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死疲劳》到《蛙》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77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是与《生死疲劳》交替完成写作的,通过两个文本的对读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的联系与区别,深入探究作品《蛙》中“蛙”这一动物意象的使用。
  关键词:《生死疲劳》 《蛙》 动物意象
  有人说《蛙》是莫言作品中“口味较轻”的一部,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贬斥《蛙》的语言过于“不节制”,如果那些人看看莫言之前的作品,可能会改变这种观点。比如《檀香刑》里面对种种酷刑极度直接的描述,描写的冷静与残酷不是“血淋淋”一词可以形容的,那是一种几乎非人类的对人类肉体的扭曲解离《生死疲劳》电是如此。写到《蛙》时,莫言收起了他一贯的浓墨重彩的叙事,反而采取了一种克制、简洁的笔调,展示近六十年波澜壮阔的中国计划生育史,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对自身灵魂的深刻反思。笔者认为这样一个风格的变化其实体现了莫言从虚幻到现实的过渡——从对荒诞景象的狂热描述到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深刻反省个人灵魂。
  一、谈《蛙》与《生死疲劳》
  莫言在《蛙》的《代后记》里面讲到他先开始创作《蛙》,不得已停笔后创作了《生死疲劳》,之后又重拾《蛙》的创作,所以《生死疲劳》和《蛙》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龙应台说,她最喜欢的莫言的作品就是《生死疲劳》,这本书夸张的手法、极致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那些贪婪的、疯狂的、惊愕的、痛苦的、狰狞的表情,我听到了那些嘈杂的、凄厉的、狂喜的声音,他嗅到了那些血腥的、酸臭的气味”《生死疲劳》的叙事主人公是西门屯的地主西门闹,但是他一出场就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枪毙了,后来他经过几次转世,六道轮回,先后成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又成为人——大头婴儿,他始终从各种畜生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西门闹的每一段畜生体验中,还隐藏着人的情感,看似写畜生,实则写人性。这些转世的畜生,又和当地的村民产生了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从而书写了近五十年来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迁史《蛙》是从一个笔名“蝌蚪”的视角出发,写了“我”的姑姑——一位乡村医生的坎坷一生,从而折射出计划生育六十年来的历史图景。
  《生死疲劳》和《蛙》,同样是宏大的长篇叙事,同样是讲述宏大的时代主题,同样是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不同之处在于:《生死疲劳》的写法更加虚幻,写了六道轮回,全书充满了隐喻和反讽,但是也因此与现实相背离,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有评论指出,莫言在《生死疲劳》中“避重就轻,没有对血淋淋的历史进行血淋淋的揭示,没有撕开历史的心脏,而是在外表,与历史逗乐取笑”《蛙》则不同,作者用克制、理性得多的笔调,撕开人性的伤口,撕开历史的创伤,也毫不惧怕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对政策的认识,这是《蛙》比《生死疲劳》更高明的地方。如果说《生死疲劳》黾莫言对历史的逗乐取笑,那《蛙》则是他在寻求一种与世界的和解。
  体裁上,《生死疲劳》采取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写法,读来妙趣横生、酣畅淋漓,每一道轮回是一个小结,将全书有序划分,使得所书写的内容丰富而结构严谨,读者阅读时既痛快又不混乱《蛙》则是一次更大胆的尝试,分为五部,前四部是书信体小说叙事,第五步是一部九幕话剧,另外,五封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仁的书信穿插在每一部的开头处,使得整个故事亦假亦真,像是虚构,又像是事实的叙述,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各种体裁之间的“混搭”也产生了新颖而神奇的效果。
  动物意象的选取上,《生死疲劳》像是把我们带进了真正的乡土世界,凡是传统农村有的,作者都予以书写,对成为驴、牛、猪、狗、猴的描写尤为细致入微,在杂乱与丰富中呈现荒诞嬉笑《蛙》没有滥用动物意象,只聚焦于一个“蛙”的形象,对其深入刻画,解释了“蛙”的多重内涵。
  因此,笔者认为《蛙》是站在《生死疲劳》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视觉角度书写的,《蛙》的成功,也是《生死疲劳》成功的明证。
  二、动物意象的使用
  莫言对动物形象的使用非常有特点,在前文中已有叙述《蛙》一书中,蛙的形象并没有被滥用,相反,每次出现都有深厚的意义。笔者将以杭州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本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她像扔掉一条蛇,不,像扔掉一只青蛙似的将那张传单扔掉了。
  黄秋雅往前一挣,哧啦一声,褂子破了,露出了白得像青蛙肚皮一样的脊背。
