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支气管哮喘的病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发病率很高。近年来在我国少儿的支气管哮喘患病率达到1%~3%,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受到各界专家的重视。支气管哮喘给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还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根据现阶段的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研究以及以往的经验成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儿童 哮喘 探讨分析
哮喘患病发率在很多地方一直呈上升趋势,成为眼下医学界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支气管哮喘是有许多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参与的呼吸道慢性发炎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不畅、气短、咳嗽等病态,多在夜晚发作或者空气流通不顺畅的地方发作,病发者由于哮喘的原因会降低免疫力,非常容易引发呼吸道的其他病症,起到对多重刺激引子反应性增高,逐步适应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
1 诊断
1989年的“卫生学假说”中指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跟家庭大小成员具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幼年儿童从家庭或者生活中其他人员中得到感染,那么产生的发病率就会很小,这对儿童有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在1992年发现细菌感染中预防哮喘病毒的滋生,正好说明了1989年提出的“卫生学假说”中免疫学基础,因此预防感染是预防哮喘病毒的重要手段。通过预防感染,祈祷保护作用,避免哮喘引起其他呼吸道症状以及肠道病症的出现,这种说法对哮喘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在“卫生学假说”中出现了很多的争议,主要的两个争论点是:如果说少儿引发哮喘或者其他过敏性疾病几率是由于体质或者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有关系的话,“卫生假说学”中的答案并不能解释所有发生的情况,所以很多的专家提出了新的“卫生学假说”。在这种新的解说中集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理论作为核心;感染减少是否是因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环境的熟悉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了,其中很多专家认为的病原体可能通过控制性共刺激引子活分泌IL-10,结合相关病原体的分子产生反应。但根据现阶段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资料证明,儿童期接触各类的感染因素的发病率并不大。
2 哮喘与呼吸道重塑
哮喘的呼吸道炎性反应机制早以不是秘密,面对呼吸道问题时,仍然不能只考虑怎样预防和治疗哮喘,而忽略呼吸道的重塑。根据组织学上的论述,呼吸道的重塑主要包括呼吸道增厚,基质沉淀、胶原沉积,平滑肌增生和肥大,上皮下网状层增厚和微血管生成。成人的各类器官都已经成型,根据患者的不同,对承认呼吸道的重塑已经非常普遍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儿童的器官处于成长阶段,重塑呼吸道是否也能在儿童身上使用成为现在很具有争议的话题。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医师主要首要考虑的还是如何早期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呼吸道重塑往往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在发炎症状的反应下在疾病后期产生的,不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医师认为儿童哮喘的问题与重塑呼吸道的概念相差很大,本身婴幼儿就处于一个器官生长发育的时期,现在只是由于不成形的器官问题导致,等年龄增长到一定时间段就会成型。但是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呼吸道重塑的研究有利于对儿童哮喘病发率的降低,现在对于已经成型的呼吸道还没有能够根治的药品出现。主要在防治上做文章,因此呼吸道治疗哮喘病症药物的研究也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3 儿童喘息与哮喘的关系
