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植物意象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因此初期建立的令读书人不断进取的取士制度也日益流弊,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 中对植物意象的有机融和,巧妙地凸显出作者极具标志性的情感,不仅在托物言志中借植物的形貌加深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深度,而且丰富并充实了诗歌的意象范畴,完整地体现出“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植物 意象 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意象作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寄托着人们独特的生活观念、情感及思维的反映模式等,《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在谋篇、摹景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意象运用亦如此。孤罔无措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生命情感,借大众最耐人琢磨且有代入感的植物意象来表述浓烈的叩问与慨叹。文本将《古诗十九首》中出现的植物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理解与分析,把握植物意象在古文诗词中的作用。以下按时序自然生长、依轮回生命衰亡、情思依附这三个方面对《古诗十九首》中植物意象的内在意蕴进行解读。
  一、按时序自然生长
  孔夫子曾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文人向来以草木荣枯作为辨明时序的参照物。在《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此类意义的草木形貌有“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
  《青青河畔草》写一位歌舞女子思念在外远游的丈夫,在春草和柳荫间,展现对爱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春草游子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王维《送别》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本诗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郁郁”均意在描绘植物丰茂之感,“青”言色调,“郁”表丰满。由此绵延浓郁之景联想到漂泊天涯的游子孤独怅惘的内心。此外,古人言柳多有留恋之意,且柳多种于檐前屋后,象征故乡,借此表现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本诗中,以青青之草和苍郁之柳意表时序,年岁更替中渴盼意中人归期。
  《庭中有奇树》讲述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树枝繁叶茂之感跃然。这里的“奇树”不单是起兴意象,更是由树而人,由人而情。“绿叶发华滋”描摹出了高洁俊美、馨香袭人的“奇树”意象。思妇环绕树前,心中对丈夫有着无限的眷念之情,这与身旁的茂密情状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此时此景深深嵌入人心,难以忘怀。
  《涉江采芙蓉》记叙夏秋交替荷花盛开之时,采莲姑娘们乘着一叶扁舟,在“莲叶何田田”中穿行,岸旁还有气味芬芳的兰草、蕙草,姑娘们在谈笑间将它们一并采摘,都预备着归去后送给心上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却在倏然间拉回了读者视线,姑娘们虽采摘了象征美好和希望的芙蓉,可心上人却未在身边,在忧伤直至终老的失意中暗含着女子岁月空逝、年华不待的深刻感伤。
  《回车驾言迈》中“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以万物盛衰的自然现象来抒发人生短暂、故人“立身”宜早的思想。“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描绘诗人独驾于漫漫长路,见浩浩春风吹拂摇动着原野上无边无际的萋萋青草,倏然间思绪万千。
  《东城高且长》中所述“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诗人可能独自一人,在排列井然有序的屋舍外徘徊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诗人以此景巧妙暗示眼前这种景象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欧阳修《秋声赋》)的秋风,使往昔葱郁的原野变得凄凄苍苍,甚至可以感受到风中夹杂着苦涩的尘土味道,万物衰败的低迷气氛扑面而来。从“高且长”的东城,到凄凄惨惨的枯黄无力的秋草,使诗人眼中的一切都步入苦闷人生的某种循环中,诗人不禁自我发问这一切何时起何时落?
