临场作文便无言以对。
  作文教学如何才能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柳袁照认为“教育要像一股清泉,活泼泼地流动”。以“泉”喻“文”,这是诗家本色。“泉”须有水的流动,“文”须言之有物。水从何来?有“源”方有泉水的流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言何以生?有“情”才有语言的表达,“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正是作文的源泉,是谓情本体。水的品质在明净,文的品质在真切。章学诚认为诗文的标准是“清真”。他说:“清则气不杂也,真则理无支也。”柳袁照说“泉水要清澈明净”,作文“要情真意切”。文章终究是写给别人看的,总要“如泉水般清澈明净,才能让人喜欢,让人流连”。他认为作文要“顺其自然”,有如泉水的自然流淌,“随物以赋形,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柳袁照以诗的语言描述作文之道——“泉水从山崖泉眼里流出,本身就是一种优美或壮观的状态,遇到草木激起水花,遇到岩石激起浪花,一路奔流,遇到悬崖,就纵身一跳,成为一道瀑布,飞泻而下,跃入深潭,又静静地流淌。”文笔是这样的优美,说理是这样的透彻。
  诗歌以想象和联想为特征,以水喻文能唤起联翩的遐想。无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还是“黄河西来决昆仑”的雄浑,或“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奇瑰,甚至决江河而下百川的威武,其源头也无非是山涧的溪流。那叮咚的泉水,一路流动,一路唱着欢快的歌。作文也是如此。柳袁照认为,内容与情感是第一位的,而方法技巧是其次的。“作文首先需要的是要有东西可写,又有东西可以表达,而这些东西是从心底里奔涌出来的,不做作,不虚伪,甚至也不雕琢,清清纯纯,清清爽爽,一派自然”,说得多好。鲁迅先生称赞刘半农的文章便是以“小溪”作喻,说他虽浅,但“不浑浊”,“清澈见底”。古人云“诗家者流,以汪洋淡泊为高”,为文如清澈的小溪,不故作高深,不混沌驳杂,这便是诗性的写作。
  古人说“道法自然”,作文也要法其“自然”。自然出于本色,儿童本有赤子之心,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偏要引导学生作无病呻吟的雕琢之文。教师的作文指导倘一派莫测高深的玄妙,学生的作文便“为赋新词强说愁”。口是心非,为文而造情,如何写得出感人的文字?记得若干年前,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姚卫伟托着一本沉甸甸的作文指导书对我说:“这是专家的专著,你看光文章开头便有三百法之多,如此繁琐,学生怎么会不害怕作文呢?”看来作文的指导必须以简驭繁,有如诗歌的写作,要以凝练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感情的共鸣,才能收到举一反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柳袁照以自己的散文《夏老师》为例,现身说法讲述作文之道,他扣住“情”发问,简洁而明快:文中何处最动人?这是一种什么感情?由哪些场景、细节写出?由此表现出夏老师是怎样一个人?纲举目张,不枝不蔓——“文章的思路、脉络、情节、场面、结构都在其中”。文既因情之激发而萌生,也随情之演变而展开,情感跌宕起伏则文脉曲折回旋,场面之精彩、细节之精微、结构之精巧,均在其间。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势即是文章感情的显示。
  老师如何教学生作文?柳袁照显然主张将学生的情思导向于审美的发现,注重内心的体验,而后是自然地表达。他不赞成弃自然而就功利,反对用文章作法之类的僵硬冰冷的框架来规范生机活泼的情思。作文教学的艺术绝不是请君入瓮的计谋,不是设法将学生导入教师预设的圈套,更不能把学生的生活和感受装到一个预先打造的容器里。面对同样的生活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朱光潜曾以大树为例,植物学家看到树的光合作用,木材商估算这棵大树有多少体积,艺术家则从树的伟岸挺立看到人格的独立不迁。同样面对一汪泉水,柳袁照关照和追求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审美境界,另有人关心的是此泉水怎样才能灌进瓶,装进箱,卖到钱。面对学生的作文,柳袁照遵循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我手写我心”,关心的是情感的诉求、自然的表达,而不是物化的规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美,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形诸语言的表达,这便是诗性的写作。   写作确有些方法,但又没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章学诚说:“语言之有起止,啼笑之有收纵,自然之理,岂有一定式哉?”鲁迅先生也说,作文没有秘诀,倘有一定传给儿子,但父子文学家鲜见。没有千古不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文方法之类,更不可能按文章作法之类的引导就能写出美妙的文章。柳袁照主张教师要写“下水文”,这样指导学生作文方能感同身受,切中肯綮。他认为写作教学之所以有各种怪状,“与老师缺乏写作体验有很大的关系。语文老师自己不写作文,日积月累,写作的那切身的酸甜苦辣早已远离了,给学生的指导总是隔了一层”。诚哉斯言,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柳袁照尖锐地问:“一个数学老师不会做数学题,能让他教数学吗?一个音乐老师不会唱歌,能让他教音乐吗?为何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文而让他教作文呢?”他以自己所写的散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评价和鉴赏,让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如何伴随情感,文章如何随感情的变化而逐步展开等。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音容笑貌,细节的清晰感人,学生均历历在目,文章的作法也能即兴体悟。作文是由情思生成语言,鉴赏是于语言中见情思,教师现身说法,披情以入文,学生对写作技巧自然心领神会。
  柳袁照认为作文之道,材料是第一位的,布局是第二位的。犹如苏州的园林,先有树木花草,亭台楼阁,池塘假山,而后才是安排的匠心:草木扶疏,山水相映,疏密有致,曲径通幽。如此良辰美景,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柳袁照告诉我们,作文要“养成注意观察,注重积累的习惯,要敏于发现,善于感知。然后,因势赋形,善于表达,这是作文之道”。要言不烦,言正而旨远。柳袁照的文章是诗意写作的典范:写人则寥寥几笔,神情毕肖;叙事写景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他的论说文也没有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引譬设喻,娓娓道来。柳袁照为文有轻灵跳脱的韵致,吞吐曲折的旋律,构成一种荒荒油云、廖廖长风的开阔境界,这或许便是诗的意境。柳袁照是性情中人,有儒雅的书卷气,文如其人,文字干净明丽,似乎对着阳光可以照透,这大体是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有此文学修养,作文教学自然左右逢源,诗意盎然。
