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傣族土掌房融合及建筑特征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关键词】土掌房;现代化;傣族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土掌房原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时至今日,云南元江、新平、红河、元阳、绿春等地的彝族民居还多为土掌房形式,整村、整寨的土掌房随处可见 [1]。土掌房村落多建于海拔两三千米的山区或者山坡处,由几十户或上百户居民组成大小不等的村落聚居地。笔者对云南省新平县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傣族土掌房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地的傣族土掌房,虽借鉴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形式,但在建筑格局上仍具有傣族传统干栏式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元素。
  笔者这次走入滇中新平县许多傣族村落发现,已经很难再见到那种保存完好的土掌房,许多村落都建起了现代的土掌房,傣族土掌房已不再是最初的土掌房,而是经过升级后的二代、三代土掌房。本文就傣族土掌房的由来及其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为以后傣族土掌房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土掌房的由来
  彝族的传统民居土掌房,其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据《新唐书》记载,南诏彝族“所居屋皆平顶房”,表明土掌房有记载的历史已达一千多年,没有记载的历史则更 长[2]。目前彝族土掌房在许多地区依然长久存在,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一,从自然因素看,土掌房村落多建于海拔较高的山坡处和树林茂密的山林中,并且可用土地较少,为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利用山地地形,因而创造出平坦、实用的土掌房。云南的彝族人民,虽不是典型的农耕民族,但其往往也在居住周边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但收获后的农作物不易找到平坦之地进行晾晒。此时,土掌房的屋顶便成了一个绝好的晒场。
  第二,从经济技术因素看,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也是当地居住的主要条件。在元朝以来的土司制度下,虽然稳定了边疆,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土司的统治终究是野蛮而残忍的,封闭而 保守[3]。严重破坏了当地百姓生活和建筑发展,最终造成彝族经济落后。土掌房的长期存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彝族的贫困。
  第三,受到经济技术的限制后,彝族人民选择了经济实惠,可就地取材的方式建造民居,后期彝族人民发现使用土和石头最为经济实惠,并且建筑用料的充足,是使得土掌房长期存在并且使用的最重要因素。而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在到达云南新平县漠沙镇之后,经调研发现,当地许多古老的土掌房村落已经拆除,漠沙镇曾经有许多村子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土掌房村落,而今所剩已不多,而曼竜村就是现存较完好的一个村落。
  二、漠沙镇曼竜村傣族土掌房的成因
  漠沙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处哀牢山脉东部,新平县南部,总面积为684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笔者对漠沙镇曼竜的傣族土掌房进行了探究,但在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找到了名叫曼竜的村落,这是漠沙镇保留少数土掌房的村落之一。但和彝族土掌房不同,新平县傣族的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它不同于彝族传统土掌房建筑也不同于传统傣族干栏式建筑,为何新平县傣族村落也使用土掌房作为基本民居呢?
  首先,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彝族历史悠久,当地彝族居民占了大部分,并且彝族在历史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节约资源,采用了就地取材的方式,创造性地发明了属于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中提到:“一个小城市是自然怀抱中的一个物体”,“存在于自然骨架中建筑物和小城市”,能够使人意识到它们在自然背景中的重要性和融入性。土掌房是彝族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傣族人民选择并加以改造后会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与融入当地的生活,傣族土掌房的建筑模式多为土掌平房和楼房,这种房屋的结构是由木头、石头、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不仅节约成本还省时省力、保护环境,这是土掌房成为当地傣族基本民居的重要因素。
  其次,漠沙镇是彝族和傣族共同生存的地区,彝族和傣族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相互之间互相借鉴彼此的优点。虽然在地理因素方面选择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但是不管是现代社会还是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功能布局的需求不会消失,在所有建筑中,大部分还是功能性、实用性大于美观的需求,在建筑设计中,一个建筑的好与坏并不取决于此建筑的外观是否美观和寒酸。在设计界分为两种派别,一种是功能主义,一种则是式样主义,两者区别最重要的在于前者注重功能,后者注重美观,但总的说来,两种都是美。就像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核心含义指的是少即是多,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让你觉得空洞无物,根本就没 有设计[4]。在土掌房设计中,平顶设计和室内空间的分配极为合理,在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很难找到空地来晾晒粮食和衣物,而土掌房的屋顶解决了晾晒问题,并且室内空间分配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储存粮食。
