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实践操作;
处理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1(A)—0021—01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新的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取决于教者对课堂活动的预设和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这里,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三角形内角”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怎样利用问题巧妙切入所学内容,是一节课的关键。课堂引入,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应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信息处理方式。预设本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结合上节课“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基础,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生:“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它的三个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
师:“我们好像学过有一种角的度数也是180°。”
生:“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师:“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一定也是180°吗?”
生:“是180°,小学学过的。”
师:“那么,怎样进行验证呢?”
这里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又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很自然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并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深入引导探究,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之后,知识的传授、探究就成了课堂的关键。我让学生拿出课前用硬纸片制作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与已经学习过的“平角是180°”的知识相联系,多数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拼凑的方法。当然,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很快就会用几种不同的拼凑方法进行验证,这时候,教师不但要指导不会的学生,而且要启发会的学生去探求新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拼接的图形,能否用几何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证明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很快就写出了证明过程。而且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两种拼角法,而是大胆创新,想出了三种证明方法(如左图所示)。
在这三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中,第三种方法不但构建了一种“再创新”的情境,而且是一种学生获得了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的感悟,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在课堂教学中是难能可贵的。
精心处理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应用策略
对于一节教学课而言,“确定符合实际内容的范围和难度”至关重要。情境教学注重“情感互动”,又提倡“学以致用”,并努力使二者统一起来。即在特定情境中和热烈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的同时,还要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处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新知应用。
在本节课教学中,若按课本P79的例题照本宣科,势必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到困惑。因为这道题的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时、准确地定位出已知条件,更谈不上新知应用,所以一味局限于课本现成的知识呈现方式可能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果先引导学生复习方位角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一类的习题,并将生活中的类似实例和三角形结合起来,最后在此基础上展示例题,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处理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1(A)—0021—01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新的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取决于教者对课堂活动的预设和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这里,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三角形内角”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怎样利用问题巧妙切入所学内容,是一节课的关键。课堂引入,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应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信息处理方式。预设本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结合上节课“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基础,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生:“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它的三个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
师:“我们好像学过有一种角的度数也是180°。”
生:“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师:“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一定也是180°吗?”
生:“是180°,小学学过的。”
师:“那么,怎样进行验证呢?”
这里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又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很自然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并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深入引导探究,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之后,知识的传授、探究就成了课堂的关键。我让学生拿出课前用硬纸片制作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与已经学习过的“平角是180°”的知识相联系,多数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拼凑的方法。当然,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很快就会用几种不同的拼凑方法进行验证,这时候,教师不但要指导不会的学生,而且要启发会的学生去探求新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拼接的图形,能否用几何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证明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很快就写出了证明过程。而且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两种拼角法,而是大胆创新,想出了三种证明方法(如左图所示)。
在这三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中,第三种方法不但构建了一种“再创新”的情境,而且是一种学生获得了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的感悟,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在课堂教学中是难能可贵的。
精心处理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应用策略
对于一节教学课而言,“确定符合实际内容的范围和难度”至关重要。情境教学注重“情感互动”,又提倡“学以致用”,并努力使二者统一起来。即在特定情境中和热烈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的同时,还要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处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新知应用。
在本节课教学中,若按课本P79的例题照本宣科,势必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到困惑。因为这道题的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时、准确地定位出已知条件,更谈不上新知应用,所以一味局限于课本现成的知识呈现方式可能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果先引导学生复习方位角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一类的习题,并将生活中的类似实例和三角形结合起来,最后在此基础上展示例题,问题即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