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中的上海旧建筑空间重塑

来源 :工业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v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建设阶段,城市面貌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已经告一段落,以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如何将具有保留价值,但又不是文化遗产的一般性建筑改造更新,使其既能承载历史痕迹,又能适应当下使用功能,将既有建筑的区域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地域文化提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节约建设成本,是当前城市建设更新的重点问题.以上海八分园美术馆和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两个旧建筑项目更新为例,分析旧建筑再利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理更新与转化,实现产业转型中城市旧建筑个性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基于数值分析方法,利用LS-DYNA软件建立承重砌体墙抗爆分析计算模型.通过相关的抗爆试验文献验证了数值分析方法与爆炸荷载施加方法的正确性.为研究不同比例距离爆炸荷载下墙体的破坏形态和设置不同间距构造柱墙体的抗爆效果,以反映洞口尺寸影响的洞宽比 θ为参数,分析不同洞宽比墙体在爆炸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和设置构造柱对墙体抗爆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构造柱可以有效地提高承重砌体墙的抗爆性能,构造柱间距不宜过大或过小,以3m最为合理.随着洞宽比 θ的增加,墙体破坏程度增加,当洞宽比 θ较大时,设置2个小洞口墙体比设
作为安全等级一级的构筑物,吸热塔结构具有质心高、荷载大、低阻尼的特点,设备本身易产生较大附加弯矩,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鞭梢效应,因此对该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十分重要.以某242.7 m高,下部为混凝土、上部为钢构件的混合型吸热塔为研究对象,根据SAP 2000有限元软件的模拟结果,确定缩尺模型的简化设计方案,按缩尺比1:20设计并加工制作了等效缩尺模型,并进行三向地震动输入的振动台试验.测试了模型的动力特性及在不同水准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及应变响应,结合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模型设计和加工的合理性,并分析
为研究锈蚀对H型钢梁受弯承载性能的影响,从大气环境锈蚀3年的H型钢构件上分别截取了标准拉伸试件和钢梁试件,开展了锈蚀钢材单调拉伸和锈蚀钢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锈蚀钢材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延伸率与截面面积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锈蚀钢梁屈服荷载、极限荷载随强轴惯性矩损失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锈蚀H钢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锈蚀程度不断增大,锈蚀钢材屈服强度、极限强度、钢梁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逐渐下降.
为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引进和推广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建造中的应用十分重要。首先介绍数字孪生技术的相关内涵特点、发展历程及主要应用,总结出数字孪生技术的五大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阐述智能建造的相关内涵,分析数字孪生和智能建造的特点,总结了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智能建造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针对这四个问题,搭建了数字孪生应用于智能建造施工阶段的框架,并总结了数字孪生在
为测量460 MPa耐火钢的高温泊松比,在MTS809材料试验机上,完成460 MPa耐火钢室温、高温100~600℃拉伸与扭转试验,利用高温拉扭引伸计测定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根据泊松比、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的关系式,计算得到材料的高温泊松比.利用室温径向与轴向引伸计,通过拉伸试验测量得到460 MPa耐火钢室温泊松比为0.322,而拉扭试验测量计算材料室温的泊松比为0.335,误差仅为4%,验证了通过高温拉扭试验测量高温泊松比的可行性.
钢结构初始几何缺陷是影响构件性能、施工安装的重要因素,传统测量手段存在效率不高、数据不全、精度不足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高效、精准地扫描构件外形,然而获得的点云数据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发展了一种构件数字化模型,分为构件、截面、几何元素三个层次;提出了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数字化模型建立方法,包括校准固有坐标系、构件点云切片和标注、截面点云分割和标注三个主要步骤;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全局和局部初始几何缺陷的计算方法.数字化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在精确保留扫描细节的同时抽象出了
旋压扩大头钢管桩是近年来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旋压钢管桩,其继承了传统旋压钢管桩的优点,改进了传统桩的桩端,提出具有掘削刃和相应螺旋纹构造的桩端,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旋压钢管桩之一.在总结介绍日本旋压扩大头钢管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广西盛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的旋压扩大头钢管桩特点、构造、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最后介绍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建设速度以及工程的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大型复杂结构在复杂程度、结构形式和体系等方面超出结构设计规范,已有的工程验证方法存在局限性和技术瓶颈,单独运用理论方法、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不能解决复杂结构的工程验证问题,这对把握真实施工和服役环境中大型复杂结构性能提出了技术挑战.针对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等复杂工程结构,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同步采集和移动传感的响应数据获取方法,通过自动随机子空间方法在线识别结构模态参数,为解读运营状态下工程结构行为的力学机理奠定基础.
初祖庵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初祖庵大殿作为初祖庵主殿,是庵内现存时代最早的一座木构建筑,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虽然经过屡次修葺,但目前依然存在大量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初祖庵大殿现有阑额的残损情况,测量了初祖庵大殿不同位置的6条阑额,并得到其外观尺寸、含水率、挠度等参数,评价了阑额的安全状态;通过超声波无损探伤仪对初祖庵大殿4条阑额进行检测并初步分析,介绍了利用箱线图和计算公式选取异常点的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的残损点,计算了4条阑额的动弹性模量与残余弹性模量,将
通过辽东湾邮轮码头客运中心设计实践,探讨基于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的大空间建筑形体优化设计方法.在构建参数可控的建筑形体拓扑模型基础上,将大空间建筑的运行能耗和使用满意度作为优化目标,利用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下Ladybug和Honeybee工具进行模拟计算,利用Galapagos工具进行遗传算法优化,筛选并获取评价指标最优的建筑形体,实现能耗与舒适度的整体提升.上述“模拟—计算—筛选”的形体优化方法,为寒冷地区大空间建筑绿色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