  最后,傣族本身的特色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但因当地存在两种民族,并且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民族因素,傣族选择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形成了本民族自身的土掌房,花腰傣的土掌房就是其中之一。土掌房保温隔热性能较好,冬暖夏凉,适应干燥少雨地区和高寒地区,而如果使用傣族原本的干栏式竹楼则不适合当地气候,干栏式傣族竹楼适合在温度较热,并且湿润的地区,而此地温度如果较低时,干栏式建筑取暖方面则不如土掌房,因此更适于当地生活环境。在当地的地理环境,基本都是斜坡和陡坡,这使得当地傣族生活环境更适合土掌房的建筑。   三、漠沙镇曼竜傣族土掌房的特点
  在曼竜村的土掌房,犹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 相配合”[5],说明,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尊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以适应生活需求,傣族土掌房的形成也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因此,在此村落的土掌房都是依山而建,植被繁多,当地居民节约耕地资源,以最大程度来保护当地自然地貌,更像是森林中驻扎的一个村落。
  笔者发现曼竜村大概有几十户居民,土掌房并不多,但是整个村落井然有序,自然环境优越。花腰傣的土掌房及村落和彝族土掌房及村落在建造布局、装饰元素、建筑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民族建筑,特别是土掌房的建设中,无论是地点、方位的选择,还是用料和房屋结构,都与民族的信仰有着 密切的联系[6],因此呈现出新平县傣族土掌房自身的特点。
  第一,在建筑材料上,新平县傣族土掌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明代计成《园冶》书中曾记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含义就是当地建筑与环境是由人力建造而成,但令人感觉到是大自然本身所造就的,这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是“天人合一”的现实版诠释。
  第二,在装饰元素方面,每家每户都使用了傣族传统竹子作为装饰元素,这使傣族土掌房更有傣族风俗的气息,说明傣族人民虽然学习和借鉴了彝族人民的传统民居,但依然保留了传统傣族装饰元素,例如窗户均为竹子编织,不仅美观、大方,光照充足,并且透气性强;门上挂有竹子编制的各种物品,蕴含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第三,在建筑布局上,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生活区,形成院子,相比彝族土掌房来说,在建造布局上不再拥挤,并且土掌房能适应当地各种地形。本来土掌房顶是农村不可缺少的晾晒农作物的场所,现在每户村民有着自己的院子,对于晾晒、储存生活用品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需要。
  第四,在建筑模式上,建筑分为单体式和内院式。
  单体式土掌房中只有一个屋子,房内仍有正房、厢房和一系列生活空间。土掌房门高约1.5m-1.7m,门槛约15cm,门口用土石块垒出墙体和门柱。门柱上方为圆木和三合土等堆砌出的屋顶,门柱两侧砌墙,形成格局,可用来晒衣物,放置生活用品等杂物。部分傣族土掌房在屋顶也使用了一些瓦砾,原始的彝族土掌房则不用瓦砾。在结构上,房梁处使用多根圆木横竖穿插,以保证土掌房的稳定性。房梁众多,屋与屋之间穿插圆木,门窗附近需要2-3根圆木进行加固。每个房间都有小窗,小窗左右都有圆木穿插出的孔。墙体与屋顶交接处,有缝隙,起到通风和采光的作用,虽有缝隙但光线和通风依然不足。从功能上,在屋外四周,依靠外墙建起厨房,厨房烟囱由泥土堆砌,直到屋顶。房屋外有水井,卫生间设置在屋后。屋顶外置,可用来遮阳避雨,墙体周围挂有衣服和工具。
  内院式土掌房和单体式土掌房在建筑模式上有较大区别,曼竜村多数为单体式,而内院式布局空间较大,多为两层到三层,从空间,可以看出贫富之间的差距。首先,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内院式土掌房类似与一个宅院,有围墙,从大门进入宅院,土掌房四周围绕着小型马厩、牛棚、猪圈、洗漱台、厕所、家禽区、晾晒区等。与其他地方不同,这些家禽牲畜所生活的地方仍然是用泥土砌墙,约1.5m,牛棚和马厩设有顶,四周留孔,用于进风和牲畜用食。大门和现代村落一样为1.8m-2.0m款式大门,主体土掌房四周由土墙包围,高约2.0m,并且院子内设有进门右手边为牛棚。其次在结构上,为三层土掌房建筑,并且一层为三进深,二楼为二进深,三楼为平台,并设置天井。最具特色的是在走廊中上二层并不是楼梯而是木质爬梯,倾斜角度约75度,危险系数较高,当地村民为了上楼方便和安全考虑,在爬梯左侧由房顶叠下为一条绳索,材质为布条捆绑,在二楼楼顶用铁链固定,延伸至一楼爬梯处,上楼下楼皆抓住绳索,大大提升了上下楼安全系数。在布局上,为三进深,由一进深到二进深需要上台阶,为三层台阶,每层台阶约30cm-35cm,设置门,门为木制,两侧双开门,门高约1.5m。二层和一层布局基本相同,一间中,左右两侧各有一间,三层设有平台,并有采光天井,整个屋顶面结实平整不漏雨。再次,设有厨房、卧室、客厅、杂物间、储粮室,卧室设有婚房、老人房等。功能分布更加完善,使得生活更加便利。
  四、结语
  由此得知,新平县漠沙镇傣族土掌房具有自身的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傣族土掌房不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并且此地居民是长期在山坡上居住,更克服了地势落差较大的问题,如果依然使用傣族本身的干栏式建筑,居住必会成为问题。
  傣族土掌房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强保护,进一步认识到土掌房的真正价值。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其布局、构造到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之中,《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融合的设计思想,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土掌房即继承了《考工记》中所有的特点,天有时,指的是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指的是地理条件、自然规律的差异;材有美指的是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的是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土掌房即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结合出来的产物。就像黑格尔所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民 族所共赏的”[7]。
  参考文献:
  [1]李程春.滇南彝族人家“退台洋房”[J].民族艺术研究,2007.
