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hi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流行词语的发展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流行词语和一般词语相比,体现了更多的时代文化含义.
  【关键词】:新词语;社会;文化
  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是当前时代的热点。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词新语不断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酷、爽、白领、另类、炒作、克隆、网络、低保、黑客、攀岩、帅哥、辣妹、知本家、炒鱿鱼、卡拉ok、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等。新词新语的不断出现,不断丰富这汉语的词语宝库。究竟什么是新词新语呢?在语言学中,新词新语就是指一些最近铸造出来的,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新词新语是要有时间和范围限制的,时间应限定在近几年或近十几年内,时间再久远了就不应再算作新词新语,必须是被普通话吸收的词语,那些即使产生时间很短但未被普通话吸收的词语也不应归入新词新语之中。
  二
  网络词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笔者以为,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感的窗口,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信息交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创造曲折地表达了其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词语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词汇的鲜明个性,诞生了许多有趣味性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词汇。
  新词语体现网络文化对日常词语的冲击,任何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均伴随一些网络现象或事件,对于关注网络的人们来说,此类词语可能不算“新”因为每天上网留言均用此类词语,但是对不是经常上网的人来说简直就无法理解。另外,因经济日益增长,人们各方面需求增多,新词语每天都产生一大堆,所谓来得快去得快,像快餐文化。一方面,流行文化促使此新词语的产生,如,“肥皂剧”一词起源于早期的欧美电视,原因是在晚间 ,电视台会播放一些搞笑的短片 ,没有深度 ,只求一笑,在这些断片里经常会夹杂着一些肥皂的广告。久而久之,大家都以肥皂剧来称呼这些短片。再接下来, 短片不断的拍摄 , 形成连续剧的形式 ,现在人说的肥皂剧大体和以前的含义差不多 , 但是主要的意思比较贬义,含有无聊 拖沓的意思。肥皂剧的起源其实和宝洁公司有关。在一百多年前,收听广播节目是当时的时髦事。而广播节目中常常会播放宝洁公司的肥皂广告,因此美国人就转而把那时候的节目称之为肥皂剧。这就是电视剧文化流行从而促使新词语的产生。又如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流行街头文化,而“hip-hop”便是源于街头的文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街头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hip-hop”这一特殊的舞蹈名词,并且街舞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新词新语也从某种意义上为流行文化做了宣传工作,加大了流行文化的传播范围,使得文化与语言相溶,并且齐头并进。 所以说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相辅相成。
  三
  网络语言对于我们已经不再陌生,网络词语已经成为了一张不容忽视的新生语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网络词语简洁、趣味、鲜活、新颖,流传的速度也十分惊人,这些词语被广泛地用于生活语言中,可谓是时代精神的标致。近年来,关于网络新词语的研究取得各个方面的成果。人生活在网络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网络生活中就会产生网络新词语,并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给力”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网络走红的词语,官方盘点2010年汉语热词位居榜首。它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请根据它们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1)“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啊,老师!”(答案:带劲/精彩)
  (2)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济南时报》11月12日)(答案给予力量/鼓劲/加油 )
  学生练完后感到很新鲜,很亲切。可见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既是命题老师关注的对象,也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疏理探究单元有一板块,即《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人教版新教材课文中编入此内容,体现了编者们与时俱进的意识,同时也使得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有了一方广阔的学习和探究的天地。这一梳理探究课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课。可是或许由于急功近利的缘故,我们往往忽视了这块内容,甚至出现了排斥现象。听完泰安一中王春华老师的《网络语言探究》这节课后,我的感触颇多。我们每天似乎在做着与语文教学相悖的事情。脱离了时代生活的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吗?
  其实探究新词新语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的新探索。它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贯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它的教学,应该是摆在我们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说过:“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感情,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所以拒绝它们是不对的,如何适应并梳理探究,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应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必须要做的。下面以“网络流行语”为例谈谈使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时要注意的方面:
  (一)使用网络语言必须建立在规范语言的基础上。例如一位女孩这样说:
  偶是小美眉,偶有一个理想,那就是等 Me 长大了,要做一名“白骨精!”