目前很多的学者和专家认为,儿童喘息是发生哮喘的一种前兆,与生活活环境有关,有可能受到了病毒的感染,在学龄以后不再发生,不会影响到其以后的成长,只是作为婴儿时期身体抵抗力较弱,到学龄以后,随着生理方面的增长,和对环境已经病态的适应,喘息就会逐渐的消失。只是有部分抵抗力较弱的的儿童会发生哮喘,并随着病情的严重引发其他症状,儿童在5岁以前的喘息分为早期过性喘息,可以对各种影响儿童持续喘息的病发率进行综合的比较和研究。对临床医师比较容易得到儿童以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资料参数,可以通过其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学者们找到了评测儿童并法律的依据,其中包括医师根据患病家庭提供的材料,诊断父母是否患有哮喘或者湿疹以及其他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医师诊断患儿有过敏性鼻炎以及其呼吸道方面的一些疾病,严格预测指标:有早期反复喘息和夜间反复喘息的患病儿童,呼吸道会因为经常咳嗽和哮喘的缘故感染,发病率会相当高,并且有以上指标情况者发病率较高,6-13岁发展为哮喘的概率不符合此指标的哮喘患儿高5倍或者更多。因此临床可以把这种依据作为测量喘息发展为哮喘的根据。每月的频繁发作性喘息,因日常生活的咳嗽和喘息,非病毒感染的间歇性夜间咳嗽,或者由其他病症的病原体患者,一直持续到3岁以后,引起哮喘的几率会很大。对于3岁前发生喘息的儿童如果父母患有湿疹或者儿童本身就患有湿疹的,日常喘息较严重,有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哮喘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4 我国儿童哮喘诊治指南的修订
我国对儿童哮喘的问题非常重视,国家以及相关组织经过对临床的病状的分析以及对病症的相关研究,在1993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会就定制了《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实行方案)》,其中将儿童哮喘分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哮喘和3岁以上的儿童哮喘,将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患者进行分批调查,并采用计分法作为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随后为了应对哮喘病症的突发症状重新修改了《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实行)》。该方案取消了以往的计分法,但是仍旧用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方法进行采样研究,相比以往更加具有时效性。根据婴幼儿哮喘的目地在于提醒临床医生要重视哮喘的发病率以及突发症状,早期进行诊断,不要错过早期预防的时机。并且要主意年幼儿的呼吸道的生理问题,以及其的免疫力问题进行逐步研究,以便于进行早期的治疗和和后期的预防。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2002年GINA方案并结合我国实情进行了修改《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止常规(实行)》,取消了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提出了婴幼儿喘息的两种长剑情况:一种是儿童本身就具有特殊的体质,本身的抵抗力较弱,体制较差,很有可能会持续喘息。另一种是遗传基因影响的遗传病,反复的喘息发作,不过到学龄以后就会慢慢消失,以后不会再有其病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梁子儒.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346-2347.
[2]李昌崇,张维溪.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16:1230-1232.
[3]吴剑.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1,05:159-160.
【关键词】 儿童 哮喘 探讨分析
哮喘患病发率在很多地方一直呈上升趋势,成为眼下医学界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支气管哮喘是有许多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参与的呼吸道慢性发炎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不畅、气短、咳嗽等病态,多在夜晚发作或者空气流通不顺畅的地方发作,病发者由于哮喘的原因会降低免疫力,非常容易引发呼吸道的其他病症,起到对多重刺激引子反应性增高,逐步适应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
1 诊断
1989年的“卫生学假说”中指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跟家庭大小成员具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幼年儿童从家庭或者生活中其他人员中得到感染,那么产生的发病率就会很小,这对儿童有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在1992年发现细菌感染中预防哮喘病毒的滋生,正好说明了1989年提出的“卫生学假说”中免疫学基础,因此预防感染是预防哮喘病毒的重要手段。通过预防感染,祈祷保护作用,避免哮喘引起其他呼吸道症状以及肠道病症的出现,这种说法对哮喘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在“卫生学假说”中出现了很多的争议,主要的两个争论点是:如果说少儿引发哮喘或者其他过敏性疾病几率是由于体质或者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有关系的话,“卫生假说学”中的答案并不能解释所有发生的情况,所以很多的专家提出了新的“卫生学假说”。在这种新的解说中集于调节性T淋巴细胞理论作为核心;感染减少是否是因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环境的熟悉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了,其中很多专家认为的病原体可能通过控制性共刺激引子活分泌IL-10,结合相关病原体的分子产生反应。但根据现阶段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资料证明,儿童期接触各类的感染因素的发病率并不大。
2 哮喘与呼吸道重塑
