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习支架,助力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摆脱高消耗、低收效的尴尬,需要教师从强调记忆、感受、理解的传统方式中走出来,把分析、综合、评价适时贯穿阅读教学课堂,通过建构多元化的学习支架,引导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建构“会读”支架


  阅读教学首先要面对的应该是读好课文,这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读好课文一般有两个方式,一是朗读课文,一是默读课文。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学生才能逐渐达到“会读”的效果。在具体训练中,教师要根据所读内容的难易程度,提供帮助学生顺利读书的支架。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这篇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好课文自然属于一个教学重点目标。根据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要求,教师设计的支架如果是:一、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二、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读出停顿和节奏。学生借助支架努力练习朗读,可以达到读好课文的目标,但与“会读”还有距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学习支架,把读与认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具体的支架可以是:一、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学生说说在读哪些词的时候有停顿,画出这些词语,看一看这些词语有没有共同点;学生分析画出的词语,发现这些(群儿、一儿、众、光、儿)表示“谁”的词语之后要有停顿。二、教师画斜线标记停顿,重点引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学生练习朗读后再找停顿处的词语,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的。这样的支架引导学生在练读中思考并发现规律,真正做到“会读”。

二、建构“读懂”支架


  在阅读中,学生每次学习一篇新课文,实际上都是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手段,借助自己已经掌握的言语图式将新课文中出现的句式与表达加以吸引和消化,达到“读懂”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施以援手,给学生提供“读懂”的学习支架,并选择适宜的辨析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支架进行思考,形成新的认知。
  如教学《走月亮》一课时,课文第一句话就交代走月亮是在“秋天的夜晚”进行的,可课文在写到走到“我们家的地”之后,突然来了这样一段:“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这样的表达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就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一、《走月亮》中有大量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眼前的想到曾经的,想象的对象则是新创造出来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在课文中仔细找一找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二、前面出现过作者联想“白天”在溪水边发生的事情,此处联想到春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学生借助这样的学习支架,不仅能够读懂这一段看似冒出来的“春天”的表达,而且还能够理解秋天与春天之间的内在联系——美好的景色带来美好的心情。

三、建构“创见”支架


  所谓有“创见”地閱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具有个性化的见解,而且还有评价性理解在其中。这样的阅读显然指向深度阅读,学生也需要高阶思维的支持。
  如教学《忆读书》一课时,课后练习有“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的训练要求,其中“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对于这篇课文来说,不同的学生学习课文之后会有不同的认识。教师抓住这一富有“创见”的教学点,给学生提供带来挑战意味的学习支架:课文中多次出现的书有多本,你认为冰心最喜欢的一本是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借助这一支架去阅读文本,除了通过圈画提取相关信息,更需要选择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还设计了表格,将作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些名著的表达分时间、态度、评价等栏目一一列出进行比较,发现作者最喜爱的是哪一本书。这个过程能够体现学生的评价性理解是自己探究的结果。
  总之,阅读教学要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教师必须清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走出阅读困境,掌握阅读技能。
其他文献
动态分层是指在分层教学的进程中,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及时根据新的变化,对学生所处的层次重新划分和重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施动态分层,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学习氛围,建构健康有益的课堂教学秩序。一、教学目标的动态分层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
《谁是那个化装的接头者》参考答案  银发男子的真实年龄按理说应该比较大了,报纸上的字很小,需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可是他并没有戴眼鏡(见右图画圈处),说明此人要么是为了别的目的佯装看报,要么他的真实年龄并非这么大,银发可能是假发。他化装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不被人认出来。间谍不会将内心的焦虑显露出来,但是,他不经意间警觉的一个斜视眼神,却被小侦探捕捉到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另一名打算前来接头的间谍,胸前佩戴
[作者简介]  葛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做过多年中学老师,擅长童话、少年武侠及惊险悬疑小说的创作,迄今已有千余万字作品,出版过百余本图书,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宋庆龄基金会儿童文学奖等数十种奖项。其中《小糊涂神》、《蓝皮鼠大脸猫》被改编成系列动画片,受到好几代少年儿童的欢迎,影响深远。  葛冰老师的心愿:写出一种让少年儿童特别喜欢看的小说,充满悬疑和神秘
《讓现场实验说出真相》参考答案  如果那人真想自杀,必定会奋力往外一跳,而不会自然坠落,中途经救生艇遮阳蓬碰撞,再弹跳入海。那名董事长或许是突发急病而亡,保镖害怕缺少旁证而被人误会,因而情急之下,伪造了其跳海自杀的假象。现场散落的药瓶和药片请在图中找。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其教学成效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核心素养的养成,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却面临着“课堂教学成效不高”的困境。因此,抓住教学“支点”,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师理应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文将主要从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以及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探析这两方面来谈。  【关键词】教学“支点”;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摘要】只有教师能够准确艺术性地使用语言,学生才能在你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规范语言的运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勤学苦练,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得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影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假如每一位语文
【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改进授课方式,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学习。  【关键词】黄金授课法;精华;激发;风趣幽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都曾这样斥责过学生:“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你们都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是的,对于我们上课的老师,一节课是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并不长,甚至一转眼间就结束了。但是,对于学生呢?从早上七点到校,到晚上九
上个月,我得到了十几册手写诗文,一起还有不少老信札、散页的书法。这些东西的主人是黄泠樵,也有人叫他鞠裳。  年轻时,泠樵去过很多地方,福建,江浙,湖南,结识了很多朋友。和他往来的,有名点的是徐树铭,清代翰林,做到了工部尚书,还有谢颖苏,应该脾气和泠樵更为相投,都是求功名而不得的士子。和词人谭献,当是偶识,应曾把酒唱和,互诉不平,而后衰草夕阳,在城外话别。泠樵离开之后,不久城被太平军围住了。谭献很是
苏格拉底在狱中,即将被处决。一天,他听到一位狱友在唱诗人斯忒塞克惹思的情歌,这首歌歌词特别晦涩难懂。  苏格拉底请求这位狱友教他这首情歌。  “你为什么要学?”狱友问。  “以便在我死前再学一样新东西。”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回答。  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听说了这件事,也甚是不解,终于有机会与老师见面了,他问:“为什么一个人在死前一个星期还要学习新东西?”  苏格拉底:“与你在死前五十年学习新东西,是同一
天热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气候和自然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决定要素。  “英国气象部门17日在伦敦西南部测得最高气温32.2℃,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目前高温已造成760人死亡。”——这样的新闻,中国人一定以为是玩笑,在咱们这儿,37度那都叫“凉快”。  今夏火热,特别是传统的“火炉”地区:重庆、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福建,高温黄色预警、橙色预警隔三差五高懸头上。一家报纸刊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