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生活化已然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背景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牢牢把握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源泉这一宗旨,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借鉴、学会创作,要将丰富的现实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走向生活化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以审美情感教育为主,即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形成是决然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土壤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始终还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环境及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体会,将其亲身所得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对“美”进行表现与创造,此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二、生活化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然源泉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使中小学美术教育获得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更替的景观变化能帮助学生感受色彩的鲜明;潺潺溪流、林间鸟鸣能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能帮助学生体会和谐与变化的形式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总是会调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身边的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丰富的资源。
  2.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发展,所以,不能以静听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注意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探究反射,往往是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在中小學美术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熟悉的人、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加以呈现,并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其有益于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成长、发展,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表现美。
  3.生活化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重视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灌输式的知识点和基本技法的传授,注重基本功的强化与练习。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出发点则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发挥美育在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更契合现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要通过基本技法、艺术欣赏、美术史论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训练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要求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提倡用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很狭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更少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带领中小学生频繁地走出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新的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与夸张地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使他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设计中小学美术《国宝熊猫》一课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引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详细和生动的了解。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学生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表现和描述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熊猫,这都是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画功还很稚嫩,但能从中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用心地去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开发。
  3.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材料以丰富创作手法
  张雪门先生在其关于行为课程的研究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小学课程生活化的研究。现在,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要充分结合生活,特别是美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能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许许多多天然的素材。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形态各异的石子、不同品种的豆子以及不同坚果的果壳,用这些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更容易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中小学美术《蛋壳彩绘》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收集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水彩笔在蛋壳上轻轻地作画。看到生活中普通并容易被忽视的不起眼的鸡蛋,在自己的手中加以改造,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喜悦是由衷而发的。而在《蛋壳贴画》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放到桌子中间的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把捏碎的蛋壳轻轻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涂有粘胶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意在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术形式,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通过双手的改造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教导他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扩展思维,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可被利用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时,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很好地点缀和装饰教室环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环境创设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小学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学生能觸及到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创设加大重视的力度。
  教学环境生活化的创设,会随时随地用直观的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将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名家名作展示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体验,积累经验;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小学美术课《运动会》中,学生在了解了运动会的性质、内容之后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会的资料,由教师生成了一节名叫“我们一起设计运动会”的美术活动。之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班牌、队标、运动员标志、奖牌等在教室内分别设置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技能、艺术认知的掌握程度,也包括了学生在自主创作和情感成长方面的综合发展程度。教学评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直接依据。因此,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必然要求其最终的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置放于生活场景中、生活用途中,或是生活理念中去评价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理解、消化,并将其吸收作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美和创造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美术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动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崇高人文素养的形成。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时刻记住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而把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最有成效的途
物理图象蕴含的信息,主要体现在图象的坐标原点、纵横坐标轴、截距、斜率、所围面积、图象交点等方面的物理意义。
摘 要:半书院制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新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模式。此模式尊重客观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协同配合、资源互补。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半书院制;路径创新  一、半书院制缘起和释义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公寓载体,从“管理”学生走向“教育”和“服务”学生,从“第一课堂”教育延伸至“第二课堂”教育,成为许多高校尤其
摘 要:家庭是幼儿个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阅读活动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文章以32个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明确了阅读活动及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的现状。家庭亲子共读需要家庭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能激发与父母共读的兴趣;学校应根据家庭调查与反馈情况,开展多元主题式阅读指导活动,使亲子阅读走上正规道路。  关键词:家庭影响;亲子主题阅读;调查与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
学校教育以德为先、以德为本.正如习主席提醒年轻学子的“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学校德育工作要紧抓本质,从思想本源人手,让德育入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是,一线生物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必然会面临新课程的挑战,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也在所难免。大多数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应对,及时纠正,才能少走
众所周知,一、二年级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大量识字以及口头语言表达培养上的,虽然有序地编排了口语交际,但没有写话内容的设计。不同的是,三年级开始正式设立作文课,中年级
摘 要:文章旨在论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关键词:阅读;学生;个性化行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良好品质就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为学生探索和创新提供平台。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
资本运营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凸显其作用,许多企业利用其特点及优势在商场上收益非凡。站在资本运营中估价问题的角度,首先明确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的概念,其次具体分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