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历史渊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它是启功教授在1996年的夏天,响应学校的校训征集活动提出的。这一校训一经提出,不仅立即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而且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切共鸣。除了社会各界人士在各种场合援用并称赞外,很多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的校训也仿效而制,表现出浓烈的依傍的印记。
  这一校训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是由于它学行并重,突出了师范的意义,形式上简洁明快,恰切允当,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意丰。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了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可以看做是中国两千五百年优秀教育传统的厚积薄发,也可以看做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教师的郑重誓言。
  中国传统文化对士人尤其是教师学和行的一贯强调,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结晶出众多形式整齐、简洁明快的句式。说到这样的语句,一般都会举列《世说新语》中的那段话:“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说新语.德行》)实际上,这里所标举的言和行,都可以归并到行的范畴。在此之前,无论是就时间的早晚、内容的全面,还是句式的典型而言,都另有先例。如在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在向光武帝推荐伏湛的上疏中,就说伏湛“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后汉书》卷五十六)东汉和帝之初,窦宪也上疏称桓郁,“结发受学,白首不倦,经为人师,行为儒宗”。(《后汉纪》卷十二)汉朝末年的陈寔,在一篇碑文中称颂主人“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时期的邓艾,12岁读到陈寔的碑文后,为其标树的境界和表述的精到而折服,“遂自名范,字士则。”(《三国志》卷二十八)与邓艾同时的刘靖,在《请选立博士疏》中,建议“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三国志》卷十五),以改变太学设立20年来少有成效的状况。这几则材料,都比《世说新语》的说法要早,有的要早三、四百年,而且赅括了学和行两翼。
  《世说新语》之后,类似的说法在历史文献中时有所见。如庾信称颂陆逞“仪表外明,风神内照。器量深沉,阶基不测。事君唯忠,事亲唯孝。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庾子山集》卷十三)隋朝卢昌衡,在徐州做地方官时,以能干著名,吏部尚书苏威经过考查之后,说他“徳为人表,行为士则”,(《隋书》卷五十七)当时以为美谈。《旧唐书》的作者,赞颂唐文宗“文章可以为世范,德行可以为人师”。(《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
  到了宋代,“学为世师,行为人表”、“行为世表,经为人师”、“经为人师,行为世范”等说法屡见不鲜,而且出现了有意思的变化。已往这种说法的指代对象,大都针对的是行政官员,从宋朝开始,转移到了学者尤其是教师身上。如余靖在国子博士毛应佺的墓铭中,称颂墓主“行为士则,才为世贤”。(《武溪集》卷二十)司马光在《祭郭侍读文》中,称郭侍读“文为国华,行为士则”。(《传家集》卷八十)国子监直讲孙复被贬之后,赵概等人上疏,称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东都事略》卷一百十三),结果孙复得以官复原职。吕溱在为皇帝代拟的任命胡瑗为光禄寺丞、充国子监直讲的诏令中说:“汝瑗行为物矩,经为人师,以处士拜官,不屑从政。致仕在里,无忘讲学。”(《新安文献志》卷一)
  也正是在宋朝,出现了“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这样与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最为接近的说法。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南宋高宗赵构。宋高宗在视察太学的时候,有感当即而作孔子赞。后来又利用闲暇,为孔子的诸弟子“亦为制赞”。其中关于颜无繇的赞词是这样的:“人谁无子,尔嗣标奇。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请车诚非,顾非其师。千载之下,足以示慈。”(《咸淳临安志》卷十一)这八个字与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完全相同,差别仅仅是两句话前后互换。
  这一互换显然出自启功教授的手笔,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说,这一互换微调了“学”和“行”的轻重,突出了现代大学对“学”的关注。大学教育要重视德行,但显然又不能在停留于此,而有必要通过传授知识、研究学术,来彰显大学的精神。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在学术上没有什么造诣,德行就不可能丰满和充盈;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没有尽到自己传播知识的职责,没有完成自己学术研究的使命,任何德的标榜都会流于虚幻。从形式上来说,这一互换颠倒了“范”和“师”的位置,形式更严整,结构更合理,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预期,也与“师者,人之模范也”的“师范”意义更为切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校训,立足、来源于传统,又进一步培植、弘扬了传统。正因为它植根于传统的沃土,得益于2500年丰厚养料的滋养,它才得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味,弥久芬芳,有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永恒价值,并对今后北京师范大学乃至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母亲虽不识字,却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錢穆父亲去世后的一年除夕,钱母派钱穆的哥哥去七房桥领取钱米,傍晚的时候,钱穆独自坐在门槛上等待哥哥,却迟迟不见哥哥的身影。因为是除夕,所以周围各家都彩灯高挂,唯有钱穆家冷冷清清。有一个邻居,见钱穆家屋里没有点灯、灶上也没有烟火,就过来邀请钱穆一家到他家去吃年夜饭。钱母婉言谢绝了。但那家邻居坚持邀请,钱母便说:“我不是不领你们夫妇