哮喘的呼吸道炎性反应机制早以不是秘密,面对呼吸道问题时,仍然不能只考虑怎样预防和治疗哮喘,而忽略呼吸道的重塑。根据组织学上的论述,呼吸道的重塑主要包括呼吸道增厚,基质沉淀、胶原沉积,平滑肌增生和肥大,上皮下网状层增厚和微血管生成。成人的各类器官都已经成型,根据患者的不同,对承认呼吸道的重塑已经非常普遍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儿童的器官处于成长阶段,重塑呼吸道是否也能在儿童身上使用成为现在很具有争议的话题。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医师主要首要考虑的还是如何早期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呼吸道重塑往往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在发炎症状的反应下在疾病后期产生的,不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医师认为儿童哮喘的问题与重塑呼吸道的概念相差很大,本身婴幼儿就处于一个器官生长发育的时期,现在只是由于不成形的器官问题导致,等年龄增长到一定时间段就会成型。但是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呼吸道重塑的研究有利于对儿童哮喘病发率的降低,现在对于已经成型的呼吸道还没有能够根治的药品出现。主要在防治上做文章,因此呼吸道治疗哮喘病症药物的研究也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3 儿童喘息与哮喘的关系
目前很多的学者和专家认为,儿童喘息是发生哮喘的一种前兆,与生活活环境有关,有可能受到了病毒的感染,在学龄以后不再发生,不会影响到其以后的成长,只是作为婴儿时期身体抵抗力较弱,到学龄以后,随着生理方面的增长,和对环境已经病态的适应,喘息就会逐渐的消失。只是有部分抵抗力较弱的的儿童会发生哮喘,并随着病情的严重引发其他症状,儿童在5岁以前的喘息分为早期过性喘息,可以对各种影响儿童持续喘息的病发率进行综合的比较和研究。对临床医师比较容易得到儿童以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资料参数,可以通过其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学者们找到了评测儿童并法律的依据,其中包括医师根据患病家庭提供的材料,诊断父母是否患有哮喘或者湿疹以及其他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医师诊断患儿有过敏性鼻炎以及其呼吸道方面的一些疾病,严格预测指标:有早期反复喘息和夜间反复喘息的患病儿童,呼吸道会因为经常咳嗽和哮喘的缘故感染,发病率会相当高,并且有以上指标情况者发病率较高,6-13岁发展为哮喘的概率不符合此指标的哮喘患儿高5倍或者更多。因此临床可以把这种依据作为测量喘息发展为哮喘的根据。每月的频繁发作性喘息,因日常生活的咳嗽和喘息,非病毒感染的间歇性夜间咳嗽,或者由其他病症的病原体患者,一直持续到3岁以后,引起哮喘的几率会很大。对于3岁前发生喘息的儿童如果父母患有湿疹或者儿童本身就患有湿疹的,日常喘息较严重,有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哮喘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4 我国儿童哮喘诊治指南的修订
我国对儿童哮喘的问题非常重视,国家以及相关组织经过对临床的病状的分析以及对病症的相关研究,在1993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会就定制了《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实行方案)》,其中将儿童哮喘分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哮喘和3岁以上的儿童哮喘,将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患者进行分批调查,并采用计分法作为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随后为了应对哮喘病症的突发症状重新修改了《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实行)》。该方案取消了以往的计分法,但是仍旧用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方法进行采样研究,相比以往更加具有时效性。根据婴幼儿哮喘的目地在于提醒临床医生要重视哮喘的发病率以及突发症状,早期进行诊断,不要错过早期预防的时机。并且要主意年幼儿的呼吸道的生理问题,以及其的免疫力问题进行逐步研究,以便于进行早期的治疗和和后期的预防。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2002年GINA方案并结合我国实情进行了修改《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止常规(实行)》,取消了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提出了婴幼儿喘息的两种长剑情况:一种是儿童本身就具有特殊的体质,本身的抵抗力较弱,体制较差,很有可能会持续喘息。另一种是遗传基因影响的遗传病,反复的喘息发作,不过到学龄以后就会慢慢消失,以后不会再有其病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梁子儒.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346-2347.
[2]李昌崇,张维溪.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16:1230-1232.
[3]吴剑.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1,0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