  此处,姑姑扔掉了“我”递给她的印有王小倜的传单,青蛙形容这张“烫手的山芋”般的传单,也形容姑姑和王小倜的爱情记忆就像青蛙一样,让姑姑想要扔掉,不敢触碰。一切掌握了这件事的人都像青蛙一般,可恶又可怕。
  (秦河):好哥哥们,你们打死我,我要感谢你们。但是请你们不要吃青蛙……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不能吃的……青蛙体内有寄生虫……吃青蛙的人会变成白痴……
  秦河挺身而出,保护青蛙,暗示了他对姑姑的感情,他奋不顾身地保护青蛙,保护姑姑的痛心过往。這一段话也展现出青蛙的双重性——青蛙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如果人类要杀掉青蛙,青蛙也会产生毒性。这也阐释出某种哲学意味,与计划生育相关。
  一个小男孩将“一只黑瘦的青蛙”包在纸里递给姑姑,“姑姑剥开纸包,身体往上一耸,发出一身怪叫,沉重身体,晃了几晃,便往后倒”。
  小男孩在大人的教唆下搞恶作剧,青蛙已经成了几代人对姑姑仇恨的象征。这里“一身怪叫”的“身”用词实在精妙,体现出了姑姑从头到脚的战栗与恐惧,也为姑姑的自省、忏悔埋下伏笔。
  姑姑醉酒的夜晚在池塘边被一群青蛙追赶、咬啄、抓挠,在绝境中被郝大手营救,于是嫁给郝大手。这一段描写是《蛙》中最经典最重要的片段之一。“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出生婴儿在哭……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最大的恐惧不是来自它们的咬啄和抓挠,而是来自它们那冰冷粘腻的肚皮与自己肌肤接触时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恶心。”   这里,蛙变成了姑姑在计划生育中扼杀的婴儿们,深深叩问着姑姑的内心,引起了她的忏悔。姑姑不怕自己做错了事收到所谓报应,她真正怕的是自己的内心,一触及那些往事,她就觉得无比痛苦。不愿面對,这也反映出姑姑的反思是不彻底的。
  小狮子讲述人和蛙的相似性,指出人和蛙是同一祖先,“蛙”“娃”“娲”的同音可以证明这一点。“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说:“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
  这一段描述含义很深,“蛙”是恶心的动物,也代表着罪恶和恐惧;“娃”是生命;“娲”是神明。小狮子说这段话是希望“我”明白她为什么要去青蛙公司上班,看似养青蛙,实则是养“娃”,也希望“我”能正视蛙,正视自己内心对孩子的喜爱和渴望,正视自己的罪恶。
  “蛙”“娃”“娲”也是对姑姑形象的经典写照,“她的传奇人生演绎着一部历时六十年的中国民间生育史。根据其历时性的经历和反差型的人格,我们可以从蛙、娃、娲三个阶段分析她身上人性、魔性和神性的特点,并由此引发我们对于她身上承载着的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思考”。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便不再详谈。
  话剧第三幕,警官问陈眉,谁抢了她的孩子,她不敢直说,却说“他们是牛蛙,像锅盖那么大的牛蛙,叫起来哞哞的,凶恶的牛蛙,吃小孩的牛蛙……”
  这里,牛蛙用来借指抢走她孩子的一群人,也就是文中的“我”、小狮子、姑姑等人,牛蛙的借代写尽了这一群人的丑恶嘴脸,表明这一群人的忏悔是不彻底的,同时使“蛙”的形象妖魔化。
  三、蛙意象的内涵挖掘
  蛙是多子之物,是先民原始生殖崇拜的象征。莫言用“蛙”的动物意象体现了人们对生育的原始热情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此外,当我们面对一只青蛙,到底是觉得恶心,还是恐惧?这种感觉其实是恐惧和逃避。我们总是不敢面对自己做过的丑恶之事,不敢忏悔自己的罪过。一提起不光彩的过去,就像看到了一只黑瘦的牛蛙,唯恐避之不及。
  与其说莫言从蛙切入,反思整个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说他是从计划生育切入,反思现实。在书中,“我”的笔名叫“蝌蚪”,就是直面一只青蛙,直面自己内心不愿触碰的恐惧和罪恶。当然,“蝌蚪”的忏悔是不彻底的,但可贵之处就在于莫言敢于承认这一点,敢于剖析人性格中的罪恶与伪善,他再一次让我们看见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同时他也在呼唤整个社会的良心。
其他文献
摘 要: 梦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神秘且众说纷纭的事物,能够承载和表现人们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在《荆棘与珍珠》中,作者将梦与小说紧密结合起来,以自己独到的理解赋予了梦特殊的形式和内容。梦既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轴心,又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身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反思。本文以文中作为主要人物的珠月的梦为研究对象,分析珠月梦境的表达效果、三种特殊属性和梦中太阳与月亮这两个重要意象,以期深入挖掘梦在其小说中的多
摘 要:如何在历史传记中“还原”历史人物,考验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功力。郭天印《狄仁杰传》,紧扣狄仁杰的为官经历,重点叙述狄仁杰从政的言行,一方面工笔雕琢狄仁杰卓越的个人修养和智慧圆融,另一方面水墨式地渲染了整个唐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情世故。在狄仁杰的形象塑造上,更接近于狄仁杰从政韬略的体察,达到了人物主体新的“还原”,有助于读者更为准确地解读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价值。  关键词:狄仁杰 还原 精
