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时代文学转型的多维建构及其话语愿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下社会,现代传播媒介正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现代传播媒介不仅建构了文学的审美现代性,还几乎影响和参与了现代与后现代所有的文学场景与文学活动,迫使文学烙下或浓或淡的媒介意识。媒介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早已成为文学研究传播学转向的显在。《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以“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为切入点,多维度地建构了新世纪文学媒体化语境的存在和文学媒介化的走向,对文学媒介化的愿景展开了富有远见的剖析,并对新世纪文学的转型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精要概括,呈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中的忧患意识和融合建构中的复调愿景。
  关键词:媒介时代 新世纪文学 文学转型 多维建构 话语愿景
  一、人文关怀中的忧患意识
  利奥塔认为,在现代大学中,作为宏大叙事的普遍真理已失效,宏大叙事的总体性日益让位于小叙事的局部决定论,各门知识在日趋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同时,进而导致了学科之间的不可通約性,这可以用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术语来描述。当下社会,使那些原本致力于公共领域,以公共立场发言的知识分子逐渐消亡,而有独立思想,为社会未来发展呕心沥血的知识分子几乎绝迹。利奥塔甚至喊出了“知识分子的坟墓”的呐喊。批判精神一直是知识界所企盼的理想性格,是知识分子精神的最高境界。知识分子应当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以社会良心为己责。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化与科层化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分子越来越“躲进小楼成一统”,成为缺乏批判性的专业型知识分子,他们以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谋生,失去了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如何在现行体制内在参与现行文化机制的运作中坚持自己的基本立场和理论担当,这是当下人文知识分子对自我应有立场的应有反思。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说要具有一种忧患意识,继而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学术研究如果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承担,那么学术之路也不可能走的长远。毕竟,缺乏忧患意识和理论担当,很容易使我们丧失直面问题的勇气。而张邦卫可谓有着直面文学现实的理论勇气,他敏锐地思考新时期的文学发展脉搏,在媒介文学刚刚兴起之时就投身其中,在一众批评家对批判和质疑媒体语境和媒介文学时长期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并坚持为媒体化语境下的文学转型及其新变提供学理论证,并报以深切的理论关怀。
  试以媒体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发展为例,从1991年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创刊至今,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近三十个年头。当前,国内的网络文学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从早期可数的痞子蔡、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到现在人气居高不下并且拥有稳定读者的人气作家南派三叔、唐七公子、顾漫、匪我思存等人,网络作家在数量上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剧增。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活力。目前,网络文学已度过单纯以网络为传播渠道时期,进入了“网络文学3.0”时代,即网络文学的IP时代。网络文学的繁荣也加速了学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网络文学研究机构不断成立并发挥作用。但即便如此,学界在近几十年却极大地漠视网络文学的存在,忽视媒介语境对于文学转型发展问题的反思。而针对媒介话语转型,虽然也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学界的目光多聚焦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媒介表征、媒介语境下文学边界的消解、文学经典的消解等话题。在学界聚焦于媒介时代文学现象层面的时候,张邦卫自2005年博士毕业伊始,就已经悄悄地开始用实际行动正面媒介化时代的文学现实发展,这无疑是学术勇气和现实担当的体现。
  综观《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一书,此著字里行间呈现出对当下文学现实的深切关注,隐现着作者对当下文学现实畸形发展的忧患意识。因此,就此著的现实和理论担当而言,忧患意识和责任勇气无疑是其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建构。此著在回答“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文学终结论”“泛文学时代”“传媒时代的文学性”“新媒介文学表征”“网络文学新变”等问题时,笔者发现,作者在极力思考新世纪文学如何在媒体化语境下寄居与栖居的世纪性问题时,也隐现着“知我者谓我心忧”的忧虑。毕竟,新的媒介时代或日马克·波斯特所谓的“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新媒介文学冲击传统文学已成定局,这使当下的文学研究面临着很大机遇,但也有着很多挑战和困惑:一方面是传统文学的急剧滑坡;另一方面是媒体语境下新文学样式的日渐兴盛,而传统文学遭遇新媒体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回答甚至改变。
  新时期以来的网络文学由于自身局限,质量往往良莠不齐,也为了高产而忽视价值承担,但在张邦卫看来,如网络文学此类的新文学形式就像是文学大家族中的幼苗,更需要我们去呵护,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要为其未来发展“立法”。而且,媒体化时代的文学转型势必使文学实现从纯文学到泛文学、从审美到泛审美、从文学性到媒介性、从文学化到媒体化、从人文关怀到商品逻辑的转型。这种转型一方面依赖媒介发展中的技术,另一方面又依赖市场的商业机制,这些因素都势必会带来传统文学高雅趣味的丧失和人文内涵的匮乏,这就需要有一种人文的精神灌注其中,避免文学过度的被“格式化”或者陷入低俗的恶性循环。因此,文学研究者应该秉承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更敏感地把握住新的理论命题,为寻找新时代文学转型提供新的姿态。不一定非要胸怀大志,肩负“天下兴亡”,但是至少也不能对当下的文艺现象和社会现象熟视无睹,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怨自艾,自说自话。
