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刺绣闯进国际秀场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师张彦

  一无资金,二无客源,张彦凭着一腔热爱,一针一线创作中国刺绣,将中国文化呈现在旗袍上。他24岁时闯进纽约时装周,成为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国际顶级时装舞台上,让中国风越刮越强劲。

迷上手工刺绣


  1994年,張彦出生于沈阳一户普通人家。他从小对美有敏锐感悟,初中时就喜欢看时尚杂志,对新潮服饰着迷。在电视里看到模特们穿着飘逸的时装,在T台款款走来,他心醉神迷,跟同学说:“我做梦都想当服装设计师,用自己的作品打开世界大门。”
  高中时,张彦选择了美术班,但没有考上服装设计专业。在师范大学就读的他,学的是舞台美术专业,但他不忘初心,坚持自学服装设计。
  毕业后,张彦进入一家服装公司,有机会涉足舞台服装设计和艺人造型。耳濡目染中,他喜欢上国外高级手工定制服装,对时间在手工作品中所造就的极致美感,心往神驰。
  一次,张彦在辽宁博物馆参观清代刺绣展,展品里有一批清代旗袍、披肩、凤冠霞帔等服饰,制作精良、工艺精湛的刺绣,一针一线中展示着清代文化的深厚内涵。他内心受到震撼,感受到刺绣、旗袍的神奇魅力。经过时间沉浸过的刺绣服饰拥有美的灵魂,刺绣上的写意花鸟山水等图案所散发出的灵动感,国外作品图案无法企及。
  张彦迷上刺绣,设想将中国古老的手工刺绣技艺和现代服装美学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风格的作品。

一针一线总关情


  张彦将在服装哲学史中学到的轻薄、禅意和蕴含空灵的东方美感,融入到设计理念中,设计了几幅满意的苏绣图案。他兴致勃勃地找到生产企业,但厂家说技术能力不足,达不到要求的水平。他又信心满满地找到传统手艺人,对方回复说只能做经典图案。他感觉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既无奈又无助。
  对刺绣越痴迷,张彦传承发扬刺绣文化的心情越迫切。他不想固守在经典图案上,一味固守传统,跟不上时代节拍,很难生存。传统技艺必须在现代服饰中得到应用,要继承,更要创新,二者兼顾。他不想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坚定主张,自己动手绣图案。
  一直以来,刺绣被视为绣娘的工作,面对刺绣草图,张彦无从下手。于是,他跟着服装学校老师学苏绣,跟着辽绣传人学辽绣。张彦用滴水穿石的功夫,经常一坐就是几天,直到一件作品完成为止。渐渐地,他的手指越来越灵活,刺绣技法越来越娴熟。旗袍上活灵活现的刺绣图案,让人感叹于他的鬼斧神工,改变了人们对于男性以及针线活的刻板印象。
张彦在刺绣
作品

山海”

  转眼一年过去,积蓄花光了,张彦只能边干边揣摩,在制作服装时不断练习。
  21岁时,张彦收到辽宁旗袍协会的邀请——设计比赛服装,设计的旗袍要时尚,更要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一个月后,协会将组团参加世界华服大赛。要速度,更要质量,张彦咬咬牙接下了。
  这是张彦第一次设计旗袍。他一夜没睡,画出20多张设计草图,分别融合了满族八旗、水墨等国风元素。设计过程中,他凭借曾在剧组工作的经验,对舞台设计、化妆和艺人造型搭配等方面综合考虑,特别关注到灯光、上镜等因素。为了让生产人员领悟其设计真谛,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参与生产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24套参赛旗袍。比赛舞台上,穿着旗袍的模特在不徐不缓的步调里走出以往的时光。浓浓中国味惊艳全场,帮助参赛团队摘得金奖。
  首战告捷,订单开始找上门来,张彦决定自己创业,打造个性化品牌。没有钱,他找到一家婚纱店,和老板商议,只需要3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做旗袍展示,再有点地方做旗袍就好,作为交换的条件,他免费给老板的客人化妆。舞台虽小,但他有了施展设计理念的机会;收入不多,但展翅的羽翼渐丰。
  2015年,张彦在沈阳创立华服品牌“SUNCUN三寸盛京”。“ 三寸”取自于道家学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味着创造的力量,而“盛京”来自沈阳古称。他的设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肯定,几十位中国顶尖手工艺人逐渐聚集到他身边,与他一同为梦想的种子浇水施肥。