  这句话显然有三个词表述不当:“美眉”“Me”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听起来很是让人费解。所以平时表达时应使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被社会公认的社会流行语。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连续多年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年度新词和流行语,这些发布的新词或流行语,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报刊可以直接采用。如“基民”“反导”“80后”等。而对未列入的流行语或网络新词,未被大众认可或熟知,在文字和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应予以必要的注释。
  (二)使用网络语言必须注意场合、对象、口头语与书面语。例如下面这段话:
  小婷上学时在小区门口碰上隔壁王奶奶,热情地打招呼:“王奶奶,您早恋(早晨锻炼)回来了?我发现您最近巨靓(很美丽),好养眼(好看)哦!”王奶奶愣在原地半天,摇摇头往家里走去。
  王奶奶听到这些话会怎样呢?只能是无语了。
  网络语言幽默诙谐、方便快捷、时尚个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会丰富我们的涵养,反之会贻笑大方的。
  网络语言幽默诙谐、方便快捷、时尚个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会丰富我们的涵养,反之会贻笑大方的。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大多数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上网聊天,是想感受网聊的趣味性,享受放松带来的愉悦。同时,为使自己的言谈更具吸引力,说话者需要选择更别致的方式。采用生动新颖的表达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气氛,既展现了年轻人富有活力的特点,也是 现代 人追求轻松、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的自然体现。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总有些东西应运而生,民间艺术既是社会发展衍生的产物,又是被另一些新的产物严重威胁着的特殊产物,可是正如传统文化是民族之基石,民间艺术是艺术之根本。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想要我们的国家屹立不倒,我们的民族长足发展,我们的文化灿若星河,我们必须把民间艺术重视起来,必须贯彻行之有效的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因为,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接下来,我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两部改编自韩国真实事件的电影在韩国掀起了巨大波澜。在这同时,着更是全亚洲引起了巨大反响,震撼了无数观众。这两部电影都是从小人物的生活作为切入点,通过其生活状态的转变映射韩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反省。充分体现了电影的道德教化功能和社会改造功能。  【关键词】:《熔炉》;《辩护人》;社会价值;韩国电影;真实事件  韩流在全亚洲的盛行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从20年代初
期刊
宋词本是歌词,都是可以吟唱的。目前,大多数宋词只留有文字——歌词,而旋律——音乐部分已经失传。唯独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是一部带有曲谱的歌曲集,可以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一窥宋代诗歌风格的音乐。因此,研究这份珍贵的古代乐谱资料,对于传承和发展宋词演唱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宋词的演唱情况,由于其文化背景的消失与文献之不足,我们现在很难将其真实面貌复原,仅可从宋词作品、宋人笔记以及词学
期刊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古往今来,那些悲欢离合无不体现在丧葬习俗中,家家躲不开,离不了。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自然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和文明。而俄罗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家也以一种神秘的姿态等待我们去探索。  让我们先从两国的死亡观开始谈起。俄罗斯人多数信奉东正教。东正教认为,人死后有去往天堂和地狱之分,而一切均取决于逝者的灵魂。所以,通常亲
期刊
【摘要】: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是商品所表现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包装设计为研究方向对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来解析探究,在包装设计中是如何把设计美的要素体现出来作出分析,能够把现代科技与艺术合理的结合起来,作出更加完美的设计作品,从而让我们生活水平有更大的进步,从而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能够根据消费者有更多的突破和灵感迸发。  【关键词】:设计美;包装设计;产品;结构;消费
期刊
【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媒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翻译研究的各方面,吕俊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地见解,为其做出了突出贡献。作者从翻译批评、翻译学方面入手,概括总结了吕先生对于翻译研究的思想和理念,从而为研究者及译者提供基本的理论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翻译;翻译学;翻译批评;研究思想  吕俊先生就翻译的性质及任务谈到:“概括地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
期刊
【摘要】:本论以汉字认知理论为基础,在日语教学中引入该理论,进而总结出新型的教学法——日文汉字认知教学法。该教学法结合汉字字源理论,对比并分析中日两国汉字,使学习者在大脑中形成新的“联结关系”,近而形成新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汉字认知理论;日语教学法;日文汉字的认知教学  1、汉字认知理论的发展与日语教学法  近年来,认知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认知理论的核心是把学
期刊
【摘要】:《干校六记》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已经受到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青睐。本文将《干校六记》中一些包含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的内容选取出来,以此来赏析和评价葛浩文和章楚在这方面的处理和应对,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翻译研究者和学者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干校六记》 ;葛浩文;章楚;翻译赏析和评价  【Abstract】:A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
期刊
【摘要】:中日两国隔海相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相互影响。而饮食文化作为一个纽带,对中日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食文化包括“吃文化”和“烹饪文化”。本文以烹饪文化中具有代表性非烹饪动词莫属,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数据的统计,发现“烧”比其他烹饪动词出现的频率高,因此本文以“烧”为中心,研究其与日语中「焼く」之间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关键词】:中日对比;烧;焼く  中国的烹饪文化博
期刊
【摘要】:在社会转型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一种畸形的婚配方式,即将女性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交易的行为在20世纪末日渐流行。许多作家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拐卖”为题材进行创作。本文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女性被拐卖后不同的生存轨迹和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并结合作品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例证。  【关键词】:拐卖;女性;生存模式  一、前言  将女性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交易的行为在20世纪末日渐流行,被拐卖妇女大多经人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