  二、融合建构中的复调愿景
  《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探讨了语境转型、观念转型、属性转型、身份转型、场域转型、机制转型、话语转型、审美转型和批评转型九个问题。作者的意图从学理上探讨以新时代以来媒体化语境的发展对当代文学转型的巨大影响,在揭示文学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同时,建构新时代文学“表意焦虑”命意、“文与境谐”语境、“鼎足三分”格局和“传媒为王”驱动的基本面貌。   从最早的媒介诗学研究到现在的《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对张邦卫来说可谓一次的理论突破,也彰显出其理论研究和拓展的雄心。“不管承认与否,也不管赞同与否,在新世纪,文学还在,文学的繁荣景象还在,文学的进化景观还在,文学边缘化与泛化景观也在,只不过我们所谓的‘新世纪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相比似乎有着更多的异质性存在,它虽在承前,也在启后”。相比于20世纪中国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媒体化语境下的文学转型”或者说“泛文学”更准确,也更全面地定位了当前的文学发展现实与转型现状。应该说,“数字媒介”是继“印刷媒介”之后的革命性变化,这是一个“数字为王”“传媒为王”的时代,媒体技术的变迁多方面且全方位地影响了当前文艺的发展,而张邦卫的新著正是揭示了媒介影响下文学转型之必然性和应有景观。
  在这一转型大背景中,作者强调了泛文学对纯文学的冲击,并多方向地展现了新世纪文学的五副“媒体化”面孔,互联网艺术、图像文学、影视文学、界面文学均被纳入研究视野。虽然如此,但此著也并没有忽视和遮蔽传统的文学研究,书中也曾明确指出传统文学在借助媒体技术改头换面后所能面对的机会以及新生的活力。在作者看来,不同的文本形态的涌现背后是技术和艺术的博弈,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泛文学”一次次抢占滩头,涌现出“泛美学”的表征。不同的文本形态的涌现既体现着文学本体的改变,同时也是“泛文学时代”的文学性的“活化”体现,并彰显着文学内在文学性与外在文学性的属性统一。而且作者发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转型也带来了文学身份、机制和话语的改变,这也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当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一种生活、一种现实、一种观念、一种文化之后,依托于大众传播媒介固有的工具理性、技術霸权与话语生产、风尚宣推、媒介文化的汇聚与漫漶不仅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理所当然。”因此,作者强调,新世纪的文学媒介化是一个动态的转型过程,表征的是“‘内容为王’向‘媒介为尊’再向‘媒介为王’的后现代转型”。
  《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在依次展开学理思辨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融合进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既有理论支撑也有文本依据,既有技术分析也有价值分析,既有审美反思也有哲理感悟。在多学科、多种视角、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使得建构显得扎实,稳重,可信,值得认同。作者不遗余力地将媒体化语境下的文学现象推向学术前沿的努力不仅拓展了当前文学研究的视域,同时也为新媒体文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不仅对传统文学研究实现了形而上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为新媒体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形而下数据范例。新颖的视角、庞大的结构、完整的体系、学理性思辨、宏伟的目标在作者洋洋四十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中并不显得空泛,相反由于作者的分析融合了传统文学和媒介文学、技术探讨和价值构建、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以及文学、哲学、美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最终使得建构媒体化语境下新时代文学转型的复调愿景得到完善呈现。
  新媒体的兴起,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网络和数字化革命相比,工业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正如《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题目所示,在媒体化语境下,文学转型正当其时。转型也是新生,必然伴随着不稳定和阵痛。我们应当“切入文学现场,关注媒体变迁”。毕竟,相对文学现象的日新月异,理论的研究更显得滞后和乏力。任何的研究和理论建构也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不然就很容易陷入“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境地。今天,我们生存在“地球村”,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而文学转型也必然是一种全球化现象。学界“文学终结”的恐慌、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及图像时代的提出无一不是一种全球性的文艺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眼光来审视文学现象、直面文学困境,也要在文学研究中融合中西、融合古今,吸收不同的理论资源为我所用。在此书中,我们不仅看到张邦卫对理论建构的努力,同时也看到了他在理论建构时的开放和包容态度。
  正是如此,张邦卫的《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无疑是面对当下文学现实的一种回答和对话,一种探索和反思。而此著的研究意义也在这里:它不仅提醒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学创新愿景中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开拓文学研究的新视域时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过渡与衔接,要在当下理论解构多于建构的研究氛围中强调理论的创新勇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媒体化语境下的全球化文学浪潮。
