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清明节假引发传统文化思考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n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清明节,作为新中国首个国家法定假日,留给我们崭新印象,自然也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诸多思考。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的人与人的联系,可以说,它保存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如对待传统节日一样,我以为,保持传统文化基因必须与时俱进。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易经》上说:“生生之谓易。”大千世界,大到空间环境、世界格局,小到生命机体、细胞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生生不息的变化,绵延不绝的变动,就是“易”的最基本的含义。可惜,许多自称具有“革命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人,总是无视“发展”与“变化”,他们诋毁《易经》的一个理由无非就是认为《易经》宣扬的是消极的宿命论。这个看法是不完整的,今天我们说“与时俱进”,某种程度上正是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精神的现代阐释,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充满了这种生生不息、革故鼎新的创新活力和精神传承,正是这种生命活力和创造冲动,才使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不断冲破黑暗,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浩瀚的大河,曲折蜿蜒地日夜流淌,时至今日,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还在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然而江河浩荡奔流万里,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难免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今天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把传统文化打扮成一个清丽无瑕的美人,完美无缺。传统不是这样的,它有鲜活的美丽,也有现实的丑陋,甚至丑陋之中还带有狰狞。我们要保持和保护的,应该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子孙进一步开拓未来、成就伟大的民族复兴的美好基因,而对于其丑陋的一面,则要修复、改造乃至毫不留情地剪除。
  这样看来,保持传统文化的基因,其实不是对于传统的全盘继承和照单全收,而是要对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甄别,就拿清明节举例吧,其缘起与传承,就一直处于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其中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这个节俗文化中的基因,今天,我们传承这个基因,而且还发扬光大,“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就是追思先人、感恩思源基因的新的扩布和传播。而清明节的前身,曾经有过“寒食节”,因其“冷食”,有损于人们的肠胃,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就曾多次下令,禁绝“寒食断炊”的做法。不利于民生的习俗,为什么要传承呢?所以,“寒食节”逐渐淡出历史,并且逐渐地被清明节融合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先人对于节日习俗所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态度。清明节对于逝者亡人的追思和怀念,历史上也曾经上演过许多“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之类的巫术闹剧,但这些并不是传统文化中应该传承的基因,是应该通过不断地移风易俗加以剔除的糟粕。
  传统文化也好,传统习俗也罢,它们一直处于这样的过程: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取舍的标准只能是有利于民生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近世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步步深入,不断向传统文化提出新的挑战;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和剔除其不利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糟粕,成为一个问题的两面。“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一次伟大的“与时俱进”;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这个变化也理所当然地提出了保持传统文化基因必须与时俱进的深刻命题。
  当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的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世易俗移”。现代商业社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利益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利益的追求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在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当然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冲突之下,传统文化遭遇一些尴尬成为无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传统文化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也不是完全被动和无所作为的,面对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性、多样性的世界,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时俱进:继续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中优良的文化基因;继续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地创造出适应新的时代的文化样式;继续荡涤和扬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气神”。
