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分类改革是新国情下的考试制度变革,国外几种代表性的高考制度,可以给我国高考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我国高考改革要吸纳国外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慎重进行。
关键词:高考;分类改革;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12-01
一、对高考分类改革的认识
分类考试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分开、分类进行的招生考试,采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
分类考试下的普通高校招生采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录取的依据是语数外三门科目的成绩,加上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物理、化学等6科中选择的3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也是学校和考生进行双向选择的过程。高校也可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及办学目标,为考生有針对性的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方法;考生也可依据自身的学科学习特长、兴趣爱好选报学校和专业。
“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分类评价方式是职业类院校进行的考试分类方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明确,教育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故更有必要进行分类考试。分类考试下,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无论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还是考试时间均与本科学校不一致,分开进行,评价方式采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即高职院校在全国统考前进行自主命题单独招生,考生如果参加单招并被录取,就不再参加全国统考。同时确立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考试的方式。普高毕业生报考职业院校要参加由职业院校举行的职业适应性考试,并以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参考,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需要参加由省(市)或者学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和文化基础的考试。当然考生仍然能够通过参加高考选报高职学校,只是要逐渐减少依靠此途径考入高职学校的比例,使分类考试成为主要途径和评价模式。
二、国外高考招生录取制度
1.美国:综合考核录取的代表
美国目前大学入学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录取标准是SAT(学术评估测试)考试成绩或ACT(美国大学考试)考试成绩。SAT是大学录取中考查考生能力的关键指标,SAT成绩高低决定了学生被录取学校的档次。SAT不强调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考试内容和高中的教材联系不大,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潜能,如逻辑推理、分析等能力。SAT考试由SATI和SATII两部分组成。SATI题目以选择题为主,多数是多项选择题,包括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的内容,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推理能力,旨在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否足够适应大学教育,故美国各大学都要求考生SATI的考试成绩;SATII由外语、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的内容组成,考试题目十分刁钻,美国大部分学校不需提交SATII的成绩,但一些重点大学在考察学生的单科考试成绩时会要求学生提交。 SAT考试比较灵活,一年大概举行7次,不限制考生的考试次数,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ACT考试更偏重于对课程知识的考查,不仅包含基础课程知识的内容,还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些题目。其中数学、英语、科学推理、阅读为必考科目。
美国大学采取的是综合考核录取的方式,大学招生除了看高考入学成绩外,参考的标准还有SAT或 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历年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与经历、社会实践能力、入学目的和人生志向、特长和教师推荐信等。而标准化的高考成绩也只是众多申请材料中的一项。
2.德国:证书制的代表
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或会考,只有“资格入学”制度。德国《基本法》规定所有持高中毕业证书者均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即只要高中毕业,无论成绩高低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而且该证书终身有效。德国大学招生时会参照高中毕业成绩和最后两年的高中成绩。
德国高中的学制为四年。前两年打基础,采用教师走课制,即班级固定,教师轮流进入固定的班级进行授课。后两年是强化,采用学生走课制,即打乱班级固定的模式,同一年级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课程流动上课。
强化阶段的课程有三大领域,即社会科学类、语言与艺术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每位学生要先选择8-10门基础学科,再从这三大领域中选择两门扩展学科。强化阶段没有升留级,只要学科考试没有通过就无法获取高中毕业证书。高中毕业考试由2至3门基础学科与2门扩展学科组成。高中毕业成绩是由毕业考试成绩(占1/3)和所选学科的平时成绩(占2/3)组成。其中扩展学科如果一门没通过,该科目成绩不计入毕业成绩,但可以毕业,而基础学科若有一门未通过则会影响顺利毕业。
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便可以申请自己向往的大学和专业。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如果热门高校和热门专业申请数量过多,则会限额招生。这种限额并不是拒绝接纳该生,而是可以采用排队候补的方式等待入学,但等待时间不能超过16个学期。高校会适时公布基准线,录取时一部分按照高中毕业考试成绩高低来定夺;一部分按照排队候补时间来决定,达到录取标准的排队候补时间超过规定学期(如5个学期)的申请者可以被录取;还有一部分是达到录取标准,排队候补时间没有超过规定学期的申请者通过抽签来决定。
德国的高中毕业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通过高中毕业考试考生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成绩好的考生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成绩只能达到中学毕业水平的则只能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德国的这种招考制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与选考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并挖掘了学生特长。大学招生以高中毕业证书为唯一先决条件,不论成绩高低与学科贵贱,既避免了高中应试教育,激发了高中的自主办学和特色办学;又鼓励了大学各专业吸收本学科之外的考生,如选文科的考生只要获取高中毕业证书,也可攻读理工类专业,这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3.日本:考试制的代表
日本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是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試成绩和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日本学生上大学必须进行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和各大学单独组织的考试。“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由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日本高中毕业生如以国立大学为目标的,都必须参加“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共要考9门课程(其中数学、国语、英语是必考,地理、历史、公民、理科等科目是选考)。这种考试衡量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程度好的学生一般都会参加 “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等成绩出来后根据成绩决定参加自己目标院校的自主考试。日本大学自主招生考题是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出题,考查学生的学术能力。
只以普通私立大学为目标的考生可以不参加“中心考试”,但同时也就放弃了上国立大学和好的私立大学的机会,因为有的好的私立大学也会根据考生的“中心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日本大学录取学生时除了看统考成绩外,也会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等作为参考条件。
总之,高考改革不能盲目,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来慎重进行。
参考文献:
[1]向明;国高校自主招生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2]学敏 后雄;国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述评[J]中国考试;200707
