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笔下的亲子关系——毁灭与重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全集》 中的小说卷作为本文的资料来源,萧红的作品不在于抗战,因此没有绝对的政治立场;她的作品写人的生、老、病、死,这也是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萧红作品不多,但精而典型,她的极端忠于内心感受、敏感又诚实,正是她作品的特点。笔者通过研读作品,对萧红小说中的亲子关系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萧红小说中涉及的家庭不少,形成了萧红小说中独特的家庭模式,笔者分析了萧红的个人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萧红作品中亲子关系的影响,发现了萧红视角下亲子关系的特质、这种关系背后萧红复杂的情感以及她与世界的抗争。
  关键词:亲子关系 萧红 家庭模式
  萧红一生是充满苦难的,她的作品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永远占据文学史上的一角,尝尽世间冷暖,深味生命的羸弱,既有生之无奈与顽强,也有死的惶恐和绝望。萧红的作品,是她对人世间的冷暖的把握,源于她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感知。多篇作品集中表现了她的童年记忆和人生经历,尽管她的语言不被束缚,没有句法意识,但读后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想表达给读者的情感。因此,她的作品这种独特的价值,在萧红作品的亲子关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对她作品中的亲子关系仍有可挖掘的余地。
  一、萧红一生的亲子关系
  萧红这一生将温暖与爱作为“永远的憧憬与追求”,并终其一生执着于此。在爱的体验上,她是一个严重的缺失者。幼年丧母,她的童年苦涩艰难,与后母的关系冷漠。在一系列事情发生后,她抗婚出逃,父亲将她视为洪水猛兽,因而举家搬迁,严格限制自己的子女和她来往,并开除她的族籍。萧红缺失了她的家庭,缺失了作为子女的身份,在没有家庭庇护下肆意生长。往后的感情生活中,一个失去家庭庇护孤独行走的萧红也同样缺失了作为母亲的资格,一生都在缺失,一生都在流浪。
  (一)冷漠的父女关系
  《萧红自述》中谈道:“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了一只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者别的不具有感情的动物”,“过去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她把父权视为至高无上鞭笞自己的鞭子,父亲的冷漠和高高在上,犹如生活在寒冬一般。父亲张廷举对萧红淡漠的态度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这种封建古板的家族里,萧红的性格、萧红的与众不同,使她必然要遭受这一切苦难。萧红曾在书中叙述说:“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也要骂到使人发抖的地步”,“父亲打我时,我就在祖父房里,一直面向窗子,从黄昏到深夜”。她用“发抖”来形容自己的情感,没有用其他的字眼,可见父女二人的仇怨深到了看不到底的程度。这种冷漠的情感,严苛又漠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使萧红失去了亲子关系的体悟,让萧红对亲子关系的感情产生了排斥与怨恨。她不再对亲情抱有渴望,而是躲避、沉默。这些都揭露出在萧红眼中长辈的冷酷、自私,而这种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在后来萧红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萧红笔下,看见她父亲的无情,看见对她施暴的后母的冷酷,在这冷漠残酷、孤立无援的境地里,她挣脱生活及情感的匮乏,选择寻求诗意的美和光。萧红并非是忘却了苦难而是对苦难的升华,她是矛盾的,内心复杂而又煎熬。英国作家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萧红的写作风格是忠于个人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是通过联想结合叙述流露出的真實情感。
  (二)遗弃的母子关系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来,童年回忆由“可塑性视像”构成,童年期回忆是“后来润过了的产品,这种润饰承受多种日后发展的心智力量的影响”。萧红在哈尔滨身陷绝境也不愿接受“站在两极端的豢养”,正是这破碎的童年铸成生命中的遗弃。
  萧红两次都是怀着别的男子的孩子,跟另外一个男子结婚。她跟萧军结婚时,怀着前夫汪恩甲的孩子,生产之后毫无留恋地将孩子送人了;她与萧军的爱恨情仇纠缠多年后,怀着孩子却与萧军分手,接受端木蕻良并结婚,对外称第二个孩子死去。萧红的做法,遗弃了作为母亲该有的责任,这源于她内心对亲子关系的回避和不确定,没有独立的经济便失去独立的人格,她的行为是一个矛盾的放大化,是原生家庭无法体会到的亲情导致她无法对自己的亲子关系做出正确判断。对童年缺失性经验的反思和咀嚼,有向社会也向原生家庭宣誓的意味,萧红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彰显了她内心最深处对亲子关系的认知,无论以怎样的心情和姿态回望童年,还是创作作品,她都无法否认和拒绝,无法忽略人生经历在她灵魂最深处的回响。
  二、作品中亲子关系剖析
  在萧红的内心深处,亲子关系呈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冷酷无情,一种是爱子心切。我们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矛盾的构成。
  (一)冷漠叙事看萧红作品的亲子关系
  在《生死场》第一章《麦场》中,王婆的故事以回忆性的叙述展开。一个三岁的孩子掉进草堆中的铁犁上,“她小手颤抖着,血在冒着气从鼻子流出,从嘴边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压死一样”。叙述着如此惨烈的死亡,来自一位母亲的视角,却将孩童化作动物一般,死得轻贱简单。看见麦田在王婆面前,“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在卑微无助的生活面前,死亡不值一提。这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搭建起一个个痛苦的家庭。第七章《罪恶的五月节》中,暗含着萧红对亲子关系的一种抨击,成业与金枝争吵,他们的女儿小金枝在旁边哭,成业看着桌子上的咸菜和粥饭,他想了一刻又不住地说起:“哭吧!败家鬼,我卖掉你去还债!”爹爹飞着饭碗,妈妈暴跳起来:“我卖?我摔死她吧!我卖什么!”就这样小生命被截止了,仅仅因为孩子的哭闹就摔死了无辜年幼的女儿,说成业是疯子也不为过,而萧红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体现了生命的漠视,对亲子的关系的疏离表现得淋漓尽致,仅仅因为金枝错摘了未成熟的柿子,便得到了一顿辱骂和拳打脚踢。金枝败坏了菜棵,母亲却去爱护菜棵;作为母亲爱护女儿是情理之中,在这时期一株茅草也超过了人的价值。这与萧红的亲身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在萧红作品中这何尝不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马》是江苏著名作家孔锐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叙事视角的转变、空间转移以及叙事手法的切换,呈现了老马的一系列离奇而又真切的经历,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但同时也产生了文本断层的问题,值得作者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老马》 叙事视角 文本结构 空间转移  每一部经典作品只有具备“独门绝技”才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孔锐的长篇小说《老马》无疑拥有这种“独
