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布:诗人就应该在他的土地上歌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o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者:哥布,1964年12月生,云南红河哈尼族诗人,用汉文和哈尼文写诗。著有《母语》《神圣的村庄》《醒来的西隆山》《大地雕塑——哈尼梯田文化解读》等诗文集。作品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馬奖,第一、二、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首届《民族文学》年度诗歌奖,第九届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学奖等。
  访谈者:朱彩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朱彩梅:尊敬的哥布先生,您好!我之前有幸读过您的《母语》和《神圣的村庄》等诗集,感觉您的诗歌语言质朴、清新,充满活力,在自然节奏与无声韵律中,那种扑面而来的农耕气息、奇特的神灵世界、原始的民族思维很是迷人,这在当下的诗歌中,极为可贵!请问您最初是如何走上写诗这条道路的?在您的生命中,写诗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哥布:感谢你对我作品的肯定和欣赏。我1980年初中毕业就担任山村小学教师。那时候的我汉语说不顺畅,也没什么文学的概念。是山村课余的寂寥时间让我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爱好文学。之所以选择诗歌作为突破口,是因为觉得诗歌短小、字数少,对于识字有限、语言不通的我比较合适。我借助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开始学习诗歌创作,参加了《鸭绿江》函授学院、《青春》刊授学院的学习。就这样,偏居哈尼山寨的我混入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潮中。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爱上文学,并建立了微薄的声名。至今我的案头仍然摆着那本1981年购买的《现代汉语小词典》,它是我名副其实的老师。
  诗歌对我来说是一道门,通过这道门我认识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诗歌对我心灵境界的提升和现实生活的帮助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想。诗歌是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朱彩梅:您觉得什么是好诗?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哥布:我想好诗的标准因人而异,总之应该是赏心悦目吧。一个诗人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对生活的体认和感知能力。诗歌是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一部分,所谓美好事物即是诗意,诗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呈现给世界。
  朱彩梅:您从80年代开始写诗,至今已是三十年,生活的时代对您的写作有何影响?
  哥布:我庆幸赶上了一个开放的时代,资讯的发达让我们能够客观认识自己。这样的好处是,我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对我的创作是有意义的、能够为诗坛贡献不一样的诗歌元素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对于诗歌尤其重要。这在万马齐喑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朱彩梅:在一首诗中,语言和内容是什么关系,您觉得哪个更重要?您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了吗?
  哥布:在诗歌创作中,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决定了诗歌方式。比如,一个现代诗作者用现代诗的语言写农耕生活,写出来的诗是农耕题材的现代诗。我说过,我是一个农耕时代的诗人,哈尼语是最适合书写农耕生活的语言。用哈尼语书写哈尼人或农耕时代的生活,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于我。这样的写作是身在其中的言说,而不是隔岸观火式的呐喊。
  朱彩梅:哈尼族身份对您的诗歌写作意味着什么?哈尼文与汉文写作有何异同?
  哥布:哈尼族身份是我的一个文化符号,表明我的文化背景。作为哈尼人,我从小受哈尼文化哺育,哈尼文化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所以当我有能力进行选择时,我选择了用哈尼语写作。这不仅仅是文化自觉、民族使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需要。
  哈尼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很大不同。比如我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三千多行的哈尼文长诗《神圣的村庄》,把它翻译成汉文却用了五年时间。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节奏,最后无意中找到了“ang”韵才把它顺利译下去。我发现适当押韵才能体现出哈尼族诗歌的特征,才能凸显那种吟唱的感觉。翻译这首诗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民族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悟出了一个道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我努力贡献给诗坛的也是我带有浓重哈尼语思维痕迹的诗歌和其他诗歌的不同之处。
  朱彩梅:您怎么看待诗人创作与所处地域的关系?能结合云南、红河、元阳对您写作的影响谈谈吗?
  哥布:我觉得文学(尤其诗歌)要走向世界走向哪里哪里的都是伪命题。诗人就应该在他的土地上(语言环境里)歌唱,离开自己的土地,诗人什么都不是。诗歌从来都是地域(文化)性的。假如我离开云南,我就不是一个诗人,我可能一首诗也不会写,要写也只会写关于红河、关于哈尼族的。所以我从来不梦想我的作品走向哪里哪里,能走向哈尼人的心里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从来不怕被诗坛冷落。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也许是真正价值所在!
  朱彩梅:在全球化时代,您怎样看待诗歌的“本土性”?您觉得云南诗歌的“本土性”体现为哪些元素?
  哥布:本土性首先体现为文化(差异)性,缺少这一点,本土性就不成立。当云南的少数民族诗人都用汉语写诗,云南的诗歌还有“本土性”吗?
