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之梦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u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江省西部的明山秀水之间,至今还散布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它们素朴而安宁,呈现出一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色。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村落,叫新叶。很久很久以前,曾叫白夏里叶。
  建德县的新叶村从什么时候形成聚落,已经说不清楚了。只知道叶氏祖先是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来到这里定居的。
  村落隐藏在不高的玉华、砚山、道峰三座山的怀抱之中。参差几百户粉墙青瓦的民居,簇拥着十几座祠堂,夹带着庙宇和门楼,顺着狭长的谷地展开。起伏的丘陵像千顷海浪,村子则似一只小船,风清白帆,从西北向东南飞驶。正当它要从两山之间的水口随波而去的刹那,也许是怕它天涯飘泊,永不回头吧,村民们用一根“宝桩”把它拴住了。这宝桩就是一座砖塔。据说,在叶氏先祖之前,早先居住在这里的白姓和夏姓两家,都没能在这块土地上站住脚,先后蓬飞他乡。叶姓族人造这座塔,为的是不再离乡背井,他们把根深深扎下,发芽滋荣,成为旺族。
  


  这座塔叫抟云塔,“抟扶摇而上”抒发了村人对“读书仕进”的青云之路的向往。它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落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大约300年后的清同治年间,又在它脚下造了一座文昌阁。
  抟云塔一般都叫文峰塔,明代以后它和文昌阁一起,几乎遍布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地区的城镇乡村。崇塔飞阁与山水相映,见证着文化的普及。这普及开始于宋代。宋代在文治方面有三大举措:一是严密了科举考试制度,大体杜绝了夤缘奔走;二是推广了雕版印刷,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三是扩大了官僚机构,大大增加了文官人数。这三件事拓宽了平民百姓科举仕进的道路,刺激了他们读书的愿望。再加上朝廷重农抑商,规定只有士和农才能参加考试,于是,连乡里都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时之间形成了所谓“耕读”的风气。
  抟云塔和文昌阁就是这条道路、这种风气的象征。村民们正是希望这条道路、这种风气,成为稳住新叶村这条小船的宝桩。
  农业耕作大半是靠天吃饭,人们摆脱不了原始的自然崇拜,总是盼望老天爷保佑。风水典籍《相宅经纂》说:“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恰好,新叶村东南方的洼地太低正是“巽位不足”,据《玉华叶氏家谱·博云塔记》载,当时的堪舆师说:“凡通都大邑,聚宏伟,于山川赳缺之处,每一籍此(指塔)以充填挽之助。”于是,“于所居之东,叠级而层垣焉(即建塔),使天柱之高标与玉华、道峰相鼎峙,以补巽方之不足也”。抟云塔正是这样一座文笔峰,它弥补了新叶村风水的欠缺,维系着一村的文运。巍巍塔影,凝聚着多少牛背上读书郎的希望。
  既然抟云塔主文运,后人造文昌阁的时候,自然就把它造在塔下。文昌本来是星座的名称。《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都和人的功名禄位相关。莘莘学子,为了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道路上驰骋,就不能不特别崇奉这位文昌星了。
  


  一向善于取巧的道教,欲把一位凡夫俗子送进文昌宫。《大洞经》说:“文昌神姓张,讳善动,字仲子,蜀之梓潼人,生而仁爱忠孝,遇神人授以大洞法篆,护国佑民,汲为神,主文昌宫事。”元仁宗顺水推舟,于延三年(1316年)封这位张仲子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这以后文昌阁就遍及全国,它在乡下的地位类似于城里的孔庙。《寿昌县志卷九·文昌祠碑记》里说:“而今祠以栋宇、祀以春秋,宜也。况神建兹地,为偃武而修文,则神锡诸福,必转否而为泰。”(寿昌与建德曾为一县)这春秋二祭,在新叶村一直保持到近代,每次都要抬着帝君的神像巡行全村。读书人还要另外或按时节或因事件,去祭文昌。进了学,必须要去祭告入籍。书香门第,还在家里设香案供奉文昌帝君。
  由于工商业受到压制,农家子弟想要走出贫困的劳作生活,只有依循科举,它是当时唯一的道路。于是,文昌阁就不能不造得精致、宏伟、漂亮。几千里之外四川省阆中县《府学文庙碑记》中有这样的话:“不见乎宫阙之壮巍呼?道德之崇宏,品行之端严,视此也!不见乎泮水之洋洋乎?文思之流美,性情之渊涵,视此也!”用此来形容新叶村的文昌阁,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叶村的文昌阁是村子里最华丽的建筑。重檐歇山顶,檐牙高啄,双吻轻快地向上舒卷成屈曲的纤纤尾巴。它在艺术上远远超过村里的大宗祠、国戚第和五圣庙。