  学问无止境,《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电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一些文学转型的提法,我们需要进一步追踪,发现它们的源头,而不能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和简单的价值臆断。对于一些国外的理论,如“文学性”“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拟像”等,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考察当代西方学者是如何发展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又是如何能够适用媒体化语境下的文学转型现状,又是如何能够回答中国当下文学的研究现实。此外,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日新月异,除了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也有待于我们深入探讨,如新时期文学的媒介表征建构、媒介表征建构背后的审美张力等。我们可以继承一些传统的研究话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传统话语的基础上要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主角》讲述了忆秦娥从放羊娃到名角的成长史,作家陈彦在其中塑造了一个笨拙、淳朴、隐忍的“主角”形象,本文着眼于忆秦娥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与“宠辱荣枯”,分析“笨”主角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主角》 笨 忆秦娥 人物形象  你不想让那命运的风车转动,大千世界的狂风却推着它自转。不愿去唱戏的笨放羊娃却被钉在日益孤立无援的古老腔调中;不愿被注意的笨烧火娃却成了半个世纪来令人瞩目的秦
摘 要: 以女性为主角的中外文学作品比比皆是,美国文学自不例外。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红字》更是把殖民时期的美国女性想要追求自由和无约束爱情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Hester)具有鲜明的欧洲女性的个性,这位有夫之妇初到美国,人生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她见到英俊而又充满神的智慧的牧师丁梅斯代尔(Dimmes
摘 要: 曹雪芹评价倪二“尚义侠”,柳湘莲“素性爽侠”;畸笏叟认为《红楼梦》里有四样“侠文”。根据这些人物的言行,本文归纳曹雪芹心中的侠义指趋人之急、仗义疏财、自尊自爱等精神或行为。《红楼梦》中一些女性形象具备相似特征的也可被称为侠。明清时代侠的内涵与如今不同,称人为侠着眼于伦理道德,侠具有生活化与世俗化的特点。  关键词:《红楼梦》 侠义观  《红楼梦》的侠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有侠义精神的人物塑造
摘 要:方以智《梅花诗》 中的遗民情结经历了觉醒、勃发、坚定三个阶段,体现了他明亡之后由伤怀、落寞再到固守忠节的心路变化:在山河破碎、忧愁憔悴之际见梅花盛开,欲借赏梅以销亡国之愁,是遗民情结的觉醒阶段;梅开易谢,虽自然之理而人生难免有情,感物之余,生归隐之思,托心志于佛理,此为遗民意识的勃发阶段;自幼受到忠节思想影响的方以智难忘故国,他以出家为僧的方式对抗清廷的逼仕,最终借“咏梅” 坚定了自己遗民
摘 要: 当代青年诗人纳兰集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与诗歌评论于一身,可谓是“为诗而诗”之新人。纳兰的诗集《纸上音阶》以美学之问、信仰之求、哲学之思引领中国当代诗坛。在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文坛新秀奠定了当代诗歌的主體性、文化创意与哲理风格。纳兰以诗之作颠覆历史的霸权,建构时空的话语权。读者欣赏此类作品终会收获青春的反思、自由的理念与思想的火花;从中迸发生存力量,感悟生活意义,建构生命深度,赋予生态关怀,进
摘 要:乾嘉著名诗人、苏州人沈德潜一生致力于科举,但屡屡受挫,晚年被乾隆帝赏识,得“江南名老士”之赞誉。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他主张“主盛唐,倡格调”和“温柔敦厚”诗论,不仅诗歌创作丰硕,而且在诗论方面亦有很高成就。研究其诗歌创作,对了解清代诗坛的风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沈德潜 归愚诗钞集 温柔敦厚  清代乾嘉时期苏州著名诗人、诗论家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谥号文悫。主张“
摘 要: 微文学广告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民众生活平台,借助刷微信这一民众常态性生活方式,高频推出,形成了“典型情節-抢眼图片-代表章节”为主干的有机配套模式。它将受众对象定位于低收入浅思维型的打工群体,以白日梦的想象构建出极大占有金钱、权势与美色的理想化世俗生活状态,以刺激欲望与快感的心理方式将文学写作由形而上转为形而下,由精神转为肉体,由美感转为快感,在“为什么写”“写什么”与“怎样写”的基本环节
摘 要: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近代私塾的研究更是教育史和近代史的热点。近代私塾的研究有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的详细探究,还有不少对于其与近代新学之间的问题研究和其自身的改良问题探讨。私塾教育自古以来,都是由民间发起的填补官方对于平民教育的空缺,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清末民国时期,其对于平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作用依旧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近代私塾对平民教育的普及研究仅在对于义务教育和近
摘要:电影《烈日灼心》改编自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作品主题涵盖善与恶、救与赎、罪与罚、生与死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比较电影和小说文本,以电影与原作的失衡而导致的逻辑混乱和部分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为代表性的“失”,以影片中加入的黑色电影元素为代表性的“得”,据此简要分析电影《烈日灼心》的改编。  关键词:《烈日灼心》改编黑色电影  小说《太阳黑子》的作者是须一瓜,原名徐平。她既是《厦门晚报》政法记者,又
摘 要: 对《西湖文苑》的总体面貌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这份刊物开放包容的办刊方针和文学立场,《西湖文苑》集结了众多知名作家,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在《西湖文苑》中占据着较重的分量。林庚的佚作《铁的锄头》不能说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但是它有着独特的、值得重视的艺术价值,通过这部短篇小说,可以丰富和深化對林庚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 :《西湖文苑》 沈从文 佚作 林庚  近日,笔者在翻阅民国时期的旧期刊《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