  现在,在文化领域,特别需要呼唤“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突破”并不是整体抛弃和全盘西化;“继承”则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扬弃过时的陈旧形式。面对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化,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应该追求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任何用对立的、绝对的倾向和僵死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都是有害的,不可取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宋子文的长女宋琼颐说,“我们是很普通的家庭,我的父母希望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所以我们从来没感觉到宋家很特殊”。    离开中国60载,宋子文的长女、年已八旬的冯宋琼颐(Laurette Soong Feng)回到故土。  2008年3月23日下午,冯宋琼颐从纽约飞抵上海,参加《宋子文与他的时代》、《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宋子文与战时中国》三本新书的发布会,此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
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内发现的“一堆石头”,在被考古专家认定为“良渚古城”的城墙后,有人惊呼“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可能将被改写”,以林华东、罗以民为代表的“质疑派”提出了“城墙只是大坝或圩田”的质疑,争议由此开始!  从杭州市区打车到良渚古城遗址花了一个多小时,司机沿途不断向人打探,感慨遗址太偏僻。沿着104国道,记者先找到了良渚古城东城墙遗址,在离一家电器厂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座大棚遮住一个长方形
在汽车商品力的比较中,本土汽车展现出的竞争力并不乐观,而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汽车,也未必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期8天的北京车展于4月20日在风雨交加中开幕了。  风雨既是自然景象,似乎也是一种预言。前期的媒体预热和厂商的渲染,以及观察家的火热参与,已使北京车展看起来更像一个融合了利益、娱乐和市场的大平台。尽管此次车展可以用数据和惊叹来描绘,但中国汽车注定要在风雨中前行,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高到新低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将近35元/克的差价让期金市场哀鸿遍野,许多投资者未能及时止损,纷纷爆仓。  几乎没有人怀疑黄金交易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的牛市。回首10年来的走势,金价一直处于爬升的态势。2007年7月至今,走势图更是勾勒出颇为陡峭的上扬角度。2008年3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期金价格盘中突破1000美元/盎司,达到1001.50美元。4天后,国际金价创下了本轮新高——1023.5
绝大多数国人不知道寂寞而伟大的中国艺术家的存在,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而今,庄学本的成功证明休斯敦摄影节的眼力,也见证了真正的艺术穿越时间的力量。  自从休斯敦摄影节(FOTOFEST,又称摄影双年展)创办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年第十二届这样,迎来过这么多的中国人。  今年的休斯敦摄影节从3月7日开始,到4月20日落幕,主题是“中国”,主打展览是“来自中国的摄影:1934-2008”的系列展览。其中有各
作为一门抽象艺术,汉字的书写要么墨守成规,难逾门墙,要么哗众取宠,误入歧途。这也是一切艺术在探索过程中经常遭遇的困境。王绪远的现代书法给人的启示是:从文化层面和精神诉求上对书写对象进行提升,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应。    一个会跳舞的汉字    王绪远的工作室在上海陆家嘴科技园区一幢线条简洁的楼房里,他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工作室内照例陈列着一些亮丽的作品效果图,但一点也不起眼,玄关与会
对前辈大师的嘲弄,并非针对达芬奇个人,而是对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批判。    日前开幕的第六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给人们留下了一些有趣的话题和印象。关于这个展事涉及的国内外艺术机构,我不想也不必多说了。相当多的媒体报道,也无非要强调它的“实验性、当下性、未来性、经典性”。但若说实验性和经典性,我倒想就几位艺术的雕塑作品讨论一下。  展览上,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占据面积最大,数量也最多。吴为山的人物雕塑
人们印象中,饥荒中的人总是眼神无助,腹部浮肿。由于战争和动乱导致粮食歉收,进而引发饥荒,这种危机往往是爆发式的,而且地域性强,总是发生在已经贫穷不堪的地方。但现今的局势已不仅如此,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的执行干事约塞特施林称此为:无声的海啸。全球范围内的粮价走高,已开始造成部分地区动乱,给各地政府敲响警钟,而且是30年来首次在多个地区同时爆发粮食危机。印度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位经济学家曾用格林斯潘的“语法”,为他设计了一则墓志铭:我对我将去的那个世界相当乐观,但是我仍然认为那里存在风险。  世界上还有什么危机是这位睿智的老人没有预言过的?就像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说的那样,格林斯潘“运用英语所有微妙细腻的表达方式,确保只有他和上帝才能明白”。神秘莫测,自然左右逢源。  次贷危机爆发整整一年,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山雨欲来之时,伟大的经济学家、预言家、“魔术师”格林斯潘已在
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有句名言:“如有必要,就用直升机撒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初格林斯潘恐怕没有想到,次贷危机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资本市场鸡飞狗跳,鸡犬不宁,就连贝尔斯登这样的华尔街百年老店也轰然倒下,灰飞烟灭。不仅美国吃紧,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也是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另一只鞋何时掉落。  我在想,如果类似问题发生在中国,格林斯潘(下称“格老”)之流,肯定会指手画脚,口诛笔伐,进行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