  旧时,抟云塔和文昌阁前有一片片苍苍莽莽的松柏林,沉沉地衬托着白色的塔和阁。据《青岛先生葬经》载:“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或本来空缺通风,今有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为”。
  


  只可惜,草木虽然郁茂,吉气却并未相随,在文昌阁造竣后,绵延了几百年的耕读传统已是回光返照。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宗族内部的竞争和兼并愈演愈烈,往日的血缘亲情渐渐淡漠,越来越多的同姓人成为没有土地的佃户或雇农,耕读文化的基础已丧失殆尽,只有少数人家才能为子弟延师课读。《玉华叶氏宗谱》载,新叶村在明代276年间,出了1名进士、4名乡荐、43名庠生、五名廪生,还有3名郡钦宾。而在清代的287年间只出了贡士2人,贡生1人,步贡生1人,步进士1人。大概正是为了挽救文运的凋敝,才造起文昌阁。据宗谱记载,这是叶姓族人最后一次共同出钱出力,建造属于全族的建筑。
  尽管如此,在文峰塔边再造一座文昌阁,毕竟又一次表现了村民们的文化价值观。文昌阁的华丽,反映了寄托在它身上的梦想的华丽。
  “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一向不重神道,但儒家的教化却要靠堪舆师和道教的文昌帝君来弘扬。道教本来倡导“远人事而近自然”,却要过问人间的功名爵禄。中国的文化,向来就这么多元化。不过,堪舆之说和文昌崇拜在江南远比北方盛行,大概是因为这地方受楚文化的熏染比较深,而楚文化又重巫风和泛神论的自然崇拜。道教就有浓重的楚文化色彩。儒道合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合流的一部分。
  新叶村对文化的尊崇,得力于建德县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原来建德县恰巧在新安江和富春江的交接点上,西连黄山脚下的徽州,东通凤凰山脚下的杭州。两地都是文物鼎盛之邦。过去徽州人出来,大多循新安江到建德,然后顺流而下至杭州。钱塘江的另一条支流兰江,也到建德汇合,金华人赴杭州走的也是这条路。理学发展到晚期,徽州的皖学是一大支,金华的婺学又是一支,两支都流经建德。建德虽然土地贫脊,却恰好处在这两支文 化脉络的交会点上。
  建德的文化史远可以上溯得更早一些。东汉严子陵的钓台就在它下游不远的七里濑。李白留下的很多诗篇中都写到这位隐士和他的钓台。而写下“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朽名句的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做睦州(建德古称严州、睦州)知州的时候,建造了严子陵祠堂。他在《严子陵祠堂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除此而外,建德很早就兴办了各种官私学校。北宋雍熙二年(985年),严州知府田锡建府儒学于府治西北。宋仁宗下诏全国州县兴办学校之后,范仲淹于景三年(1036年)办了建德第一座书院——龙山书院。这以后建德的私立书院逐渐增多,推动了民间的文化发展。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次应召赴杭州,乘船沿衢江经兰江下建德,夜宿兰溪,写下“宿兰溪水驿前”这首诗:
  水色秋逾白,山光夜不清。
  一眉画天月,万粟种江星。
  小酌居然醉,当风不觉醒。
  谁家教儿子,清诵隔疏棂。
  水驿之前,静夜居然能听到课子诵读之声,可见读书兴教之风在当时已相当盛行。
  新叶这小小的山村,在宋末元初也开办了两所属于它自己的书院: 东书院和重乐书院。两所书院都很有名气,当时的知名文士常来此讲诵传习,附近的书生也踊跃就读,以至于后来书生们在重乐书院周围形成了一座村子——儒源村,这一带唯一的一座杂姓村子。
  可惜,明末受无锡东林书院事件的影响,这两座书院都被关闭了。到清代和民国,由于新叶村宗族内部的分化,这两座书院再也未能恢复。文运衰落,以致民国年间这里总共只出了两名大学生。
  不过,希望并没有灭绝。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只要有一点可能,还是甘愿从嘴边省下一口饭,供养上学的子弟,甚至叔伯兄弟们几家合力供养一位。书院没有了,文昌阁就变成了学校。尽管终日在田野间劳作的农民对文昌帝君已越来越陌生,但对他仍然充满敬畏,因此香火始终不断。
  大概是由于读书仕进的道路不再那么光明的缘故,民国年间修复文昌阁的时候,人们又在它的旁边添建了一间土地祠。土地祠又叫土谷祠,是保佑五谷丰登的。《考经援神契》中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蔡邕在《独断》中说:“凡土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它和抟云塔、文昌阁在一起,算是把“耕读”文化完整全面地表现了出来。简陋狭隘的土地祠,映衬着高耸的塔和飞扬的阁,诉说着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的人们的酸楚和悲凉。世世代代,岁岁年年,循环而往复!这真如一曲哀悼古代耕读文化逝去的悲歌。也许,有一天,村中的年轻人会忽然憬悟,怨恨那根把他们牢牢拴在这片土地上的宝桩吧。