  朱彩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您是哈尼族优秀诗人,请谈谈您和身边哈尼族诗人的创作。
  哥布:这二三十年时间里,哈尼族出现了许多诗人,如井力、莫独、艾吉、陈强(已故)、泉溪、赵德文、明珠、哥舒白、赵汉成、王艳、李志刚、李克山、陆建辉、阿英、白金山,等等。他们都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更值得一说的是,他们的作品大都围绕自己的土地和民族创作的,有的是用哈尼文创作的,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朱彩梅:感谢您的分享!以后我会多关注这些诗人的创作,也期待您的更多作品。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语境下云南特有民族汉语诗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ZW186
  作 者: 朱彩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西游伏妖篇》是2017年新年发行的贺岁片,也是曾经在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的第二部,与风靡一时的《大话西游》系列是同样的改编团队。这部影片是选取了传统文学读本《西游记》中的“盘丝洞”“三打白骨精”“比丘国”等部分,进行重新的解构叙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西游”世界,拓宽了观众对《西游记》原著的理解思维。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电影中师徒观的重建、美与丑的颠覆和叙事主体的改编等几方
摘 要: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一、“戏仿”的定义及特点  (一)戏仿的
摘 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因此初期建立的令读书人不断进取的取士制度也日益流弊,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 中对植物意象的有机融和,巧妙地凸显出作者极具标志性的情感,不仅在托物言志中借植物的形貌加深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深度,而且丰富并充实了诗歌的意象范畴,完整地体现出“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植物 意象 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意象作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
摘 要: 于坚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在诗歌创作上带给诗坛无限丰富的可能。其诗歌植根故乡的土壤,执着且朴素的语言内部敞开的是对于存在的思考和生命的顿悟。于坚以自身的写作实践对现时美学秩序进行反拨,让诗歌真正进入生活现场。《在漫长的旅途中》是于坚对于生命体悟的诗性提炼,本文试图对“灯光”这一主要诗歌意象进行文本分析。  关键词:于坚 《在漫长的旅途中》 灯光 故乡  于坚曾在《还乡的可能性》一书中
摘要:宋词和清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依声填词创作高峰的代表,这两个阶段大家辈出,数量丰富,而生辰相距八百年的李清照和吕碧城更是同以巾帼词人的身份,自铸伟辞,创作出众多凄美感人的词作。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她们的词作不仅反映出女子生活处境的困难艰辛,更以别致的笔调阐释了匹夫之责的担当。总体来看,吕碧城的词作较李清照的词作在境界方面更显宽阔,内容也更加丰富;而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更鲜明,情感更加激切。这两家词不失为
摘要:人们常以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从孔子的思想发展历程看,“仁”是孔子早期的思想核心,“永存”则是孔子晚年的思想核心。“永存”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包括人的永存和家国永存。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永存思想  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随着知识积累和阅历丰富,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而臻于完善。向来人们多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性教学方法,具有生动、简练、便捷等特点。微课与论述文写作教学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论述文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情况。  关键词: 微课 论述文写作 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以教学视频为呈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教学领域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和无法“深度说”。
摘 要:跨越不同文化地域和空间的生活方式,使得有着混杂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奈保尔在文学创作中不自觉地选择游记这种兼具写实与虚构的文体作为言说自我的主要方式。《非洲的假面剧》以一种游走非洲的方式,在异质性文化杂糅合冲撞的过程中探寻着曾遭受殖民统治的人群主体感缺失、民族主导文化失落的现状;在与非洲同病相怜的境遇里找到微弱熟悉感与归属感的同时,奈保尔更以一种西方文化体系的角度和标准去审视和衡量非洲部落残
·  摘要:面对着济南这样一座充满了历史感的城市,年轻的作家尚启元在作品《芙蓉街》中努力寻找着一条可以呈现其内在精神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人情。尚启元以人情书写济南,构建了一种属于济南的地方志,显示出了一种新的对济南书写的可能性。  关键词:尚启元 《美蓉街》 人情 地方志  芙蓉街是济南的一条商业街。在济南读博士的那些年,我一直不愿踏足芙蓉街,其原因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城市千人一声的喧嚣和商业街
摘 要:随着《囧妈》的线上热播,徐峥的“囧”系列电影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与叙事结构,《人在囧途》以现实主义风格重点刻画阶层差异;《泰囧》则结合探险元素完成跨国治愈之旅;直到《港囧》,公路喜剧电影以一种青春、文艺、怀旧的形式追忆“港文化”;无独有偶,《囧妈》延续了“在路上”的喜剧内核,融入了亲子间的温情因素。纵观近年来“囧”系列电影的发展,其核心内涵从对边缘人物的书写逐步化为对中层阶级的刻画,本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