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本体 提升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917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本体淡化、虚化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语文本体性的核心就是语言,就是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教学目标要紧扣习得语言不虚化,教学内容要紧抓语言训练不偏离,教学过程要紧跟语言运用不肤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关键词]语文本体;核心素养;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36-02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过深的课文内容分析、过多的人文思想挖掘、过度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这使得语文课堂渐渐丢掉了本体性,失去了语文味,教学效率变得低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本体意识,要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要用语文本体性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要紧扣习得语言不虚化
  许多的语文课,教学目标看起来面面俱到,但仔细一想,其实没有一个中心目标。这是《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目标:“学会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的深厚友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过于关注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仅仅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吴忠豪教授认为:“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教学目标是在“教课文”,离“教语文”的目标相距甚远。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瞄准课文语言学习的重点, 抓住语言训练的难点,把握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另一位教师将《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用“变换事例顺序”的方法表现人物。整节课从导入开始就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学完课文后,教师又让学生用这种“变换事例顺序”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一项项目标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同时,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联系,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也常常油水分离。这样,就导致课堂目标多、花时多而效率低的情况。因此,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整合重点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要紧抓语言训练不偏离
  由于目标不清,教学内容往往就会变得泛化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各种教学资料,导致课堂内容杂乱无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安排了这样的几个过程。一是初读课文,学生说感受;二是再读课文,学生说自己心理的滋味;三是联系实际,看周围是否有类似情况,说说原因是什么;四是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然后写环保广告语。
  整堂课,虽然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但文本中精美的语言却被边缘化,不像是语文课。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主要任务不是学课文的内容,而是学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课文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语文课要借助课文的情境来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怎样安排《高尔基和他的兒子》一课的。
  1.感情朗读指导。(教师范读,教学生方法。学生学习朗读)
  2.如何写批注。(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大家写批注。比较写批注,哪一条好?改一改。教师出示自己的批注,谈一谈。小结:如何写批注)
  3.代儿子给父亲写信。(儿子怎样给父亲写回信?自己写,交流一下。教师出示写下水文 ,让学生学习,并受到感染)
  在这堂课中,于老师紧紧抓住语文本体性内容中的知识、技能、方法来展开教学,并通过认识、实践、迁移三个层次来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也不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多层次地读:以读者、教者、学生的身份读;要多层次问:文本呈现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学生怎样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要定位在课文写了些什么、表达什么的思想感情上,而要重点在弄清课文是怎么运用语言来表达这个内容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语言的特殊之形,捕捉能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言语模块。例如,《燕子》一课这样来写燕子外形:“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作者通过这种句式来写状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这段语言进行仿写,给他们提供实践语言的机会。
  三、教学过程要紧跟语言运用不肤浅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学习对象是语言本身,而不是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表达准确、规范、生动。一堂语文课,如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反复感悟语言技巧,那么这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而当前不少的语文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一直在抬头看屏幕,很少低头看书、写字。这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热闹中对语言文字一无所获。如果只是用欣赏课件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就如登山,坐观光缆车到达峰顶一样,没有自己经过攀爬来得深刻。目前,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盲目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一位教师在《太阳》一课时,先问学生是否会唱歌曲《种太阳》,然后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唱了两遍。这下就花了足足6分钟。紧接着,她又让学生观看《后羿射日》的故事,用了7分钟。本以为这位教师接下来会让学生好好读书了,然而她又兴致勃勃地播放起了《宇宙的奥秘》专题片来,这又花去了8分钟。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而学生还没有将课文读上一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对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更是一无所知。
  由于语文是以范文为载体进行教学的,而语言是承载内容和思想的,所以课堂教学容易偏离语言去教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教《捞铁牛》这篇课文时,为了教出新意,瞄准了文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并用科学实验来贯穿整个课堂。一位教师教《画风》一文,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看多媒体、做实验、画画这些非语文的东西一旦多了,就必然会冲淡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语文课,整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要体现在言语的理解、感悟、品味、习得、熏染上。语文是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通过语言,我们能感受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体验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欣赏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味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句话,我们既要让教学过程是学语言的过程,同时也要使学习语言的过程充满情趣,具有感染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目标要紧扣习得语言不虚化,教学内容要紧抓语言训练不偏离,教学过程要紧跟语言运用不肤浅,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患儿的临床特征,明确关节受累是否会对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率、对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和预后产生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且
[摘 要]思维的有序性是学习中重要的思维品质,更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有序的思维平台,并让学生通过动笔标注、动手操作、合理分类、有序列表等活动来培养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有序思维;标注;操作;分类;列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83-02  有序思维,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工艺向着高质量、高生产率和低成本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在技工学校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学生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对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取向,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取向;如何将学生与
如果说2001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系统试验部的"型号质量年、改革重组年、技改深化年、民品调整年"的话,2002年就是系统试验部的"全面出击、各个突破"的决战年.
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由两次“加法运算律”的对比教学得出,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培养学生思必有源、推必有理、言必有据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落实
猫抓病是人体接触了带汉赛巴尔通体菌的猫,被猫抓伤或咬伤后引起的以皮肤原发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自限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