  堪舆家说新叶村像一条小船,这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力。但文昌阁、土地祠和抟云塔这三座建筑物在一起,倒真像一条桅杆高耸的船。文昌阁雕梁画栋,两重檐角高高扬起,这是一条龙舟。抟云塔这座宝桩则是桅杆,只等扯起风帆,这条船就要驶向远方了。但是,这时候已经没有风,也没有帆,它只好停在原地,空自伫望着雁来燕去。
  


  文昌阁是座两进的建筑物,每进只有三开间,后进除了要举行仪典外,常年设村塾,作学子们的课室,比较简朴。但文昌阁既要炫耀弦歌教化的恩泽,又要诱掖牧童樵子苦读圣贤之书去搏取功名,还要帮一举成名了的人们光耀门庭,所以总得有些专门叫人看了怦然心动的东西。因而在前进中央明间上造起了一座楼。它连吻总高9.5公尺,欣欣然向上升腾而起,跟塔秀丽挺直的形体相呼应。抟云塔和文昌阁就这样在大形体上鲜明对比,又在构图上彼此呼应,使这组建筑群既统一又富于变化。
  建筑的雕饰当然也集中在门楼上。浙江中部和西部,尤其是与建德相去不远的兰溪、龙游、东阳、义乌等县,向来都出技艺精湛的木雕和砖雕匠师。这一带农村里的建筑,包括一些普通的民居,都有十分丰富的雕饰。题材大多是戏曲里的历史场景、民间传说、佛道神仙故事和梅、兰、竹、菊、孔雀、狮子之类的图案。手法、体裁和风格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新叶村的文昌阁也是一座木雕的百花园,“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辛弃疾的这句词正好用来描绘艺师们的创作。
  东汉时的浙西和皖南同为新安郡,长期以来交往频繁。正像在理学盛行时期,皖学曾经主导过这个地区的学术,这地区也和皖南同属一个建筑文化圈。新叶村的文昌阁和它的雕饰都和皖南很接近,其亲缘关系历历可辨。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本都不赞成建筑物富丽奢靡,但是在皖南和浙西,文昌阁既主科名,民间便把它建造得很华赡。
  建德县新叶村的抟云塔和文昌阁基本保存下来,只有塔顶的刹已毁坏。1955年发生了一场龙卷风,风过之处,屋具尽毁,人伤畜亡。人们眼见灾难正在扩大而无计可施,不料龙卷风却撞上了抟云塔,只听得一声雷鸣,塔刹掉落下来,而龙卷风也消散了。这座塔以它的牺牲拯救了整个新叶村。
  20世纪90年代初,新叶村又重新修缮了抟云塔和文昌阁,也许是文昌帝君的护佑,自修好了抟云塔和文昌阁至今,新叶村已出了大学生、研究生二三十人,他们在先祖耕读文化的影响下,带着新的耕读之梦走出了山村,走向了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交网络近年在我国高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渠道,其BBS式的参与方式让更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我。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快文化现象让意见的表达趋向于更加简单,因此,国外Facebook最开始在页面中添加了一个大拇指的图标,用于用户简单表达意见,由此催生了如今社交网站基本必备的“赞”功能。而随着“赞”这一按钮在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的出现,“点赞”也就成了越来越普遍的行为,近月来
期刊
【摘 要】微课,是在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针对大学语文的教授,微课是传统课堂重要的、有效的补充和拓展,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是由大学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决定的。  【关键词】微课;大学语文传统课堂;补充和拓展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应关注任何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形式改革,微课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威力冲击着现今的教学传统,不得不引起我
期刊
莱茵河——记录了德意志的国家历史和承载着日耳曼民族精神的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一直被德国人称为父亲河(Vaterrhein)——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莱茵瓦尔德(Rheinwaldhorn)冰川,流经瑞士、卢森堡、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最后从荷兰的鹿特丹汇入大西洋的北海,全长1320公里(德国境内长865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  莱茵河从源头至入海口被分为了高莱茵、上莱茵、中莱茵和下莱茵
期刊
