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和智力的增长,更需要精神和人格的生长。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就是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优势进行情感培养。中学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中学学科无法相比的情感因素,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可以说是篇篇精选,无不渗透着种种美好的情感。现代的、当代的、古代的,写人的、叙事的、状物的,言情的、说理的,任何一篇课文信手拈来无不情真意切,意蕴深厚。如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优势,针对情感部分注重点拨,带领学生领略诸如山的巍峨雄壮、水的柔美多姿、人的悲欢离合、世事的沧桑巨变等,使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里,充实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中学语文丰富的情感天地之中,可使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中学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和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更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情感的流露。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有感情的讲解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教师要注入自己的感情,要欣赏自己所讲述的课文,要以自己的热情讲述自己钟情的美文。这种欣赏是教学中激情的主要来源。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体验美好情感和记述情感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讲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倾注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洞悉作者的感情世界,理解课文的主旨。如富有诗意的诗词歌赋,情景交融、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情节曲折、人物丰富的小说剧本,都蕴涵着作者浓郁的情感。教师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启蒙学生的情感。中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会有许多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积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感,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批改作文时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也是无处不在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因势利导地培养起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美术以视觉艺术语言与具体物质为媒介,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美术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是:学生往往将美术简单地作为一门功课,更直白地来说,是当成一个作业,这样,美术课便成为他们的一项负担。抱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贯彻“文道统一”,教好语文课的重要一环。列宁在强调情感教育的意义时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确,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会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学生通常在阅读前却是无动于衷的,教师只有在备课中深入钻研,善于体察作者的情感并受其感染,才能继而感染学生。一般来说,作品的感情和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
教育感言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和高中课改的到来,教研工作的职能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由过去的研究、指导、管理转变为目前的研究、指导、服务,各级教研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两年来的调研论证和精心准备,根据我省省情和学情,综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情况和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我省已确定从200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这项工作事关我省高
品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学校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教育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这项工作的实施,体现在严把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让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们尝试用以下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
2007年11月,鹤壁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管理现场会”。该现场会是采取“走着开会,站着点评,坐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跟随该现场会代表团参观了鹤壁市的15所中小学,这些学校有事先挑选的,也有随机抽取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记者看到,在这些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子变漂亮了,校园变美丽了,管理变规范了,教学手段变先进了,城乡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是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如此.没有素材.怎样去写作呢?因此,积累是写作的基石.是构筑文章这座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下面,我就谈谈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时间如流水般逝去,记忆也渐趋模糊,但那件事在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  那是我毕业后的第一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学校领导的看重,我教初三毕业班的语文。初三年级是乡村中学的重点年级,是全校的工作重点。评价一所初中的质量,关键是看学校考取重点中学的学生数。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再多,也不如考取一名重点高中的名声响。因此学校给初三年级教师的任务是:保尖子生,考重点,其他的学生可以任其发展,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举国震惊。消息传来,河南省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教师、学生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开展了一场爱心救援大行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里的“创新”亦即“创造”。历史作为初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毋庸置疑,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中学历史的一个基本目标。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把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兴趣,可见任何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问题产生兴趣的状态下获得的。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实乃重中之重,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目前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呈现“假、大、空”的弊端,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师生惧怕写作课已是普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