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活动中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long_liu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活动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形式,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关注孩子的各种需求,搭建“活动”这一有趣有效的教学桥梁,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一、理解情感需求,使活动情趣化——让孩子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才能通过教学实施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儿歌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小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1.吟唱中感受品德认知
  教材中的儿歌、诗歌、童谣都与教学内容配套,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而且韵味足,童趣浓,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也方便。小朋友们喜欢读,也乐于去背诵吟唱。唱唱跳跳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儿歌及歌曲,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歌声中探究。在课堂中,我们要组织活泼有序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感悟。如《找朋友》一课,可创设“找朋友”这一环节,一边放音乐,鼓励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在欢乐的乐曲中,与好朋友一起唱、一起跳。这就是快乐,结识朋友的快乐,与朋友玩耍的快乐。
  2.模仿中体验品德情感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完全放松,学习也更加轻松。课堂中也可以让孩子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在有序的玩乐中进行品德学习。低年级的小朋友爱模仿,他们对喜欢的人或物都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演。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演一演,评一评,学一学”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模仿中感受道德情感。如《当好小主人》一课,文中补充了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待客方式。可以安排这样一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将自己喜欢的待客方式来演一演,其他小朋友评一评,让孩子们初步懂得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
  3.实践中生成品德意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强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的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是说,学生稳定的情感和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只有反复实践体验才能形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创设有趣、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多一些实践体验,在实践中生成品德意识。如《进厨房》一课中,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家务劳动的愉快和成就感,可设计“水果拼盘比拼”活动。课前,请孩子们在家练习切水果,摆造型。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得到了活动的乐趣,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寻找更多的机会尝试其中他的家务事,既锻炼自己,又能为父母做一些事。
  
  二、关注生活需求,使活动生活化——让孩子会学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时,儿童的道德认识也会对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只有回归生活,关注孩子的生活,才能展现它的无穷魅力,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更是如此。
  1.昨天的收获——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过程和手段。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我们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如《爸爸妈妈,我爱您》一课中安排“生命列车”这一环节。在悠扬的乐曲中,通过一组组画面和老师的讲解,带着孩子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回顾自己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照顾,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爱父母的教育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2.今天的启示——关注现实的生活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归宿。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需要。如教学《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可以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勤劳的小蜜蜂”活动,评比个人值日积极分子;开展“我们组最棒”评比活动,推选值日优秀小组。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营造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氛围。
  3.明天的目标——引领未来的健康生活
  从生活出发,就是为了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我们和这门课程一起,营造孩子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有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如《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的教学,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秋天,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秋天,感受秋天的美。迎接秋天中重点指导孩子们如何做好秋天的保健,可设计安排“我是保健小医生”的情境表演。教会学生健康、愉快地生活,是我们品德课程
  的目标之一。
  
  三、达成行为需求,使活动导行化——让孩子要学
  
  小学品德课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就是教给学生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终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1.体验促内化
  在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孩子们通过内心体验,自发地感受品德学习的重要性,大胆地说“我要做”。如教学《上超市》一课中,可设置“小白兔逛超市”的情景教学。在情景故事中,小白兔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又触动了学生的原有的生活体验。在活动体验中,学生将有关逛超市的知识点进一步内化了,变为自觉的行为。
  2.榜样促实践
  生活中,很多时候孩子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做,怎样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去表现。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引路人,通过教学让孩子明辨是非,通过交流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生活。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树立榜样以及全面的评价来激励孩子正确地选择“我这样做”。
  3.延伸促巩固
  一切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只有在生活中不断锤炼,不断积累,才能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终身。尤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成人那样的定性,也没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这就更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时地提醒和帮助。在课堂中我们注重了活动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生活中让学生得到锻炼。鲁洁教授说:“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人们的生活,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更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课堂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继续“跟着做”,巩固课内生成的行为认识。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谆谆告诫全体教育者:“小学不但要培养小学生,而且同时培养小先生。这样的小学才算是现代前进的小学。如果只教小孩读死书而不肯教人,那么,它
分析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其组织机构获取方法和企业组织机构系统对信息流通和管理效率的影响.给出了企业组织机构时效熵、质量熵和总有序度的计算过程,并以两个企业的
人脑形态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将人的大脑从MR图像体数据中提取出来是脑的可视化、形态学分析、脑图象配准等多种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解剖学知识、用基于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一类四阶奇异非线性椭圆方程.首先利用Banach不动点定理证明了相应变分问题弱解的存在唯一性;其次分别给出了不考虑数值积分影响时解的加权H^2模误差估计
文章回顾了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对教师、课堂、生态位这三方面的相关理论,列举了生态化教学中的规则,总结了外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生态功能,并阐述了生态观视野中的外语课堂教师生态
文章以高校日益严重的“空堂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分析了产生“空堂”现象的原因。
为了探讨影响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提取的因素,确定最佳提取方案,设置不同的发酵液浓缩倍数、三氯乙酸用量等因素,设计单因素实验测定多糖提取最佳条件。然后设计正交试
分析了基于X3D的虚拟场景建模的常规方法,在对比其优缺点的基础上,以虚拟校园为例,引入艺术学思想,采用X3D技术,给出了不同类型物体建模的解决方案,兼顾了模型的质量和加载速
“冬奥核心区电力设施设备运行正常,冬奥会雪道认证期间保电任务圆满完成!大家要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细致的工作迎接明年测试赛的保电任务!”11月13日,国际冬季
倾斜试验(TTT)是研究和诊断不明原因晕厥的基本手段和"准金标准"方法,而倾斜床又是开展TTT的关键装置.但目前国内现有的倾斜床(或旋转床),无论从设计性能或功能与指标要求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