  《古诗十九首》中对植物意象的集中叙述是春、秋两个季节,按照时序自然生长进行描绘。无论是万物萌动还是百草凋零,在诗人看来,都是白驹过隙、转眼即逝的景色。从诗人自身角度出发,伤春悲秋,这与萧索的外界环境不期而遇、相互融合,艺术地展现了复杂心绪相互融合后的悲伤之美。这与失意文人的生活感情相一致,一是对意中人深刻的追寻,二是对运蹇命薄之官场失意的普遍表现。
  二、依轮回生命衰亡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以“柏”的繁盛衬下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以柏树起兴,并以这样独特的对比,巧妙比喻了人生短暂如寄天地的意蕴。诗人游行于山水之间,却并无出行时纯粹的乐感,诗人所忧,不仅是生命短促,更是天地广袤间无处安身立命之若悲。
  《明月皎夜光》记述一位失意者抱怨显贵的朋友不念旧谊、不愿援引的心绪。“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中“白露”意在生命短暂、沾草之露。其依附野草而生,多在旭日将升、百鸟将至时化为虚有,以“白露”短暂易逝衬秋草无奈之感,以自然规律展开描写,更有一种旷然于天地间的悲凉感。将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是生机没落的象征,虽有消极意味,但却来自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来自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的思考,是真实生活点点滴滴的情感反馈与积累。
  《驱车上东门》描写主人公闲来无事便驱车出了所居住的洛阳城,望见北邶山的邙山墓群。“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萧萧白杨,素描长风摇荡、风撼杨枝、万叶翻动之情状,原本是只有在有地位有财权人的墓前才有的宽阔且平坦的墓道,可是现如今“夹广路”的却只有松柏。诗中主人公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隐含了对生命的热爱,但却只能通过及时行乐这种方式来表现,把酒言欢中,慨叹人生短暂。
  《去者日以疏》在生死大限的问题上激动愤慨地阐发了世乱怀归而不可得的悲怆心绪。“古墓犁为田,松柏催为薪”,故去人的坟墓早已变成良田,连带着旁边的松柏也被烧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树发出悲鸣之音,白杨叶圆如杏,但凡有风,会发出一种“萧萧”的声音,忆古怀己的思绪,使诗人陷入生命思考中难以自拔。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唐风·山有枢》)这是最早的以树木起兴联系到死亡的诗歌。以上几首诗中“丘”“坟”“墓”与“古柏”“白杨”;“北墓”与“白杨”“松柏”;“陵”与“柏”这些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悲凉萧索的氛围。《古诗十九首》中远游在外的游子对周边的景物以及季节变化都很敏感,对秋风鸣蝉、荒丘孤坟的感触,深深表达了他们对“年老”“死亡”的畏惧与慨叹。从这些植物意象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在面对生命的脆弱、无常时,常常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及时行乐的处世态度。他们赋予植物生命意识,故使这些植物具有了万古长青的文学生命。
  三、情思依附
  《行行重行行》 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相思乱离之歌,讲述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鸟兽尚眷恋故土,借植物意象“枝”流露了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永恒的附有温度的吸引力。女主人公虽然独自承受着离别后的相思痛苦,但不会放纵情志,依然恪守温良的妇道。
  《冉冉孤生竹》中“冉冉孤生竹”“兔丝附女萝”“伤彼惠兰花”“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共涉及五种植物,分别是竹、兔絲、女萝、蕙兰花、秋草。竹象征君子,古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以“绿竹”起兴来歌颂君子情怀,“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楚辞·七谏》),其兴喻的重点就是君子之道,高风亮节。“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茎蔓互相牵缠,比喻夫妻互相依附,恩爱难表。借植物意象,记叙着女子情真意切的思念怅惘情怀。“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以蕙兰自比,比喻人的青春活力正在旺盛时期,但若过了时间没有及时采摘,将会随着秋草一同凋零,与杜秋娘的《金缕衣》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遥相对应。末句“将随秋草萎”,万物跟随着时序开始进入到秋的氛围中,逐渐凋零。春秋间时序的变化,枯荣间情境的变迁,敏感细腻的诗人将此捕捉,令人动容。
  通过以上植物意象的分类探析发现《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将离愁别绪、人生感伤和抑郁不平提升到对生命的质疑、对爱情的期盼、对人生苦短的哀叹上,这三种情感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世界,深刻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植物意象的应用,让诗人的情感向度更为明确。时不我待、生不久远的现实主义思想一方面令他们进行着灵魂坚守,另一方面,又以“及时行乐”来延长极纯简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张清钟.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
  [4]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陈心愉.古诗十九首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 孙秀华.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J].宁夏社会科学,2010(5).