让世界看见中国设计


  张彦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去日本、赴法国,频频在国内外各种走秀活动和大赛中亮相。
  张彦对一位客人印象深刻。对方是个品位高、气质佳的女子,但因乳腺癌切除一只乳房,又因车祸受伤腰部两侧高度不同,很难买到合意的衣服,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张彦。张彦为她设计了一套服装,非常巧妙地掩盖和修饰了缺陷,展现出阳光自信的气质。客户在衣镜前左转转右瞧瞧,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回曾经那个自信从容的自己了。”她穿着这套服装,特意去影楼拍照留念。
  2018年年底,张彦收到纽约时装周的邀请函,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时装界顶级秀场。次年2月,张彦带着“浮生”主题服装,赶赴时装界顶级盛会,开启国际首秀。他说:“我用坚韧通透的丝绸代表灵活与坚定的品质,也代表少年时与长大后两个人生阶段。”轻盈柔软的绸缎,精美浪漫的苏绣,演绎出矜贵迷人的东方神韵,让西方观众震惊不已。他成为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
  2019年10月,张彦携作品“山海”启程,前往法国巴黎,精心打造了一场中国旗袍文化盛宴。金线刺绣,淡彩染色,玉石点缀,意境留白,描绘着远古神话的神秘与瑰丽,传递着永不服输的精神。
  张彦说:“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时光凝固在刺绣和旗袍作品中,探索无限可能,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巴塘县城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位于横断山脉芒康山-云岭东侧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滔滔南下的金沙江至此擦肩而过,历来为汉藏东西交通的重镇。巴塘县城三面环山,满目苍翠,海拔2500米左右。街头,头戴翘边牛皮毡帽、身穿宽袍大袖楚巴(外衣)的藏族汉子在街上走来走去,他们藏靴闪亮,佩剑华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巴塘县居然藏卧着一座内地屡见不鲜的关帝庙。“混搭”的汉式房屋结构  巴塘关帝庙遗址曾是整个
期刊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团队支持。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都建立在“团队支持”之上。然而,“人心”又是最难收服的,如何把组织中的“人”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是管理学中的难点。  《心》这本书是稻盛和夫总结一生管理经验和人生思考,筹备十年而成。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正确理解“人心”这一课题,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用“利他之心”,建立愿景。这是团队
期刊
今年春天,过得极不平静。心情不平静的时候,读书是种缓解。  疫情初期,因对传染病了解甚少,我读了几本有关瘟疫方面的書:毛姆的《面纱》、加缪的《鼠疫》、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还有毕淑敏的《花冠病毒》。  《面纱》里,涉及的传染病是霍乱。《鼠疫》里提到另外一种传染病:鼠疫。这是种烈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次大流行。染病的人痛苦不堪,没染病的人心烦意乱。读此书时,真是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此时正
期刊
赖宣治  对赖宣治而言,成功的意义不是胸前金灿灿的奖牌,而是跳绳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坚定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才是跳绳的魅力所在。乡村小学的体育老师  赖宣治1988年出生在广东省信宜市的一个乡村小镇。2010年,赖宣治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全校150多名学生,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另一半是本地的农村孩子。学校的体育设施
期刊
郝铭鉴是《咬文嚼字》《编辑学刊》主编,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他从1995年创《咬文嚼字》后,一直以规范汉语言文字为己任,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字生活。郝铭鉴“语林啄木鸟”  1995年,全国有8000多种刊物、200多种语文刊物,唯独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郝铭鉴看到当时一些报刊杂志的错句别字后,心里很沉痛。引领文化的报刊杂志尚且出错,又如何引
期刊
张保国  每一次出警,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次排爆,都是与死神博弈。整整20年,张保国每天都在与“炸弹”打交道。“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这些至高荣誉背后有他对家人深深的歉疚。潜心工作  张保国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的日子,他每天与弹药相伴,拆弹装弹,研究构造原理、危险系数。  张保国的努力为他带来
期刊
在医药界,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各自带领着团队,创造出业界的一个个传奇。2020年2月底公布的《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钟慧娟和丈夫孙飘扬的总身家近2000亿元,紧跟在马云、马化腾、许家印三人之后,和李嘉诚并列国内榜单第四。情投意合  1982年,21岁的钟慧娟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延安中学当化学老师。孙飘扬24岁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制药厂做技术
期刊
政治经济学里讲“价格取决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这是传统的定价法。如今这个定价法则,正在渐渐被体验经济动摇。  关于体验经济,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某坚果食品的电商,其产品体验从用户收到包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每一個包装坚果的箱子上都会贴着一段手写的文字:“快递叔叔,我要到我主人那了,你一定要轻拿轻放哦。”打开包裹后会发现,每一包坚果都送了一个果壳袋,方便把果壳放在里面;打开坚果的包装袋后,每一个袋
期刊
小才女毅然出国吴霜  吴霜的母亲新凤霞是“评剧皇后”,父亲吴祖光是著名戏剧大师。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爸爸总爱坐在书房里,痴痴狂狂写他的戏剧。吴霜上面有两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从小跟着母亲泡在剧场里,似乎天生就有表演才能。小时候经常把院子当做舞台,唱、演、舞节目繁多。有时还拉着两个哥哥做配角:大哥是报幕员,二哥是伴舞。观众不仅仅是全家人,还有许多客人。有一次,电影演员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从上海来吴
期刊
劉郑伊  2018年7月,刘郑伊从部队院校毕业后选择献身边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自深入骨髓的边疆血脉。作为“边三代”的刘郑伊,接过父辈的旗帜,沿着父辈的足迹,接力巡逻在边防线上,续写一家三代的戍边故事。戍边30载,欠马一条命  1964年,19岁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青年刘水信告别学校,参军入伍。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北行驶,颠簸七天七夜后,终于抵达终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