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紧密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再次修订,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课堂、化学实验和化学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素养,它反映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看世界、去认识客观事物,总结客观规律,并反馈回来再应用到生产、生活之中去,从而创造出社会价值。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随着化学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索。结合笔者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以及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本文就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探究。
  【關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从宏观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性质、用途,总结出物质宏观呈现的规律,还要能从原子、分子等微观角度去对物质的结构进行微观解析,揭示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事物认知规律。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我们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实验呈现的一些现象、性质、结论,那都是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子、分子等微观角度去对相应的实验现象、物质性质、教学结论进行微观解析,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理论支撑。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过程中涉及质量、能量守恒、速率、限度等相关问题,属于物质动态层面的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我们能学好化学的必备手段,是化学教学能培育出具备核心素养人才的重要理念支撑。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分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两个过程,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必然伴随着物质、能量变化,必然会涉及速率、限度等各方面内容,涉及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等各种守恒规律,若我们能正确利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守恒规律,必然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对学科内容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培养出具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才。
  例如,在我们的工业生产中,这些新材料和新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才能提升产品的产量、纯度?如何才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这就要求我们理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找出化学变化的条件、影响速率与限度的因素、反应与能量的关系,从而调节化学变化的发生与停止,以供我们使用化学方法造福于日常生产、生活。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就是通过宏观现象看本质,用化学运算方法提取实验证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解释。模型认知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具体对象、抽象概念和复杂原则的简化。模型有实物模型,如一些球棒模型、比例模型和不同类型的晶体模型;过程模型,如原电池形成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运动方向、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建立在恒温、定容、定压等条件下的数字模型。建模是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前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学习、生活、生产中获得对事物认识与发展的宏观认识,建立相应的便于揭露、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并能从微观结构、实验事实、科学史实等角度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力证。例如,在研究原电池模型时,首先分析了铜锌原电池的结构、反应原理和电子的得失、电荷的流向等,抽象地建构了最原始的原电池模型。其次,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效率的证据进行了论证,对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物进行了讨论,最后才建立了原电池模型。
  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基础进行猜想和假设,对所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和推理,从而获得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的活动。创新意识是指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敢于对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创造性意见。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化学老师要严格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根本任务,多创设与具体生产、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努力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具备探究与求真的意识。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测和假设;最后,制定科学的探究目标和合理的实验探究方案来验证;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描述和解释信息的能力,获得实验结果。例如,平时我们可以多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特别是适合校园的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
  五、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渗透学科理念、蕴涵人文情怀的特点。高中生学习化学后,应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严谨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终身学习、探索未知的意识;社会责任则倾向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它需要学生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够对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沈旭东.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感的调查与启示[J].化学教育,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其他文献
【摘要】“数”和“形”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借助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梳理知识网络,进而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  一、课堂导入环节  (一)借助数形结合解释数学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通常会以“多理论,多习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了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新型带有心房感知功能的单导线除颤器(A+ICD)植入时及植入后的导线参数及随访情况,评估心房活动所致误放电频率,评价A+ICD的安全性、导线稳定性和识别房性心律失常的能力。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浙江医院和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入选10例植入(Lumax540 VR-T DX,德国百多力公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符合标准的患者,导线植入后测量并记录心房感知、心室感
期刊
【摘要】探究性实验用直观且趣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不仅有助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还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初中化学课上开展探究实验的频率并不高,一是害怕影响教学进度,二是一些实验存在危险性不适合操作。发挥探究性实验的作用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创新实验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有效且普遍的
期刊
目的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
期刊
【摘要】对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和学习来说,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同,经常会有不一样的学习表现,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产生不一样的疑问。针对这些“不一样”,若教师只是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必然会受到限制,最终导致整体教学不平衡、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践行分层教学理念,落实分层式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英语;阅读  一、严谨调查,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期刊
目的分析孤立性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确诊的34例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分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和非室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患者临床事件。结果入选时室速组和非室速组在左心室大小及LVEF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2.92年,室速组死亡5例,非室速组死亡2例,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