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艺术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但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位老师的课有趣儿,味儿浓,引人入胜;而另一位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引人入睡。为什么一个有“味”,“引人入胜”;一个乏“味”,“引人入睡”?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论:“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面向具有一定母语基础的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供了极高的要求,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性
  教学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形象生动,就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磁场效应。简而言之,教学语言要说得生动,首先要有情感。没有情感的干巴巴的话语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打动别人?
  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里也说到: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确实,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而学生受到生活阅历或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情感的发生发展尚未健全。
  因此,教师在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后,一定要通过语言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同时把对学生的关心、期待、鼓励、谅解,化作教学的语言,使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若教师缺乏情感,是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的。
  二.独特性
  教学语言的独特性就是教师要避免种种套话、空话,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这样,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来遣词造句。由于教师的素质多种多样,所以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或优雅动人,或感情激昂,或壮严肃穆……真是各具特色。如我们所知的语文大师钱梦龙、魏书生、于漪,他们的教学语言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独特性,于漪情感丰富、词采华丽的诗化语言;魏书生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的朋友式语言;钱梦龙思想缜密、深邃的理性语言。
  于漪老师在教《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单元时,她的导入语是这样的:“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她在教学后说“用这样几句话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该单元学习的轨道。”
  总之,用独特的语言把要说的事理明确表达出来,就能打动学生。语言,大家的讲课总是带有深深的个人色彩,或精练、或生动、或优美、或风趣、或雄辩,以独特性取胜。
  三.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灵活性。青少年是好动的,生龙活虎的,对世界是好奇的,对外界反应是敏感的,所以,稍有风吹草动,注意力极易转移。而教师的临场自由发挥,可把学生从身边的见闻引入到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使课文内容不再遥远,学生学起来就会亲切多了,效果也就更好了。
  如笔者在教学荀子的《劝学》一文时,分析完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正准备让学生讨论怎样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书人的读书经验,一位同学突然发问:“老师,我怎么也不明白,积土成山,怎么就风雨兴焉了呢?”这一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也让我措手不及。略一思考,于是我决定让大家暂时放下将要探讨的问题,重新就:“积土成山,怎么就风雨兴焉”这一论述是否合理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思辨,同学们对荀子其人及写作风格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学生的需要的目标就是合适的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灵活性,教学节奏分明,学生思维活跃,兴味盎然,则注意力集中;反之,则思维呆滞,兴味索然,注意力分散,令人昏昏欲睡。
  
  戴加华,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多,模式多,再加上课改潮流涌动,于是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也新,但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新”,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学生话语权。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说是生产和发展的总纽。”可以这样说,能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能否实现新课标核心理念的关键。何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笔者以为所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它包括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素材,学生必然只能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老师教写作应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创新”是一个永远时髦的词汇,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怎样创新地运用有限的写作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还是一样灿烂可爱。”这是第一篇评介《围城》的文字。1947年5月,《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文艺复兴》刊载了《围城》的
当前,我国教育步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要归宿的健康发展轨道。如何在教学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抓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渠道,改变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形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教法变“灌输”为“引导”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陋室铭》教学实录片断:  师:本文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日:‘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刘禹锡这么写的用意,是不是在以“君子”自我标榜呢?  生1:我觉得是,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就不简陋了。  生2:我觉得是在自我标榜。作者托物寓意,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暗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许多边缘学科兴起一样,人们对通讯也不满足于原来的形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通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不妨带一点文学色彩与哲理的光芒,从而增强可读性、感染性。这就要求通讯写作要向散文学习和借鉴,向散文化发展。  牵起情感的那条红线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因而也决定了文章的整体态势。通讯结构大体有三: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或二者交叉使用。由于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具体运用却显得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云陈姓,生平事迹无考,是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杨显之同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创作杂剧二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中《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传《李逵负荆》。  《元代杂剧全目》云:《李逵负荆》正名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名《杏花村》。天一阁本于康进之略传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