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新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将“中国梦”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任务上,该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梦”教育这个主题,本文做了三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在讲授民族复兴内容中渗透“中国梦”教育;三是探索多种教学方式以实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新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梦”是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理想,“中国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梦”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现代发展相结合而做出的合理构思与设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能使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一、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融入到“纲要”课的教学中
  为了能确保大学生将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高校“纲要”课上,需要对“中国梦”的含义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中国梦”内涵分为三部分融入到“纲要”课:
  首先,“中国梦”是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盼,而且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充满着危险和机遇。在“纲要”课教学中,通过近代中国屈辱史渗透“中国梦”的内涵,指出我国近代以来,经过无数的不懈奋斗才得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那些为国捐躯、为国奉獻的先烈,最渴望的正是国家实现民族复兴。[1]还要让学生明白,尽管道路曲折,但是最终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获得全面发展,尤其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纲要”课程屈辱史的教学,使大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利益和尊严。高校大学生要确立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目标,要明白“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理想。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才能免遭外敌入侵,实现国泰民安。
  最后,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明白中国的社会模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始终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上的。通过中国近代坎坷的历史过程来看,国家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摸索出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方式,我们不能照搬他国的经验和模式,也不能随意修改我国的发展战略,而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二、在讲解中华民族复兴中渗透 “中国梦”的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的追梦史,这就便于在讲解“纲要”课中的民族复兴时渗透“中国梦”教育。民族复兴一词早在20世纪就已经出现,对于所有拥有中国国籍的人,包括所有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中华民族而言,这个词代表着中华儿女对祖国发展的殷切希望。[2]
  首先,渗透“中国梦”教育,需要让学生对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谓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是指在近代中国遭到资本-帝国主义多次侵略中和亡国灭种的危机中产生的,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图强意识。尽管近代屡次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对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的很好素材,比如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全国军民和海外华侨都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说明,在外来侵略面前,我们团结一致,必能取得最终胜利。居安思危,如今全球化带来各种挑战,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要在各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复兴。[3]
  其次,“中国梦”是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需要讲清楚近代以来中国人的“逐梦”的历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但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逐步强起来,如今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通过“中国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纲要”课堂上,还应该重视那些在追求民族复兴道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的作用,用以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早在中国遭受侵略的那个时代,青年人为了报效祖国刻苦学习,虽然当时国内高素质人才数量不多,但各个都才华横溢,并且都对国家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他们一心为国,尤其是那些科学家和思想家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创造出中国近代教育科研的丰富卓越成绩。[4]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作为国家未来几十年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必须先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负担的责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过去优秀青年人才的事例,号召当代大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努力,最终实现“中国梦”。
  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梦”
  在传统“纲要”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课堂知识的直接讲授,让学生了解民族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含义,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对其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课堂上,还需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和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放纪录影片、采访记录等方式介绍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英雄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做出的努力。这种情感的共鸣往往会在课堂上产生更好的效果,通过这些的感人事例,刺激并激励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互相就某个事件展开详细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和互助讲解知识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对民族复兴有更加深入、直观、全面和客观的理解。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校内演讲比赛等,让全校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知,以及培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还可以通过对当地的红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学习先烈的奋斗精神;还可以通过参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展,让学生们明白中国道路的正确性,让他们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结语
  “纲要”课程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各个民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该门课程本身而言,教学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再适当添加一些内容,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做详细的讲述,这样能更好地将“中国梦”融入到“纲要”课堂中。
  参考文献:
  [1]车志慧.将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2]袁飞,马彩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法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4):95-97.
  [3]何景春,孙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近五年来教育教学研究概述[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82-84.
  [4]谢毓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2(6):174-176.
  作者简介:徐东亮(1976-),男,汉族,山西省永济市,太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英国史。
其他文献
我从事英语教学多年,获得了不少经验。我认为九年级英语教学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掌握学生情况,分层教学  教师可以把上一学期的成绩作为参考,但进行一次小测验是很有必要的。测验的范围是七、八年级所学过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状,所教的知识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可能连贯的,那么学生就很难学好这一学科。只有掌握了每个学生的现状、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抓共性又抓个性,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九年级英语教学要注意讲练结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信心的树立和积极情绪的培养。  1.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信心是动力,目标是方向。初三英语生词多,课文长而且难度大,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信心十足、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
1.对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  1.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
书面表达是近几年英语中考的重要题型,是一种反映学生表达,传递学科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言测试手段,同时也是测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活用能力的一项综合性试题。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然而以下两个问题不容忽视:①学生方面。不少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常感到无从下笔,对英语写作有畏惧心理;习惯以汉语思维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所写的文句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且语法错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加强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通过临床观察糖脉康颗粒联合阿仑膦酸钠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客观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