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与我国政策实践解析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以及我国政策实践方面展开分析,首先对研究进展展开分析,其次剖析了其中的问题,最后总结优化补偿路径与完善补偿机制,目的在于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在很大程度上为森林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发展提供了帮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的分析,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实践都是森林生态发展关注的重点内容。森林为地球带来的生态效益是不可预估的,以有形的经济效益为例,生态效益超越13倍之多。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十分重视,积极加大对生态效益的研究力度,尤其是补偿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提高与森林生态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首先需要认识到森林对地球与人们生存的重要性,其次是对生态效益进行研究,从多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是防风固沙,第二是美化环境,第三是生物种类的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作用,这些都是森林为我们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多样性特点,这些生态效益并非金钱可以衡量[1]。生态效益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收益,但是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當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森林生态保护提高重视,并开始实施分类经营,同时尝试将森林的无偿使用调整为有偿使用,这样及时为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补偿。虽然补偿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但是法律制度等也在积极优化,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视。
  2  森林生态效益研究中的问题
  森林生态效益研究中,森林一直在为地球与人类生存贡献,同时对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森林的因素,森林属于无形资产,这方面要求人们必须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研究还需要结合社会效益,制定详细的核算与评估计划。结合当前森林生态效益研究情况,片面的认为经济效益才是森林带来的最大帮助,但是这方面认识并不全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核算是当前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短板。森林无形资产核算,因为其生态变化的,所以其统计需要分时期与阶段,这样才能保证估算结果的可靠与准确[2]。森林资源方面的统计与核算,过多局限在森林自身区域,并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核算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量化难度也会增加。森林生态效益方面核算体系还需要优化完善,同时还要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相关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技术应用娴熟度。
  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路径与补偿机制设计
  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路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中,针对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其特征属于共有资源,但是是不完全属性,从这方面可以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外部性,并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对相关服务进行引导。政府方面改善这些问题,改变传统的控制或者命令等手段,积极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改善制度薄弱环节,强化政府治理方面的控制能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拓宽补偿研究领域,市场手段与其他手段并行,将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内外部服务调整,同时联系生态服务中涉及到的补偿方,调整生态服务形式由无价转变为有价。我国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退耕还林工程,政府为了满足森林生态效益的长远发展,积极实施的补偿政策。及时对市场中的森林生态效益项目进行矫正,同时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时解决价格信号等方面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作为生态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提供政策在,主要因为发展中国家性对来讲制度比较薄弱,因为政府方面利用补贴形式落实森林生态环境改善的手段,由此进一步实现相关政策的落实,这也是当前大部分国家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优化路径。
  3.2  补偿机制设计
  补偿机制方面的设计,必须从多项进行研究,补偿的内容、多少以及双向对象,都需要综合考虑,同时还要分析具体的服务,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相关的监测评估等都是重点考虑因素。提前对生产者补偿进行确定,随后分析研究代理变量情况,可能会产生的效果。当然费用的产生与补偿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系统服务模式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补偿交易的可信性,同时还能够规避不平等因素,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平、合理、公正。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要。森林为社会提供很多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与我国政策实践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具体情况,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尽可能从市场需求角度,对森林生态效益与资源保护等加以衡量,为生态效益价值化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冉景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20):78-79.
  [2] 毛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比较研究[J].法制博览,2020,822(34):143-144.
其他文献
摘要:龙海市位于北纬24°09?~24°36?,东经117°29?~118°15?,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和漳州市的东北部。它与台湾海峡相邻,由于地处福建九龙江下游,所以和厦门隔水相望,他和漳州市的投资商相连接,所以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地理条件上,它的日照比较充足,全年的平均日照时长将近2000h,平均气温在20℃左右,雨水量比较充足,年平均降水量将近1700mm,它是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可以满
摘要: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当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此项工作具有前瞻性,借助测量、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便可对某一区域森林生长状况充分了解和掌握,进而科学的指导今后林业生产建设,为林业规划利用作出必要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建设;森林调查;作用  由于地区的不同,在地形地貌与气候特点上差异性也非常大,因此进行林业生产建设过程当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该区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
从2017年开始,我县已连续四年实施了中央财政支n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涉及6个乡镇,覆盖93个行政n村,累计实施社会化服务面积4.612万hm2n,使用中央财政资n金3660万元,带动小农
摘要: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主要价值在于分析气象灾害,通过对气象信息的收集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在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过程中,安装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全面分析安装的可行性,进而打造出信息化的信息收集系统。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安装;维护  区域自动气象站在长期运行中会存在一定故障问题,需要做好维护工作。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区域自动气象站广泛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与软件,以此有效提升预测精确度,但是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需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发展和结构,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本文介绍了推广农业技术的含义以及在农业种植中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有效对策,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农业种
摘要: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为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就必须要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但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加农作物产量,从根本上必须要使用智能的农艺设备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共同助力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强化和推广农艺技术水平,使农业大面积获得丰产丰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基层农艺技术应用的强化途径,旨在给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
摘要: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针对我国大量农产品,其中还存在着很多质量与安全弊端,极大威胁到社会群众生命健康的同时,甚至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基于此,文章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下,重点阐述几点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我国经济等方面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生产行业作为不可忽视的部分,为了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运输与流通过程更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油行业对我国经济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相关单位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需要对其各项工作加强重视,为了使粮油产业更高程度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关部门需要对其转型升级进行综合分析。本文综合探究农技推广方式,促进粮油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农技推广;粮油行业;转型升级;策略探索  0 引言  在我国现代粮油行业具体發展中,转型升级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单位需
摘要:古镇镇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盆景城镇”称号,古镇镇的盆景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蓬勃发展,笔者提出实施互联网+盆景的发展策略,同时利用灯饰产业优势,探索灯饰与盆景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盆景;灯饰;互联网;产业发展  中山市古镇镇位于中山市西北部,毗邻港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南方绿博园是古镇盆景交易和展示的重要平台,占地6.67多hm2的“中国灯都盆景交易中心”,
摘要:探索与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学习精神。本文以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探索性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为平台,在教学与实习双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全新的路径,以期为动物医学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动物医学;探索性;创新意识;学习  动物医学重视实践,学生既要在课堂中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