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超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123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改革,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变革。作文教学要日趋完善、进步,必须将“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和谐、自主、创造性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习作超市”,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氛围,把选择权、评价权交给学生,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课堂作文“超市”
  
  小学生怕写作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老师在学生作文刚起步时就提出很多要求,设置种种障碍,生怕学生“越雷池一步”,结果是学生越写越不愿写,越写越不会写。这就好像我们领学生到商场购物,只允许他买某样东西,或只让他在一个地方买,学生根本没有购物的自主权,你说他能开心吗?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设置“课堂作文超市”,是一个比好的办法。
  
  1.放开作文内容
  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包括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如春天的燕子、秋天的菊花,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嬉戏、父母的疼爱,得到时的快乐、失去时的悲伤,一次劳动、一个故事、一阵风,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即使教材限定了写作范围,教师也可尽量放宽要求。如“记一个熟悉的人”,学生既可写自己熟悉的人,也可写不熟悉但印象很深的人;既可写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可写牙牙学语的幼儿;既可写你喜欢的人,也可写让你讨厌的人……真可谓是“一树盛开万种花”呀!更何况现行语文教材已宽容多了,大量的作文都可放开内容来写,使学生自选作文内容不仅必要,更成一种必然。
  
  2.自选作文形式
  作文是用来抒发心灵感受的,应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自然流淌。作文指导,无疑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们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往往给学生规定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教师按既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作文,学生一提笔,就要先“依葫芦画瓢”,套好形式才敢动笔。这样一番折腾,学生哪还有写作激情和灵感呢?儿童要表达的东西有的俏皮,有的羞涩,有的神秘,他们有自己的听众,有自己的读者,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如写一个人物,书信体、日记体、议论式、抒情式皆可用之。写一处景物,除了按游览顺序写,是不是也可用散文、诗歌来表达呢?文体无需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3.自拟作文题目
  统一规定文题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更使部分学生易犯“无病呻吟”的坏毛病。在此方面也应为学生营造相应宽松的空间。
  “开放式”文题。即在主题确定以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减少文题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如写一位老师,以《我的老师》为题,可能多数学生会写现在的尤其是语文老师,内容和思路都很狭窄;若放手让学生自拟,那么诸如《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题丰富了,内容自然不会枯燥,形式也不会单一,感情也更会真挚感人。
  “补充式”文题。即提供文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补文题内容。如《我最难忘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总有自己最难忘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人、事或物。于是,诸如《我最难忘的一个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等都可能出现。让他们自己填补文题空白,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语言雷同、形式单一的毛病。
  
  二、课前作文“超市”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设置课前作文“超市”,正是为了让课堂作文超市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1.丰富学生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校园生活。如: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自由地大量读写;在班里办手抄报,把语文课向课外延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说想写;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汲取丰富的写作养料等。学生作文从感受最深的事件中选题,这样,学生作文就会由“无话”到“有话”,由“怕写”到“乐写”,由“瞎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2.用心品味生活
  “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丰富的生活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争吵,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应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人的思想。在观察中品味,在品味中观察,每个人将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满个性化色彩。
  
  3.开放写作时空
  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观察时心中了然,提笔作文时又一片茫然。这就是因为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没有细致观察造成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胡编乱写,没有真情实感。如何消除这一现象呢?比如在安排学生写《我的爸爸》之前,可以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爸爸在家的举动、上班的情形,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爸爸。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我们不妨开放学生的写作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如春蚕细食绿桑结晶茧,似蜜蜂广采芳粉酿甜蜜,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留给学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使其尽情展现自我,表达个性。
其他文献
《中国瓜菜》2019年第8期编辑出版了“全国西瓜甜瓜产业绿色发展观摩研讨暨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60周年大会”会刊:专访了我国著名西瓜专家、原主编王坚先生;组约了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刘君璞研究员、张显教授等多位国内著名西瓜甜瓜专家,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暨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60周年来全国乃至部分重要地区、省份的一大批西瓜甜瓜产业、科研、栽培及植保方面的文章;专刊还特设了“文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的同时,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独特手段。人类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及思维的过程都是通过类比实现的。文章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
明中叶崛起的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其自身包含了否定性因素,那就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心"(良知)之感性化.泰州学派极端地发展了这一点,以唯意志论形式造成
我国理论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着颇多争议,立法上也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规定,以致在实践中造成对当事人权益保护不力,间接纵容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为了加强对民事主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