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检查在运动性损伤疾病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运动性损伤疾病中的应用,以及探讨采用高频超生来检查患者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这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来检查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检查方法。并将两组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两组诊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检查所带的临床治疗效果,一方面可以将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给清晰的显示出来,提高诊断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高频超声; 运动性损伤; 检查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60
  近几年,随着高频超声学技术的发展[1],将超声高频超声技术应用于运动性损伤疾病诊断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超声心动图对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有特征性显影,从而为临床确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了能够探究高频超声检查在运动性损伤疾病中的应用,以及探讨采用高频超生来检查患者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可行性及安全性。对此本院做出以下研究,选取本院在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来检查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检查方法。并将两组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这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5,平均(23.5±4.8)岁;患病时长1~5年,平均(3.1±0.8)年。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来检查运动性损伤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检查方法,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6岁,平均(32.5±2.4)岁;患病时长1~5年,平均(2.1±1.2)年。两组患者均出现了小腿部疼痛的迹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仪器和方法
  1.2.1 高频超生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选用ESAOTBIOMEDICA AU4美国超声诊断仪[2],这种仪器的为线阵探头,频率为7.5 MHz。首先将患者的小腿进行暴露,并对患者进行多角度(侧,横,斜)的探测,从上而下进行动态的扫查,这样可以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肌肉等充分的显露出来。并由2位从事高频超生检查的专业医师对各组图像进行分析,包括运动性损伤的诊断,以及运动性损伤的发生原因,范围以及程度等,并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 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德国SIEMENS SOM ATOM Sensation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2],并在患者进行一次屏气时间内将扫描完成。扫描范围在患者运动性损伤范围之内。之间,先进行常规扫描,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时,应对患者利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进行碘海醇注射,剂量为75~90 ml,持续时间为30 s、60 s及180 s。利用实施对比追踪系统自动进行扫描。进行扫描时的具体参数:管电流为200 mA,管电压为100 kV,重建层厚为1~2 mm[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诊断及鉴别运动性损伤疾病中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诊断情况对比分析
  组别 损伤类型 诊断数(例) 术后证实准确率例(%)
  对照组(n=40) 单纯性肌肉损伤 30 23(76.7)
  跟腱断裂 15 14(93.3)
  小腿肌肉远端损伤 5 4(80.0)
  跟腱周围积液 10 5(50.0)
  观察组(n=40) 单纯性肌肉损伤 40 36(90.0)*
  跟腱断裂 18 13(72.2)△
  小腿肌肉远端损伤 5 5(100.0)#
  跟腱周围积液 5 4(80.0)*△
  * t=13.2482,P<0.05;△t=14.7013,P<0.05;#t=14.6177,P<0.05;*△t=15.7214,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3.1 所谓的运动性损伤,其实就是指由于患者的运动所造成的损伤。究其所造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患者过度使用肌肉,从而导致患者的肌肉或者关节出现损伤,如果患者在剧烈疼痛的情况下,还继续锻炼的话,损伤的程度会加深。(2) 错误的训练方法。患者在出现运动型损伤后,通过锻炼依然没有使自己的机体完全的恢复过来,或者在锻炼的时候,出现疼痛,而依然没有停止进行锻炼。(3) 生物力学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肌肉在进行过高的强度训练之后,其肌肉就会出现损伤,如果患者在逐渐增加强度的话,肌肉的承受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如果患者的肌肉比较的虚弱的话,那么患者的肌肉将不能够承受住关节所带来的压力,这样就会造成肌肉损伤。
  3.2 通过高频超生来检查运动性损伤时[4-5],超生的表现主要是由患者的肌肉,肌腱损伤的种类,损伤的程度以及损伤时间的长短决定的。当患者的运动型损伤的程度较小的时候,通过高频超声可以看出患者的小血管破裂出血,渗出,肌肉,肌腱无断裂。当患者为运动型损伤后,没有注意休息,那么将会造成患者的肌肉的反复撕裂,从而形成慢性损伤而导致瘢痕形成及肌肉的纤维化,对此,通过超声显像可以看出患者的肌束内边界不清的混杂回声或强回声区[6],动态检查时其大小,形态无变化。
  3.3 应用 对运动性损伤的治疗最关键的在与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因此在早期诊断时,必要进行仔细的,有序的,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另外可以借助低剂量螺旋CT来检查,或者X线来检测,而这些手段在临床诊断上面也是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可以将患者的病理图像准确的显示出来,而且在诊断和鉴别上面也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的,一方面可以将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给清晰的显示出来,提高诊断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史淼, 张改英, 辛兆芹,等.肩袖撕裂术后康复治疗中的高频超声评价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5):432-433.
  [2] 袁凤琴,王莉,吕宗昌,等. 超声诊断在肩部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81-83.
  [3] 徐文中. 成人手和腕部高频超声检查及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1,9(3):127-129.
  [4] 黄冬梅,张波,任杰,等.高频超声在膝关节侧副韧带急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15(6):251-253.
  [5] 何秀珍. 超声在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5(7):15-17.
  [6] 金永红,华栋.高频超声在上肢外周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应用价值[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4(6):56-58.
  (收稿日期:2012-07-09) (本文编辑:车艳)
其他文献
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小熊猫的家里做客,已经有好几个小动物在你之前来到小熊猫家里。
目的:探讨下肢大动脉损伤术后血管危象的监测措施,分析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14例下肢大动脉损伤病例中发生血管危象11例
针对杂质在GaAs中扩散机制这一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介绍了应用广泛的n型杂质Si、Sn,p型杂质Be、Zn、Mg的几种可能扩散机制以及国际上有关这些杂质研究的进展情况,从目前的研
目的探讨经面(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肺结核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方法对入选的40例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经面(鼻)罩BiPAP治疗,动态观察患者病情转归、生命体征变化
目的总结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病理表现。方法根据确诊的37例年龄≥60岁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肠镜下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曲张病因分析、血管损害及判断阻塞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患者行下肢静脉曲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