  [8] 舒沂.《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J].文教资料,2016 (26).
  作 者: 安静芸,硕士,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教育。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沈阳高校大学生作为沈阳城市的重要一员,必须参与到沈阳城市历史文化传播中,才能真正履行新时代青年的角色。本文先阐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就如何通过沈阳历史文化的传播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沈阳 历史文化 大学生 文化素养  城市是文化的融合和追忆,是
摘 要: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可归于华丽。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可归于平淡。平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谓之“冲淡”。这是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每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是。  关键词:诗歌 美学 平淡美  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古人说:“山有四时之色:春山冶艳而如笑,
摘 要:《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是杜甫写给好友郑虔的一首赠别诗,郑虔年老时因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了伪职,所以在平定叛乱后被定罪遭到贬谪。杜甫哀叹其命运的无常,又无可奈何,深知分离将要成为永诀,写下这首极其悲痛沉郁的血泪之作。杜甫写于相同背景下的还有给王维的《奉赠王中允维》一诗,二者对比更可见《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用情之深,是杜甫最为沉郁、最为至情至性的诗作之一。  关键词:杜甫 《送郑十八虔
摘 要: 《带灯》通过带灯这一女性形象在综治办的工作来展现农村基层的种种现象。带灯既不愿与镇政府干部同流合污,又不愿融入麻木、冷漠的村民,她希望以清醒者的姿态观察并参与现实,但却在自我想象的完美情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最终沦为一个精神人格分裂者,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关键词:贾平凹 带灯 爱情悲剧 时代悲剧  贾平凹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独行侠”,其创作独辟蹊径,作品凝重深沉,语言冷峻幽默,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13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天才早慧,15岁(1979)即考入北大法律系。勤苦求学,博通古今,遍览中外典籍,尤以搜求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奥义书》《摩诃摩罗多》《罗摩衍那》等古经典为嗜好,至少在1982年已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期间已获诗名。在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苇岸的印象中,海子单纯、纯粹,深厚而善交友,尤其是海子阅读的宏富令他惊讶。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其所开
摘要:贾平凹21世纪初的这部《怀念狼》又是一次返乡之作,通过在寻狼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奇幻的见闻来展现充满神秘色彩的乡村下与人对生命形式的无知。同时,贾平凹也表现了城市生活的空洞乏味,借此揭示在现代文明中对自然回归的诉求下,人的生存困顿与幻灭,从而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下人该如何才能走出精神的困顿,更好地生存。  关键词:《怀念狼》贾平凹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精神困顿  现代文明以极快的速度在中罔的
摘 要:当代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讲述了以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代表的“城市乡下人”挺进城市的艰难历程和精神困境,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时代背景中,作家极其准确地揭示了“城市乡下人”的尴尬境遇,同时,对城乡差异下掩藏的同质性生存处境的深入探寻,成为作品最耐人寻味之处。  关键词:城市 乡下人 生存状态  当代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作家温婉的文字中,我仿佛置身于激情澎湃的命运
【方法导引】   在写作游记时,我们不仅仅要描写优美的自然景物、丰富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描写美妙的景象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写景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说,寓情于景是游记类文章的灵魂所在。因此,写作游记,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特点,细致观察。   写作游记,我们要用一颗细致而敏感的心去欣赏景物。观察景物时,要准确把握景物的色彩、形状、情态等等,从而把握景物的
摘要:电影《西游伏妖篇》是2017年新年发行的贺岁片,也是曾经在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的第二部,与风靡一时的《大话西游》系列是同样的改编团队。这部影片是选取了传统文学读本《西游记》中的“盘丝洞”“三打白骨精”“比丘国”等部分,进行重新的解构叙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西游”世界,拓宽了观众对《西游记》原著的理解思维。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电影中师徒观的重建、美与丑的颠覆和叙事主体的改编等几方
摘 要: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一、“戏仿”的定义及特点  (一)戏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