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根性意象旅游感知的实证研究——以郭亮村为例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具有多重根性意象的认知和体验价值。乡村根性意象旅游感知是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指标,依托乡村根性意象价值指向建构认知模型和旅游感知分析框架,通过郭亮村实地调研对假设进行验证。郭亮村在传统景观意象方面呈现“较好”,但基于土地意象根性价值的农业、劳动、乡民意象呈现效果“较差”。游客对乡村根性意象评价远远低于乡村整体印象评价,其整体印象与传统景观意象感知效果一致。旅游发展中乡村根性意象的保持与建构情况决定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乡村旅游开展必须在乡民、农业、劳动等根性意象营造方面加以关照。
其他文献
20世纪50-60年代, 我国存在大批学生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根据马列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实国情, 党和政府实施了半工( 农) 半读制度.其内涵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生
独立学院的课堂管理要结合其生源特点和专业需求,向适应社会方面努力。本文通过对课堂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查找问题,寻求解决对策,探讨适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课堂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加强国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