2007年5月24日至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故宫明清皇家陵寝、天坛、颐和园等三个遗产地的维修保护做法,研究探讨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合中国文物建筑特点的木结构文物保护维修理念与原则。  近几年来,随着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
期刊
【摘 要】视唱练耳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理论和技能技巧训练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难以适用社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分析高校视唱练耳的重要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高校视唱练耳的多元与综合教学,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视唱练耳;多元化;综合化  视唱练耳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起步较晚,随着时代的进步,我
期刊
开平赤坎小镇,宁静而古朴,以其骑楼建筑和华侨文化而闻名遐迩。赤坎镇及其辖内村落总面积61.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小镇形成于清顺治年间,距今约有350年的历史,然而,赤坎的兴旺繁荣却缘于近代华侨经济的崛起。  赤坎镇的发展源于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他们同居一岛的南北两边,关族居上埠,司徒氏居下埠,两族曾为了土地而争斗了几个世纪,后来却因为华侨思想的影响而
期刊
闽西连城县培田村,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狭长谷地上,3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村子。几百年乡土文化的丰厚沉积,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中国农村重文兴教耕读文明的记忆。  这个位于山下、傍于水畔的“客家庄园”,以其深沉朴素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多姿,把曾经被撕裂、掩盖和扭曲的历史,保留并重新展示在今人的面前。长长的街巷,巍峨的牌坊,几十幢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深宅大院,二十几座祠堂
期刊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婚嫁寿诞、生老病去,而去对于生来说并不是件痛苦的事情,只不过是人生从一个世界走向了另一个世界,难怪人们将婚事和丧事统称“红白喜事”。既然红白皆喜事自然少不了热闹的场面和老辈传下来的规矩,而这规矩的方方面面各地又有各地的花样,其中的风俗用品也是花样繁多。    在山东西南地区,一种以白砂糖为原料塑造成狮子、柱子、塔、牌坊、丞相等形象的祭祀风俗用品,名为“相糖”,高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舞蹈教师必须对舞蹈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舞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具有创新精神;舞蹈教师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高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教师;舞蹈教育;学生  舞蹈教师是舞蹈教育的实施者,舞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关系到舞蹈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令人担忧的是,在舞蹈教师中长期存在着一种“专业压倒一切”的片面倾向,对舞蹈教师自身所
期刊
作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段,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影响的重要结点,新疆就像这条蜿蜒万里彩带上的一颗明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文物资源,让新疆文物保护工作具有着独特优势;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又使其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繁重的任务。近年来,国家再次加大了新疆文物保护的力度,总投资4.2亿元的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展开,新疆地区古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成功启动,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