即使在各种相亲节目层出不穷的“速配时代”,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结束一段感情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曾经有过投入,那么即使是主动提出分手的那方,也像是施展出了一记传说中的“七伤拳”:未曾伤人,先伤自己。当然,中拳的那方会更惨一些,只能一边默念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边乞求时间来抚平伤痛。正如老生常谈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凡走到分手这一步,总能找出“受伤”的原因。  经得起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从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影视剧中的国家形象也各有不同。电影创作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范畴,许多电影作品也参与到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中,更有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作。影视作品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国家特质,或以史为鉴、警醒后人,或用来宣传新中国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崭新面貌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能够反映各历史时期的
摘 要: 王安忆的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 是海派文学的典型代表,其在写作过程中对小说故事结构有着精心的规划与安排,在众多小说当中有其独立性所在,作者旨在用现代西方的前沿叙述学相关理论来对这部小说的故事结构进行一次解剖,试图能够将其设计用意阐释出来,并对小说写作的技巧性设计有所论述。  关键词:长恨歌 叙述学 节奏 频率  一、《长恨歌》中节奏的艺术特色  (一)总体节奏的把握  《长恨歌》的整体故
摘要:小说《我们一无所有》的作者安东尼.马拉通过一幅不断辗转的油画《午后的空旷牧野》,连接并塑造了横跨苏联八十年的人物序列。在亲历、见证、回忆历史的多重维度中,作者借这一小人物群像探讨了历史事件对不同阶级的影响,同时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大历史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安东尼.马拉 《我们一无所有》 历史叙述  个体作为历史长河的一员,各居不同位置,有些人阅读、见证历史,有些人以可见的方式参与、制造历史
摘 要: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全集》 中的小说卷作为本文的资料来源,萧红的作品不在于抗战,因此没有绝对的政治立场;她的作品写人的生、老、病、死,这也是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萧红作品不多,但精而典型,她的极端忠于内心感受、敏感又诚实,正是她作品的特点。笔者通过研读作品,对萧红小说中的亲子关系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萧红小说中涉及的家庭不少,形成了萧红小说中独特的家庭模式,笔者分析了萧红的个人经历,以
摘 要:科尔维尔的童年经历,他的秉性气质,是其沉默而又理性画风的根本源头。本文从瞬间与永恒、现实主义手法与超现实主义情境、写实形态与抽象意味、神秘感从哪里来、旁观者等五个方面展开对科尔维尔艺术风格的解析。从视觉到心理,层层剖析,多维度地展现出丰富而立体的科尔维尔艺术。  关键词:永恒 写实形态 超现实  亚历克斯·科尔维尔(Alex Colville)是20世纪著名的加拿大油画家, 1920年8月
摘 要:《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著作,在创作之初马洛斯想要对自己两位优秀导师与众不同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将导师优秀的品质进行概括,因此开始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马斯洛对其导师以及其他较为相似和优秀的人进行研究,最终将此类人称为“自我实现者”,同时从自我实现的方法途径、“我的选择”等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自我实现者具有优秀的属性特点,并且在追求、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多共性。  关键词
摘 要: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藏书大家。只不过,他的名声因年轻时和鲁迅的过节以及由此得来的“反动文人”帽子,而不那么为人所熟知。但提到藏书家,叶灵凤便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丰富的藏书与广泛的阅读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创作。叶灵凤在小说、笔记、书话创作,以及方志研究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关键词: 叶灵凤 藏书家 情色文学 香港方志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