  柳袁照主政苏州十中。苏州十中为历史名校,叶圣陶、苏雪林等曾在此执教,费孝通、杨绛等在此求学。他们后来均为文坛大师、学术泰斗,又都仁者高寿,文章风格也是冲淡自然、清新俊逸的路子。柳袁照有此道德文章,出任苏州十中校长,正是薪火相传,得其所宜。今天的苏州十中,正是柳袁照写就的一首诗,玲珑剔透,古色古香,被海内外誉为“最中国的学校”。
  鲁迅先生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思想与人格的表现。”鲁迅先生此说或可作为柳袁照的写照,无论是主政学校或指导作文,均是生命的“诗性写作”。
其他文献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那天,我就和这个“老大难”过了一招。  故事再现——“局长来了”遭遇“老大难”  那个清晨,秋高气爽。刚迈进校园,我便被这个“老大难”将了一军——教务处紧急通知,局长视导,第一节课(20分钟后即上课)听我的作文指导课。我的教学进度没有到作文
期刊
一、思考原点:让儿童阅读最美的经典  我喜欢阅读,我有一个梦想,让儿童拥有最美好的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古人云:“大小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阅读,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亦“万古如长夜”乎!  关于阅读内容,《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周先生认
期刊
江苏省兴化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倡“朴实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朴实、真实、充实、扎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美学品质追求。省兴化中学作为泰州地区首批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和首批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构建形成了以读写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江苏省有影响的作文教学特色学校。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兴化中学作文教学成
期刊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纸化备课的倡导及集体备课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视集体备课为轮流备课,由原来备全册教案变成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更有甚者,“备课靠下载,上课靠模仿,作业靠教辅”,这些做法都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期刊
象棋和围棋中均有个术语叫“复盘”,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凭记忆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通过复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下棋过程中的妙着与失误,会让选手的竞技水平有很大提高。我校丁志明老师是围棋高手,前不久,他灵光闪现,上了一堂作文讲评课《过程“诊断”——〈倾听潮声〉讲评》。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很受启发,心有所动,札记如下。  一、 课例呈现及随程简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中明确强调了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审美的课堂。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的“审美课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践行。柳校长提出“审美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成长的课堂”,“是不懈追求教学创新的课堂”,“是有效实施审美教育的课堂”。“这种课堂
期刊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是个体对生命的感悟,是思想的清泉在文字间的流淌。在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了“诗性写作”的教学理念。“诗性写作”是“形象的”“审美的”“纯真的”“超越功利的”;是一种以“文化浸润,情感体验”为方式的教学;是冲破重重迷雾,回到“原点”,让学生写真景、言真事、抒真情,重返“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境界。“诗性写作”追寻的是一条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抵达心灵深处的路径。  那如
期刊
当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教师总被认为是“教育者”,而学生是“被教育者”。这种意识将原本浑然一体的学习活动割裂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世界:第一个世界是教师通过自以为是的经验和实证而建构起来的教育幻景,第二个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世界。当第一个世界试图侵入甚至取代第二个世界的时候,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教育幻景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学习世
期刊
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而“写”更反映着语文的综合素养。现在,似乎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了。功利写作之风弥散于作文课堂,模式化、高考化写作几乎主导着学校作文教学的走向。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学校的多位语文老师近年来作出了诸多努力,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构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做了积极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学如何体系化,
期刊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课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课文练习的作用,将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