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真名士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j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儒林外史》为学人所关注和熟知的多为吴敬梓所讽刺的假儒士和假名士,如周进、范进等,对文中的真名士形象有所忽视。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褒性人物形象,从而更加全面地解构小说的内容,分析其主旨和导向,窥探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真名士;杜少卿
  《儒林外史》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人物形象,最以范进、周进等假儒士假名士为人所乐道。而小说中的正面形象,真儒士与真名士则少受重视。今对文中的真名士、作者的自况人物杜少卿略论一二,以窥文章主旨意图。
  杜仪,字少卿,金和跋:“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这个观点也被历来的研究者所接受,书中杜少卿的一些事件能在吴敬梓的生平事迹中找到对应。但他们又不完全相同,杜少卿在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程度上比现实中的吴敬梓更为彻底。他出身于诗礼世家,“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但是他却有着慷概大义,乐善好施,广结朋友的性格。看淡功名富贵,不专注于科举仕途,“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出身于儒学,却又奉尊道家名士风度,向往魏晋名士潇洒自然、飘逸超脱的生活,他清楚自身的矛盾,但在封建末世并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是他对儒家名教的反抗,也导致了他的迷茫。
  杜少卿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却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他的放任自由、超逸恣意的精神让他迥异于儒士。小说中的少卿说《诗》,是一个重要的细节。《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书目,历代都有儒士说解,而杜少卿并不是一位儒士,也可以说是一位偏向于自我意识自觉、向往道家飘逸超脱的儒士,他的说解,自是和传统不同。他的《诗说》大胆的反对朱熹,提倡个性解放,宣传自己怡然自乐、鄙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如他对《女曰鸡鸣》“夫妻和谐,不慕名利”的解释就显示了他超脱飘逸的人生追求。他对《诗经》的独特见解,展现了道家对《诗经》的解读,显示了他的反抗礼教的精神。
  杜少卿有着进步的女性观,他并没有奉行传统儒家轻视女性的观点,而是十分尊重女性,并且肯定人们之间的感情。这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一是携妻游览姚园:“竟携着妻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种有伤风雅、违背礼教的事情,令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但这也正是他性格中的真我率性使然。这件事“作者以反笔为颂的达到一石双鸟的效果:既颂扬了奇人,又讽刺了庸众”。另一件是沈琼枝逃避盐商的事,当大家都不以为意的时候,他却有着公平的判断,不轻视,知道实情后,更是赞扬。他认为沈琼枝是“可敬”极了,并且出谋献策,大施援手。这也表现了杜少卿的与众不同的女性观,以及他的超脱礼教的名士精神。
  杜少卿代表的是封建末世的觉醒者形象。他反抗儒家传统礼教的束缚,倡导女性解放,个性自由;他反对害人至深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讲究文由心生,重视传统继承;他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我的人格独立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礼教绝对统治下,他不可能延续自己的反抗,更不能找到出路,他终究会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他精神的苦闷和迷茫,也决定了他黯然退场的必然。
  杜少卿矛盾的复杂性格决定他的一生必然是充满迷茫的。他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并不能坚持反抗。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不能推翻传统制度,亦不能以释道来作为最终归宿。他厌弃仕途科举,又没有自己明确的理想。在他父亲死后,他广结朋友,散尽家财,这是他的本性使然,也多少有点赌气之举。他特立独行的举动被人们当做反面教材,但此时的他并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儒家的传统思想时刻影响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跳出这个苑囿。移家秦淮河后,这一束缚有所减弱,他的自我觉醒意识有所增强,但也只能寄托于大祭泰伯祠的活动来反抗封建末世的科举八股,他的反抗始终是迂回的侧面的,他并不能找到来解决这种弊端的有效方法,这是他复杂性格下的必然,也是封建时代下的悲剧。
  从杜少卿的复杂性格上,可以体现出吴敬梓的精神信仰,也可得知《儒林外史》一书并非以反对儒家为目的。它是以功名富贵为主线,在儒家救世而不可得的困境下,寻求道家的解脱。它是未认识到封建儒家的局限性和落后性,这也决定了他终究不能走上彻底反抗封建制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评会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8.
  [3](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诗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陈美林著.吴敬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何泽翰著.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李汉秋著.<儒林外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陈美林著.儒林外史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金开诚主编.吴敬梓与<儒林外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10]郭因.知识分子的痛史—评<儒林外史>[J].读书,1982(3).
  [11]朱靖.<儒林外史>中魏晋遗风管窥[J].读书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4(4).
  [12]李汉秋.《<儒林外史>里的儒道互补[J].文学遗产,1998(1).
  [13]杨柳婵.《浅析<儒林外史>中的真假名士[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6).
其他文献
摘 要:《风筝误》是李渔的一部爱情喜剧,这部剧表现了作者三个方面的婚恋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才子配佳人、草包配丑女;敢于追求自身幸福,并简要分析了这三种婚恋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李渔;《风筝误》;婚恋观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戏曲活动家,著有传奇十六种。《风筝误》是其早期剧作,这是一部错中有错、误会叠出的婚恋喜剧:一个叫戚补臣的膝下有一子戚友先和一养子韩琦仲,一顽劣一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关于贾母的形象,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她是一个只知道一味的吃喝享乐,什么事情都不做的老太太,她只知道宠宝玉,却不知道教育他的儿孙们,致使家道中落。但我更赞同后者的说法,她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女性,她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撑着岌岌可危的贾府,她的智慧与胆识,在关键时刻,愈是显得重要。  关键词:独立;尊重;慈爱  贾母是贾府的一家之主,虽年事已高,但她仍在贾府中享有最高的声望,代表着最高的权威,是贾府
摘 要:《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为古今史家学者所推崇。本文以《世说新语》对历史事件的谬误悖离,和对历史时间、人物背景的主观虚化两个方面,来阐述它更应被看做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冲淡与强化无暇契合的叙事作品,而非《三国志》之类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世说新语》;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世说新语》撷取富于表现力的生活化细节,刻画出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反映出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
根据江汉凝析油的组成特点,以江汉凝析油为原料提取了30 # 发泡剂油、6 # 抽提溶剂油和120 # 建材溶剂油,并利用江汉凝析油试制了水包油乳液型清蜡剂,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凝析油的合理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给人留下了较为固定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我们对他全面的把握。“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底欲奔驰。”、“词气豪迈而风调情深”、“固是笔端有胆,亦由眼底无人。古之“狂也肆……敢于自美,蔑视俗物,其诗其赋,慷慨淋漓。”在古人的这些评价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具有狂傲性情的青年诗人形象。  杜甫是在盛唐气象的确立过程之中开始其创作生涯的,他虽然毋庸置疑地站在现实主义
摘 要:张说是唐代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活跃于朝堂的政治家。他的诗歌因其注重文学、倡导风雅而成为盛唐时期的文学开创者。并且他的诗歌创作也为唐代的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他在盛唐文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本文主要从张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出发,对张说诗歌进行了一个系统分析。  关键词:张说;诗歌;艺术特征  张说历经四朝,是盛唐时期一位地位显赫的政治人物,同时张说也是盛唐时期的一位重
高职教学改革内容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否顺利实现课程功能有着直接影响.文章提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摘 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部分女性形象,女性精神世界的嬗变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地位的变化,也表明创作者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将“四大奇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要分析小说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意识,探求“四大奇书”女性意识发展的轨迹,从而发掘她们精神层面的变化。  关键词:四大奇书;女性;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