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价值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体现出多方面实践价值, 是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理论指导,是提升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的思想先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治动力。要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和全过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
  [关鍵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理论指导;  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1-0004-06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并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确立对指导全面依法治国,提升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极为重大的实践价值。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理论指导
  复杂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变革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内容广泛、任务艰巨,也会阻力重重、困难种种。要冲破这些阻力,克服这些困难,完成这样宏大的社会工程就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统帅之下,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如期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指导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先导,是我们冲破阻力、战胜困难的指导思想。
  充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法治内涵。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了其应有的法治内涵。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我们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口号,逐步形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将此前的“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习近平说:“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得以形成。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有了新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确立,必将为落实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更为充实的法治内容。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从主体和方式上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进路,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思想指引。2012年12月4日,刚刚出任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在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2014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理解“一体建设”?我们不妨从它们的范围角度进行考察。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所涉及的“国家”“政府”“社会”三个概念并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在广义上,国家的含义最为广泛,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内。法治国家是总体概括,法治政府侧重于行政权力的法治化,法治社会侧重于与国家、政府相对应的自然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法治化状态。这里的“一体建设”强调的是,要使国家包括行政权力与各类社会主体和场域同步、协调、整体地法治化,使之成为相互联系、彼此互动、同步发展的法治整体,以实现国家包括政府和社会全面的法治化。“共同推进”“一体建设”从主体与范围的两个视角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升级版。它从新的时代背景和法治需求出发,将法治建设的方针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与既有的法治建设方针相比较,它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环节更加清晰,四个定语“科学”“严格”“公正”“全民”一一相对应,更凸显了不同环节的特点与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的法治建设方针不断强调,一再要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2“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全面推进”和“统筹推进”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新法治建设方针的新要求。
  提升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的思想先导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的领导党,也是中国的执政党。作为领导党,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执政党,它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力量,坚持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经历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得出的历史结论。只有依法执政才是我们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的有效方式。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权,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基础,必须以依法治国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把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我们党的领导才获得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最有效的治理手段。依法执政,与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党执政的总体原则。其中,民主执政是政治目标,科学执政是科学依据,依法执政是法治保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各有独特的价值,都是必不可少的执政原则,依法执政依赖法律的规则与程序的双重属性,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方式,也是重要保障。没有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都难免成为空泛的口号,无法得到实现。   依法执政需要思想指导。从执政行为的性质来看,执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行为与法律行为,从两个意义上分别提出了必须采用依法执政的法治方式。从政治行为上讲,执政是政党的最大目标和政治担当。一个政党在未执政之前谋求执政,在获得执政权力之后,就面临着如何执政的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是其作为执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服务于人民的最大政治资源。要号召和动员全体人民,必须依赖法治的方式,既要遵循执政的一般规律,又要努力探索执政的特殊规律,并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法律行为上讲,执政是政党执掌国家公权力的法律方式。放眼全世界的执政党,它们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将自己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法律优势。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要完成自己执政的政治使命和法律责任,都必须依法执政。
  不管是从政治行为还是法律行为上讲,政党执政都需要特定的指导思想。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为民执政,必须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统一的执政思想指导下,才可能有统一的执政行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新时代指导全党依法执政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依法执政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统一,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法治化进路。他强调:“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1在加强党规建设的同时,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结合起来。“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统一,为党的执政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指导。从执政方式来看,不同政党的执政方式会有共性和个性。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方式上除了具有共性之外,也有一些特殊性。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主要方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三个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3第一个“善于”,是善于领导立法,通过立法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的法律。第二个“善于”,是善于党管组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组织推荐的干部人选出任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职务。第三个“善于”,是党要领导一切,但并不包办一切;党要全面领导,但并不全面取代;党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通过他们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由此可见,三个“善于”就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容,也是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重要指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抓住“关键少数”相统一,并将其运用于依法执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龙头,习近平法治思想也始终将其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加以特别强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1“关键少数”,“少数”指的是主体数量,“关键”指的是实际作用。领导干部在人数上是少数,作用却十分关键。他们重视法治、力行法治就能为人民作出守法的示范,他们一旦违法犯罪,其危害就远比一般社会成员严重。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指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充分的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2这是在总体上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知。针对改革开放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更为特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需要。“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些要求,适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進程。
  法治是确认现代化国家治理制度的首要要求。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意义就是对于相关制度的法律确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中最首要的措施就是使相关制度得到法律确认,使之具有法律确认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法治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用,就是使相关国家制度法律化和法治化。因此,党中央明确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4 这些重要法律措施中,立法的制度确认是首要的、基础的。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措施。国家制度为法律所确认只是重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使这些制度得到贯彻落实。法治继而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制度执行的艰巨性有着充分的认识:“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等等。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1防止制度失效的有效措施只能是依法进行的监督。党中央明确要求:“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2 党中央进而向全党发出号召:“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3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国家制度法治化,并确保其得以实施的法治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治动力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构想,并在以后的多次论述中不断将其完善。中国梦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法治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社会制度并不断完善。“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4这些制度中的大量内容都是法律制度,都是为法律所确认的制度。1949年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成为中国现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法律基础。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宪法的制定,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立法活动,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法治化的阶梯。
  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内含中国人民的民主梦、法治梦。完全可以说,法治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提供法治手段。2020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法治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即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这样的期许: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法治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只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人民还将在此基础上奋力前行,还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必须对于小康社会的各项成果,尤其是制度成果,予以法治保障。目的在于,在法治确认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巩固既有成果,再接再厉,接续前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不断发展。法治就是达成这些目的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为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提供法治保障。
  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法治保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后,我们还有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的重任。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法治追求也铸就了新的法治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根据党的宏伟规划,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强国。
  法治强国建设将伴随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路同行。现实的法治任务是为基本实现国家及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加强法治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高举法治旗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 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卓泽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育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 王晓方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蒲公英水提物与抗菌药对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的体外联合抑制效果,为畜牧业的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PCR的方法选取了含有CTX-M基因的大肠杆菌
高雅艺术的综合条件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艺术确有高雅和通俗之分。通俗文艺大可不必自惭形秽,要求划进高雅范畴,如果长期出不了精品,无论是谁,都享受不到“扶植”的待遇。这是周
职业生涯规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重要的就业指导内容,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应帮助学生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基于此文章从个人因素、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等
【正】 一一千个湖南作家,在他们的心目中可能只有一个湘西,也可能有一千个湘西。同一个湘西,沈从文看到的是宁静、澄澈、野性和自由,韩少功看到的却是神秘、蛮荒、封闭和愚
遥想赵家璧先生当年还不满三十岁 ,他主动向鲁迅、胡适等名家约稿 ,邀请他们为良友图书公司编辑十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新文学的发起时间如以 1 91 7年的白话诗运动算
期刊
站在新年旧岁交替之际,我们挥手作别极不平凡的2020年,满怀希望迎接开启新征程的2021年。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日前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正】 1 1989年,根据我的阅读选择,朱苏进的《绝望中诞生》是这一年里的重要作品。读完它之后,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我过去对朱苏进的已有印象。作为读者,我对朱苏进的
综合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仪器对SZ36-1油田滤膜组分燃烧前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无机组分中Fe、Ca等元素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水质监测数据,研
在水驱剩余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中,目前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似转化方法,即通过运动速度(渗流真实速度)相等求取的物模实验排量,在岩心物性、流体性质相似,几何尺寸成比例的不同物理
严格地说,抗战文学是三十一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历史现象和概念,它在时间上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期“抗日”题材的文学。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历史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