[3]胡永红;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J]教育与考试;201507
关键词:高考;分类改革;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12-01
一、对高考分类改革的认识
分类考试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分开、分类进行的招生考试,采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
分类考试下的普通高校招生采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录取的依据是语数外三门科目的成绩,加上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物理、化学等6科中选择的3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也是学校和考生进行双向选择的过程。高校也可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及办学目标,为考生有針对性的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方法;考生也可依据自身的学科学习特长、兴趣爱好选报学校和专业。
“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分类评价方式是职业类院校进行的考试分类方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明确,教育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故更有必要进行分类考试。分类考试下,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无论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还是考试时间均与本科学校不一致,分开进行,评价方式采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即高职院校在全国统考前进行自主命题单独招生,考生如果参加单招并被录取,就不再参加全国统考。同时确立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考试的方式。普高毕业生报考职业院校要参加由职业院校举行的职业适应性考试,并以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参考,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需要参加由省(市)或者学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和文化基础的考试。当然考生仍然能够通过参加高考选报高职学校,只是要逐渐减少依靠此途径考入高职学校的比例,使分类考试成为主要途径和评价模式。
二、国外高考招生录取制度
1.美国:综合考核录取的代表
美国目前大学入学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录取标准是SAT(学术评估测试)考试成绩或ACT(美国大学考试)考试成绩。SAT是大学录取中考查考生能力的关键指标,SAT成绩高低决定了学生被录取学校的档次。SAT不强调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考试内容和高中的教材联系不大,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潜能,如逻辑推理、分析等能力。SAT考试由SATI和SATII两部分组成。SATI题目以选择题为主,多数是多项选择题,包括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的内容,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推理能力,旨在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否足够适应大学教育,故美国各大学都要求考生SATI的考试成绩;SATII由外语、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的内容组成,考试题目十分刁钻,美国大部分学校不需提交SATII的成绩,但一些重点大学在考察学生的单科考试成绩时会要求学生提交。 SAT考试比较灵活,一年大概举行7次,不限制考生的考试次数,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ACT考试更偏重于对课程知识的考查,不仅包含基础课程知识的内容,还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些题目。其中数学、英语、科学推理、阅读为必考科目。
美国大学采取的是综合考核录取的方式,大学招生除了看高考入学成绩外,参考的标准还有SAT或 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历年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与经历、社会实践能力、入学目的和人生志向、特长和教师推荐信等。而标准化的高考成绩也只是众多申请材料中的一项。
2.德国:证书制的代表
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或会考,只有“资格入学”制度。德国《基本法》规定所有持高中毕业证书者均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即只要高中毕业,无论成绩高低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而且该证书终身有效。德国大学招生时会参照高中毕业成绩和最后两年的高中成绩。
德国高中的学制为四年。前两年打基础,采用教师走课制,即班级固定,教师轮流进入固定的班级进行授课。后两年是强化,采用学生走课制,即打乱班级固定的模式,同一年级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课程流动上课。
强化阶段的课程有三大领域,即社会科学类、语言与艺术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每位学生要先选择8-10门基础学科,再从这三大领域中选择两门扩展学科。强化阶段没有升留级,只要学科考试没有通过就无法获取高中毕业证书。高中毕业考试由2至3门基础学科与2门扩展学科组成。高中毕业成绩是由毕业考试成绩(占1/3)和所选学科的平时成绩(占2/3)组成。其中扩展学科如果一门没通过,该科目成绩不计入毕业成绩,但可以毕业,而基础学科若有一门未通过则会影响顺利毕业。
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便可以申请自己向往的大学和专业。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如果热门高校和热门专业申请数量过多,则会限额招生。这种限额并不是拒绝接纳该生,而是可以采用排队候补的方式等待入学,但等待时间不能超过16个学期。高校会适时公布基准线,录取时一部分按照高中毕业考试成绩高低来定夺;一部分按照排队候补时间来决定,达到录取标准的排队候补时间超过规定学期(如5个学期)的申请者可以被录取;还有一部分是达到录取标准,排队候补时间没有超过规定学期的申请者通过抽签来决定。
德国的高中毕业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通过高中毕业考试考生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成绩好的考生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成绩只能达到中学毕业水平的则只能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德国的这种招考制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与选考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并挖掘了学生特长。大学招生以高中毕业证书为唯一先决条件,不论成绩高低与学科贵贱,既避免了高中应试教育,激发了高中的自主办学和特色办学;又鼓励了大学各专业吸收本学科之外的考生,如选文科的考生只要获取高中毕业证书,也可攻读理工类专业,这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3.日本:考试制的代表
日本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是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試成绩和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日本学生上大学必须进行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和各大学单独组织的考试。“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由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日本高中毕业生如以国立大学为目标的,都必须参加“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共要考9门课程(其中数学、国语、英语是必考,地理、历史、公民、理科等科目是选考)。这种考试衡量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程度好的学生一般都会参加 “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等成绩出来后根据成绩决定参加自己目标院校的自主考试。日本大学自主招生考题是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出题,考查学生的学术能力。
只以普通私立大学为目标的考生可以不参加“中心考试”,但同时也就放弃了上国立大学和好的私立大学的机会,因为有的好的私立大学也会根据考生的“中心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日本大学录取学生时除了看统考成绩外,也会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等作为参考条件。
总之,高考改革不能盲目,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来慎重进行。
参考文献:
[1]向明;国高校自主招生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2]学敏 后雄;国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述评[J]中国考试;200707
[3]胡永红;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与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J]教育与考试;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