  [2]李永生.彝族的土掌房[J].云南社会科学,1995.
  [3]罗平,向杰.云南民居建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4]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長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李永祥.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云南丕且莫村的案例[J].民族研究,2008.
  [7]李程春,吴忠祥.浅析土掌房之美[J].思想战线,2013.
  作者简介:吴昊(1992-),男,安徽淮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吴昊为第一作者;辛林岭(1992-),女,浙江舟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明珠(1965-),女,云南通海人,教授。
其他文献
BenQ FP241WZ囊括了HDMI、D-Sub、DVI、色差、S-Video和复合视频6种视频接口、可连接硬盘播放器、数字电视机顶盒、DVD播放机、高清播放机等多种娱乐设备,再加上其1920×1200超高分辨率和画中画等功能的整合,视频应用功能简直是无懈可击。而“插黑技术”则消除了人眼在观赏动态画面时的残影现象,就算熬夜看韩剧,眼睛也不会太疲劳。
【摘要】中国武侠片与美国西部片是影坛上的两种跨文化而颇具相似性的类型片。两者之间不论在美学与审美性等文化符号上,还是在类型模式、故事叙述、人物塑造、时间发展上,都具有可比性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武侠片的侠义精神和西部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审美比较,探究这两种相近的艺术形式各自的本质内涵,揭示出人类情怀的共通性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艺术形式的深刻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世界的融合,在当今社会文化下,这两种代
居室的大小并不能代表欢乐的多与少,只要有喜欢的事物并努力追求,蜗居也能成为快乐的源头。  “《数字家庭》的编辑们,你们好!我是一位高清爱好者,我喜欢看电影,现在每月都会在电影院观看2~3部电影。我一直都有收集DVD影碟的习惯,但最近两年,买得比较少了——电脑代替了DVD影碟机成为了我的播放源。不过电脑的使用还是不太方便(有的影片解码需要单独设置,老婆不会)。现在我想购买一台高清播放机或蓝光影碟机,
遥控模型玩家几乎清一色是男性,男人与机械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也是很少有女性能够理解的。故此,在遥控模型这个圈子里,女性玩家甚为稀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通过创设旧知情境,为求新知作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创设训练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训练情景 课堂效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它的创作者——歌王子王洛宾通过多年搜集、整理和改编,让世界人民了解到新疆人民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灿烂。活泼的节奏和动感的旋律使民歌小曲转变为家喻户晓。如今,从民歌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对这首作品解读随着时代变迁一直进行着调式、节奏等的转型。本文就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为例,探究当代音乐存在现象与变化趋势,运用当代文艺思潮与审美文化知识从而进行解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培养电子技术行业需要的中低级电子技术人才为方向的,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也日益成为本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注意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相互联系和支持,充分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和优化
优质购买计划国人都非常乐意用先进的电器装扮自己的家,这也是为什么数年以来,国人热衷于购买大尺寸电视机的原因。在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投影机也有专为家庭设计的产品。在工作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以投影机为核心组建的家庭影院也被很多人向往。人们对优质生活的向往使他们在制定购买计划时的眼光变得挑剔,如果要打造大屏幕的家庭影院,那么就一定达到较好的品质。在优质购买计划之中,一台性能在主流水平之上
在普通的工薪族还在为选择42英寸或者46英寸挣扎的时候,有钱人早就瞄上了100英寸电视机。且不说它高昂的价格,单看100英寸的屏幕,岂是30平方米的小康客厅所能消受的?所谓花钱买快乐,这实在是和拜金没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山西广播电视台《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第二季成功落下帷幕,这个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申办活动为载体的综艺节目,在海内外有效扩大了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笔者作为临汾市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参与了《人说山西好风光》临汾市电视竞演节目的创作与展演,临汾市在2016年和2017年两次竞演活动中都夺得第二名,并获得2018年山西旅游发展大会的主办权。在策划两次电视竞演活动的总体方案时,笔者从“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