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家知道,初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关键,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本文从疏通思维、引导思维、拓宽思维三个方面出发,着力营造思维流畅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思维;疏通;引导;拓宽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认知过程,传统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而实现的,现代心理学则认为,思维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方法,
一、在“疏通”中彰显生机
初中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体现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丰富多样,但有时候容易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以致于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这引起了我们对科学教学操作的反思,如何结合科学教学,化解与疏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障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前预习,对科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学生阅读之后,根本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就无法接受新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认知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疏通,学生的思维便会受到阻碍,也就得不到发展,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书本上描述的很干练简洁:“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实际内涵很丰富,学生只是知道其表面含义,便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明白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结论以及适宜的范围,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的疏通,使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二、在“引导”中顺利攀爬
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引导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引导就像一架梯子,一层一层的,让学生能顺利的攀爬,同样,我们的教师在学生困惑时,也应该给学生一架梯子,让学生的思维在最近发展区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预先猜测学生可能的思维走向,预计学生的错误想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就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的思路,防止学生陷入思维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设想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错误,在课堂中采取应对的策略,或重点讲解、或当堂训练、或设置陷阱引起学生的警觉,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
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教学时,由于在高中生物学中学生也要接触到光合作用,因此初中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从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反应简式、能量变化、反应过程、反应实质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顺利理解这一重要的概念,如,在学习《水的密度》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测量木块的密度,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应该选用什么器材,如何测量木块的质量,如何测量木块的体积(由于木块上浮),引导学生质疑,以此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切不可把引导变成泛泛而谈,
三、在“拓宽”中感悟真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扩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
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找出知识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激化、活化、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正向迁移,防止产生知识的负迁移,比如,在研究“摩擦力”时,我们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猜测出摩擦力不仅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跟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关注前两个因素的实验验证,但对后一个往往采取搁置的办法,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想出实验的办法,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改变自身思路的缺陷,通过疏通、引导、拓宽来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迁移思维来思考问题,唯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黄慧敏,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
[2] 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思维;疏通;引导;拓宽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认知过程,传统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而实现的,现代心理学则认为,思维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方法,
一、在“疏通”中彰显生机
初中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体现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丰富多样,但有时候容易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以致于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这引起了我们对科学教学操作的反思,如何结合科学教学,化解与疏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障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前预习,对科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学生阅读之后,根本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就无法接受新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认知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疏通,学生的思维便会受到阻碍,也就得不到发展,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书本上描述的很干练简洁:“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实际内涵很丰富,学生只是知道其表面含义,便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明白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结论以及适宜的范围,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的疏通,使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二、在“引导”中顺利攀爬
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引导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引导就像一架梯子,一层一层的,让学生能顺利的攀爬,同样,我们的教师在学生困惑时,也应该给学生一架梯子,让学生的思维在最近发展区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预先猜测学生可能的思维走向,预计学生的错误想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就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的思路,防止学生陷入思维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设想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错误,在课堂中采取应对的策略,或重点讲解、或当堂训练、或设置陷阱引起学生的警觉,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
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教学时,由于在高中生物学中学生也要接触到光合作用,因此初中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从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反应简式、能量变化、反应过程、反应实质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顺利理解这一重要的概念,如,在学习《水的密度》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测量木块的密度,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应该选用什么器材,如何测量木块的质量,如何测量木块的体积(由于木块上浮),引导学生质疑,以此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切不可把引导变成泛泛而谈,
三、在“拓宽”中感悟真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扩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
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找出知识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激化、活化、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正向迁移,防止产生知识的负迁移,比如,在研究“摩擦力”时,我们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猜测出摩擦力不仅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跟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关注前两个因素的实验验证,但对后一个往往采取搁置的办法,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想出实验的办法,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改变自身思路的缺陷,通过疏通、引导、拓宽来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迁移思维来思考问题,唯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黄慧敏,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
[2] 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