摘 要: 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桑顿·怀尔德《我们的小镇》和莎士比亚《第十二夜》被不同戏剧理论家认定为“叙事戏剧”。回归文本,重读全剧,本文认为三部作品都有独特的情境构成,其被称为“叙事戏剧”的根据,与剧本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关键词 : “叙事戏剧” 情境 别林斯基 布莱希特 斯丛狄  一、关于“叙事戏剧”的几种典型表述  谈到“叙事戏剧”这一概念,我们不得不提到三位戏剧理论家:别
摘 要:格林童话《白雪公主》 与莫泊桑的现实主义小说《项链》 在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上,有着诸多相似。见证两名主人公白雪公主和玛蒂尔德在虚荣心的驱动下的复杂经历,如同踏上两段探索与疗愈自我的旅程。旅程分为四站:跨越、遭遇、征服、欢庆。每一段旅途都是发现自我的一站,也是自我疗愈的一站。旅途的终点,读者会遇见心智与品行更加完善的自己。  关键词:玛蒂尔德 白雪公主 虚荣 探索自我 阅读治疗  法国作家
摘要:徐光荣先生是中国当代十大传记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人物传记的最大特点是对传主精魂的把握和对生命的闪光点的挖掘,通过立传者、传主与读者的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与互动,让真正的伟大的英雄人物如星辰般璀璨地闪耀。《蒋新松传》通过人生意义问题的哲学追索、生命闪光点的文学呈现彰显了在当今时代重提人生意义问题的价值。传主形象的成功塑造乃在于立传者对其人生意义的追问与价值判断,这样的立传者就不仅仅是一位传记文学
摘 要: 梦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神秘且众说纷纭的事物,能够承载和表现人们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在《荆棘与珍珠》中,作者将梦与小说紧密结合起来,以自己独到的理解赋予了梦特殊的形式和内容。梦既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轴心,又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身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反思。本文以文中作为主要人物的珠月的梦为研究对象,分析珠月梦境的表达效果、三种特殊属性和梦中太阳与月亮这两个重要意象,以期深入挖掘梦在其小说中的多
摘 要:如何在历史传记中“还原”历史人物,考验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功力。郭天印《狄仁杰传》,紧扣狄仁杰的为官经历,重点叙述狄仁杰从政的言行,一方面工笔雕琢狄仁杰卓越的个人修养和智慧圆融,另一方面水墨式地渲染了整个唐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情世故。在狄仁杰的形象塑造上,更接近于狄仁杰从政韬略的体察,达到了人物主体新的“还原”,有助于读者更为准确地解读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价值。  关键词:狄仁杰 还原 精
即使在各种相亲节目层出不穷的“速配时代”,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结束一段感情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曾经有过投入,那么即使是主动提出分手的那方,也像是施展出了一记传说中的“七伤拳”:未曾伤人,先伤自己。当然,中拳的那方会更惨一些,只能一边默念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边乞求时间来抚平伤痛。正如老生常谈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凡走到分手这一步,总能找出“受伤”的原因。  经得起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从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影视剧中的国家形象也各有不同。电影创作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范畴,许多电影作品也参与到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中,更有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作。影视作品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国家特质,或以史为鉴、警醒后人,或用来宣传新中国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崭新面貌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能够反映各历史时期的
摘 要: 王安忆的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 是海派文学的典型代表,其在写作过程中对小说故事结构有着精心的规划与安排,在众多小说当中有其独立性所在,作者旨在用现代西方的前沿叙述学相关理论来对这部小说的故事结构进行一次解剖,试图能够将其设计用意阐释出来,并对小说写作的技巧性设计有所论述。  关键词:长恨歌 叙述学 节奏 频率  一、《长恨歌》中节奏的艺术特色  (一)总体节奏的把握  《长恨歌》的整体故
摘要:小说《我们一无所有》的作者安东尼.马拉通过一幅不断辗转的油画《午后的空旷牧野》,连接并塑造了横跨苏联八十年的人物序列。在亲历、见证、回忆历史的多重维度中,作者借这一小人物群像探讨了历史事件对不同阶级的影响,同时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大历史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安东尼.马拉 《我们一无所有》 历史叙述  个体作为历史长河的一员,各居不同位置,有些人阅读、见证历史,有些人以可见的方式参与、制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