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话高教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行,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升。2007年已达23%,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向大众化进程快速推进。但欢欣鼓舞之余,我们发现,某些过渡阶段导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发展的趋同性便属其中之一。
  何以会出现此类现象?究其原因,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规模扩张引发高等教育在职能、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的系列连锁变化与应对措施的不足;二是某些“大学排行榜”过分鼓吹师资、生源、论文等数量而非质量的不正确引导和推波助澜,从而造成了不少高校盲目求大、求全,使特色消褪。
  此时,重温“和而不同”的提法非常必要。“和而不同”是孔子在继承和发展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命题。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意指君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可以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正是秉承“和而不同”的精神,诸子百家皆以六经为依据,以“救时之弊”为目标,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思辩纷纷,共同造就了文化史上的辉煌和奇迹,百家余韵,传承至今。
  今天,作为学生数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教大国,我们正以更稳健的步伐去创造文教史上新的辉煌。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高教的一味趋同无疑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值此之际,重提“和而不同”显得极其必要!
  提倡“和而不同”的精神首先应体现在高教体系的构建上。从促进统筹协调的角度思考,如何从多层次、全方位、广视角进行谋篇布局,找准定位,凸显特色,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折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结合田长霖先生提出的“高教、科研、产业部门的综合体”发展思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地挖掘特色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的传统优势,形成综合性大学与行业特色大学互补合作,各显所长,整体水平提升而亮点突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互补、合作、和谐的多赢局面。
  提倡“和而不同”的精神还应体现在“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略上。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造就了个体的差异,而现代社会的多元结构对人才体系的多样化又提出了极为迫切的需求,“因材施教”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内核,在今天正应当得到重新理解、诠释和利用。“因材”即承认不同、允许不同,“因材施教”就是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上谋求统一和理解,加强规划和引导,以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可用之才。
  在优势共生的基础上促进多元,才能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良性发展态势,这也许正是“和而不同”精神对今天发展高等教育的启示。
  
  责任编辑:刘 忠
其他文献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200
近年来,我们徐州市贾汪区抢抓省委、省政府扶持苏北加快发展和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总量争先、增量领先、均量率先的目标,坚持发展工业第一方略,强化大项目带动
我们身处苏州古城中心的沧浪人,最近一直在坚定而执著地思考与探索这样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空间、资源承载力有限的中心城区如何凸显首位度,助力苏州建设“三区三城”?新工
县域经济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自身特色。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构筑支柱产业,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东海县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东海发展特色经济的特别条件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特色经济是一定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即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产业,它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例如:东海县的硅资源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