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实验室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丽想出来一个办法,她用法国妇女联合会的款项,创造了第一辆“×光汽车”。她在一辆普通汽车里放了一架伦琴仪器和一个发电机,用汽车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供给所需电流。这个完全可以移动的设备从1914年8月起巡回各医院;马纳战役的伤兵运送到巴黎后,都用这个设备检查。
   德国军队的迅速推进,使玛丽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是应该到布列塔尼去和她的女儿们在一起,还是应该留在巴黎?若是敌军有占领首都的威胁,她是否随卫生机关一起撤退?
   她冷静地考虑这些可能发生的事,决定了:无论发生什么事,她要留在巴黎。不只是她现在担任的救护工作要她留在这里,她还想到她的实验室,想到居维埃路的精密仪器,想到比埃尔·居里路的新建筑。她想着:“我在这里,德国军队或许不敢抢夺它们,但是假如我离开了,所有的东西都会失踪。”
   她这样不无虚伪地推论着,给她的本能找出一些合理的解释。这个固执而有毅力的人在本能上不喜欢逃避行动,她认为害怕就等于为敌人服务,她决不让得胜的敌人走进无人照料的居里实验室而自鸣得意。
  读书笔记
   战火刚烧到法国,居里夫人便化身为白衣天使,为自己的第二祖国服务;当德國的战火逼近,威胁着巴黎时,居里夫人应该作出什么选择?故事情节一步步紧张起来。在此,作者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居里夫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着自己的实验室的决心,进一步凸显出居里夫人内心的坚定、强大和果敢,以及愿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的品质。
其他文献
常言道:“一言一行,传出性情。”写人的文章,自然离不开人物的言语与行动。而人物的言行,往往又得以具体的事例作为载体。因此,人物塑造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例是否恰当,是否典型,是否鲜活。具体而言:所谓恰当,是讲选择的事例要符合人物的性情,切中命题的要求;所谓典型,是讲材料要精彩动人,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所谓鲜活,是讲材料要源于现实生活,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要与众不同,展示自我独特匠心。
期刊
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过生日的时候,能吃上一个鸡蛋,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只有在他生病的时候,奶奶才会做肉汤给他喝。神奇的是,父亲喝了肉汤后,病就好了(喝肉汤能治病?这太不可思议了,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因为营养不良才生病的)。   父亲从小勤奋好学。虽然家里穷,但没有浇灭他对学习的热情。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会牵着牛,迎着露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牛在吃草,父亲在看书;当别的小孩在玩耍时,父亲还在看
期刊
直到我16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7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呛须”。  
期刊
1937年11月,朱德总司令的老师的儿子邓辉林从四川随抗日部队来到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看望朱德,告诉他四川老家仪陇正逢旱灾,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株连和迫害,生活異常艰难。一番话让朱德想起了自己80多岁的生母和养母。由于自己忙于革命,一直没能照顾她们。他担心二老不能度过荒年,很想接济一下,尽一个孝子应尽的义务。然而,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却苦于身无分文,于是在11月29日,他给四川的儿时好友、同学戴
期刊
就要考试了,我趴在书桌上,拼命赶着堆积如山的作业。您坐在一旁的沙发上剥粟子,您知道我最爱喝粟子粥了。熬粟子粥可是一个既费精力又耗时间的活儿,但为了我,您隔几天就会熬一次。   您弓着背,左手边放着一个大盒子,右手握着水果刀,先拿刀在粟子上割一个小口,再顺口子剥开。您的拇指被压得通红,宽大的手臂更加臃肿。只听见“吱吱”的剥皮声与“滴滴”的钟表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声音,仿佛是一曲婉转优美的小夜曲。不一
期刊
虽然刚出生时,我们的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已经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十几年来,也许你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母爱的呈现方式有哪些呢?  思维拓展   1.爱中有严。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没有打骂过我们”,但对于父亲的吸烟、喝酒,母亲“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胡适《我的母亲》中,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
期刊
一百多年前的民国,是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年代。   那时候八国联軍的烟火还未散尽,租界里还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奋起抗争,扔掉烟枪和鸦片,换上了儒雅的中山服,有的穿起了军装,穿越时光,依旧能看见他们毅然决然的坚定神情。   但人们也没有忘记生活。民国橱窗中优雅华贵的旗袍、五彩斑斓的玩具,还有吸引了人们眼球的糖球,无不说明了这点。那是属于我们太爷爷太奶奶辈的童年回
期刊
好一个阳光女孩!我第一次看见她时,内心不禁蹦出这样的感慨。那个时候,她梳着学生头,圆圆的脸上那双能笑的眉毛特别引人注意,端坐在运动会主席台上,帮宣传组的老师念稿子:“金懿锋同学,你是好样的,祝贺你在200米预赛中旗开得胜……”清脆甜美的声音在暖暖秋阳中扩散。同学告诉我:“她就是彭雪!”   再次见到她时,是在上早学的路上。深秋的寒雾浓重,那天我起得有点晚,担心要迟到了,一路小跑。突然,一个架着拐
期刊
这个青年女子,用她一卢布一卢布积蓄起来的一点钱,取得了听课的权利;她可以由布告上的复杂时间表里列着的无数课程中,选她愿意听的课,她在那些“实验室”里有了自己的位置;那里有人领导,有人指导,她可以不必盲目摸索着运用各种仪器做简单试验了……   她迷上了几个严肃的先生,这些人的头衔是“最高学府的教授”,她要掌握他们的知识。依照那个时代的可敬的规矩,他们上课都打白领带,穿黑礼服,衣服上总带着粉笔灰。玛丽
期刊
我父亲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脸颊上有条弹片划破的伤疤。他有张发黄的旧照片,那时他一身戎装,抽着烟,正在沉思,是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在我的童年时代,这张照片成为我最大的骄傲,连我亲密的女伴都万分珍惜它。直到今天,我仍感觉穿军服的男子最富有气概,因为那能寻到我父亲当年的某种风采。   然而,父亲现在已经老得白发苍苍了,而且瘦瘦的,丝毫找不见昔日的辉煌。节假日全家团聚,看见父亲突然从谈话圈退出去了,他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