《放牛班的春天》    从怀疑到感动  文/石兰芳(北京177中学校长)    自从我校加入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就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开始了亲密合作。在一次北师大召开的校长会上,教授们颇为隆重地送给我们电影光盘,并极力宣称这是很好的教育大片,可以在教师统一学习时间播放。  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呢?它适合老师看吗?而且居然还说要在业务学习时间播放?毕竟是来自西方的电影,社会和文化差异是必然的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把握好“生成性资源”,科学课堂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理想的科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在科学课教学中,把握好“生成性资源”,课堂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1.错误——课堂生成的契机  
21世纪的新平民教育正在中国大地上盎然兴起,一方面,它自觉地秉承了五四时期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些当今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特质。毫无疑问,准确地了解新平民教育的这些新特征,对于开展这一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新平民教育到底“新”在哪里?   第一,时代之新。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具备了比较厚实的经济实力,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正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树立起来。与这一大国形象相适应,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花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在家院的庭前种了桂花、玉兰和夜来香,到了晚上,香气随风四散,流动在家屋四周,可是这些香花都是白色的,反而那些极美丽的花卉,像兰花、玫瑰之属就没有什么香味了。  长大以后,更发现这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凡香气极盛的花,像桂花、玉兰花、夜来香、含笑花、水姜花、月桃花、百合花、栀子花、七里香,都是白色,即使有颜色也是非常素淡,而且它们开放的时候常是成群结队的,热
案例  日常生活中,“买一赠一”已经成为商家最常用的促销方式之一,在网购平台上更是司空见惯。然而,由于网购虚拟化的特点,导致消费者在交易前,仅能通过网购平台的图片或文字解说了解商品,到货后因图文不符引发的纠纷也由此而来。尤其是当赠品存在缺斤少两、与实物不符、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时,很多消费者往往会自认倒霉,认为是商家免费赠送的而放弃维权。  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网购赠品纠纷案。2020年3月8
全球色彩權威彩通公司宣布,极致灰与亮丽黄是2021 年度的代表色。极致灰代表着稳定和韧性,可以安定人心;亮丽黄则能让人感到持久的振奋和温暖。  黄色套装:就像不同时分的阳光一样明媚、热情。  灰色系列:比白色显瘦,又不像全身黑那般无趣。  黄色与灰色:这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呈现出显白又明亮的效果,当明艳遇到深沉,代表着体贴、乐观,同时也给人踏实的感觉。  黄色与大地色:可以把灰色换成一些大地色系,
1  假期翻看电脑里的旧照片,我被自己吓到了。  有一张,我贴着假睫毛,擦了大红唇,一脸僵硬惨白,躲在一套老气横秋的职业套装里,在会议中讲PPT,笑得好浮夸。  衣品滑稽到爆,我也有不堪的曾经?赶紧关上电脑,喝口水压压惊。  那是5年前,我研究生三年级,在一家跨国公司做实习生。公司位于国贸附近的高级写字楼,出了地铁,走在长长的地下通道,迎面而来的全是妆容精致、衣着光鲜、自信又傲娇的小妖精。  入职
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是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职务资格评审(俗称职称评审)中要求教师本科学历“专业对口”,即所学专业学科与申报职称职务的专业学科完全对应,方可申报。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因所学“专业不对口”而失去了申报机会,他们只有在重读对口专业并取得更高一级学历后才有申报职称的资格。如此“专业对口”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年,成人高考报名中教育管理专业的由盛到衰现象便是一
我的那一半自然是优点多于缺点。即使缺点,在他自己看来都是优点,是男子汉的通性、大丈夫的气度,所以,做妻子的没有不欣赏的理由。  他的特点太多了,我先说哪一样呢?对了,慢动作。  他的慢动作是他的服务机关全体同仁都知道的。下班时,四个人合坐一辆计程车,总是三缺一,总要等他。他慢条斯理地整理公文,分别收进抽屉或铁柜里,锁上了,再拉两下才放心。然后他慢条斯理地走到电梯口,电梯太挤宁可走下去——为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