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多址下的校本研修的探索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研修是学校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研训一体为特征、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以合作研习为形式的实践活动。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结合并校后出现一校地址的实际情况,立足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的基本理念,在一校多址下教师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健全一校多址下的校本研修机制,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1. 从“人”的发展出发,制定校本培训目标
  康有为纪念小学合并了原来的正南小学,办学规模扩大了,从两个校区变成了四个校区。两校的学校文化背景有不同,教师个体的教育追求以及文化底蕴上的都有一定的不同。所以针对一校多址的校本培训,学校明晰的认识到:校本培训有较详尽的发展规划,这是培训的前提。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是教师的反思、“觉醒”。追求特色是培训的关键,目标在于形成“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训目标人本化。即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已有经验,通过培训,不仅要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其自身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培训目标层次化。根据教师的年龄、任教时间、教育教学水平及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培训内容综合化。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题辅导与研讨交流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外出考察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2. 从“人”的发展出发,提高以研促培的实效
  学校在“有为”课题的统领之下,整合各学科已有的小课题,以课题为引领,开展适合我校一校多址的校本培训。如结合课题研究学习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结合课题研讨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结合课题成果推荐,提高总结经验、应用经验、再获经验的能力等等。通过课题研究,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不断吸取、更新和提高,不断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
  二、拓宽校本研修内容,增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根据学校一校多址及教师的现状,我们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师德修养,发展对学生的爱心和专业献身精神,同时还帮助教师更新知识能力结构。基于这样的情况,每学期我们都切实制定好教师研修的计划,研修的内容尽可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努力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1. 研修内容与提升教师的个人价值追求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结合学校合并及实行职效工资的环境下,原来两所学校教师的奉献精神与经济价值取向有了不同层面的变化,对付出与所得有了不同层面的了解,导致在工作追求、人生价值追求出现了以经济收入为衡量的状况。学校针对目前教师思想的变动,设置了《对教师职业的新认识》的校本研修系列内容,使教师正确处理好经济收入与提升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使校本研修内容与提升教师的个人价值追求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增强了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2. 研修内容与提高学校的课题研究水平相结合
  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让教师们在研中学、在研中练、在研中悟,使教师与课题一同成长,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学校课题研究水平。
  在研中学——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课题,自觉地围绕课题选择学习材料,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专题培训班、选派外出学习。
  在研中练——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新的发展点,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首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在青年教师中还实施了“扶、导、学、压、比”的五字培养方针,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就属于作文的本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根据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作文的批改方式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作文互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手中一支笔,圈圈点点,通篇殷红。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然而,学生并不领情,往往
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抽象的道理,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生活中完成。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品德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一、活用教材,启动生活  现行品德教材的内容虽说是精挑细选,为我们品德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教材
学科教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的工作,除了课题研究之外,许多教师都在探讨教材教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互相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是教研工作的一般形式,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的课时不少于48节,提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但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而且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学科水平。  教师在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课程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天生爱美的学生,而语文学科本身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提倡和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去。  一、加强美文教学,接受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创设一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境界,引发学生产生愉悦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体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
台湾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较为成功的地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台湾岛上依然保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诞生了一批批国学传人,培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几代台湾人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一、重视字词训诂,文化底蕴厚重  台湾的《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能熟悉并灵活应用语体文及文言文作品中词语的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国学的流变及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台湾国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视训诂和作者背景知识介绍
所谓“悲悯”,即深切地同情、恻隐。朱光潜认为“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又认为“它(恻隐之心)的最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伦”。悲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一、体现为对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的忧虑  对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忧虑。以白居易《轻肥》(粤教版《选修1》。下文所引用诗文皆出自粤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一诗
误区之一: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小于教师的知识面。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时代结束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发问自主探究,课堂已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的触角伸向知识的各个角落,又像是一匹匹思想脱缰的野马。这对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主持者——教师来说,切忌大意,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是教师就肯定比学生懂的多,自己走的桥比他们走的路都多,从而没有认真准备便走进课堂。这会让自己非常被动,要知道教室里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开发其智能,提高其数学素质。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
自语言出现以来,口述历史便成为人类记录和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也开始进入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  高中口述历史教学初探  整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和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以此为课例,探索高中口述历史教学。  1.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