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少有的才华横溢却又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有一部分因其以儿童视角写成而倍受瞩目。本文将具体对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她常选取儿童视角的原因﹑创作方法﹑特点等方面,希望能够挖掘出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的魅力之源,丰富对萧红文学作品的研究。
[关键词]:萧红 儿童视角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引言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1)它是叙事学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叙事作品进行叙述模式分析的基点,所以在小说创作中,视角选取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小说创作的成败。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2)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视角在中国真正兴起是近代以来,萧红则是经常使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并且作品很有个人特色的一位作家。那么,萧红究竟为何经常使用儿童视角,萧红具体运用儿童视角的方法和萧红笔下的儿童视角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将通过对萧红文本的具体分析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以求剖析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给现在的创作者们一些小小的启发。
一、萧红笔下儿童视角的产生机制
在萧红不算太长的创作生涯中,有很多以儿童视角作为叙述视角写成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手》和《山下》等。萧红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儿童视角来创作小说?这是值得探讨的,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萧红本人及其作品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这和萧红的人生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萧红九岁丧母,新娶进门的继母并不疼惜她,父亲也十分粗暴,全家唯一能够给予她爱与关怀的只有高龄的祖父,可后来祖父也去世了。在萧红的回忆中,“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3);“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4)。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缺少父母和亲人的关怀。离开家后,萧红的人生更是坎坷,直至最终客死异乡……这些遭遇对萧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萧红拥有的是“缺失性的童年经验”,这就决定了她喜欢用儿童视角,在自己的小说中一再写到自己儿童时期的生活,以儿童纯真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其次,这种儿童视角的创作也源自萧红对于故乡的怀念和热爱。萧红的童年时期是在东北的家乡度过的,不论这个童年的境遇如何,萧红对于自己的家乡始终抱有一份感情。尤其在人生后期,孤单﹑寂寞填满了她的整个生命,家乡对于萧红就更是不可忘却的,她在《呼兰河传》中就曾经说过:“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回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6)茅盾在他为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序》里曾经评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7)。这就充分说明萧红对于故乡的怀念是她写出《呼兰河传》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在小说中采用儿童视角的原因之一。
再次,萧红爱用儿童视角还因为个人气质单纯感性。萧红在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中提到过一段,就是说她曾经希望鲁迅像大明星那样给她签个名,鲁迅的回应是说萧红“孩子气”。这里,一句孩子气,就是鲁迅对于萧红最深的理解。同时,同为女作家的丁玲,也对萧红的单纯感到吃惊:“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8)正是这种单纯感性的个人气质,决定了萧红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很容易选取儿童视角,作家本人就是单纯的,当然在选取视角的时候也会倾向于选一个和个人气质相符的视角。
最后,我认为萧红之所以喜欢选取儿童视角是受了时代影响的,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影响。萧红很容易受到影响,这从萧红当年创作《生死场》就可以看出。因此在萧红的个人创作上,时代以及某些人对她起了很大作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影响。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很爱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他的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怀旧》﹑《孔已己》﹑《社戏》和《故乡》等都是以儿童视角写成的,鲁迅先生本人对于儿童更是十分重视,他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9)萧红和萧军当年都是由鲁迅提携出来的文坛新秀,对鲁迅先生都抱有崇高的敬意,在作文方面自然也会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其中又以萧红为甚。当然,除了鲁迅,萧红身边的其他人也曾采用儿童视角,如端木蕻良写过《初吻》、《春阳》,骆宾基也有作品《幼年》等,萧红也会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更多地选用儿童视角。
二、红是运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方法
萧红在选取了儿童视角作为自己的叙述视角之后,当然有她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将文本写得更加吸引人,将儿童的心态写得更加的逼真。那么萧红是怎样做到的呢?
(1) 语言自然,新鲜,符合小孩子的口吻,较常用比喻等儿童喜欢用的修辞方法。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中有一段描写萧红自家的榆树的,萧红是这么写的:“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10)这是很简单的一小段话,萧红却写得十分富有童趣,她没有按照成人们的用词习惯,而是以孩子最纯真的想象力认为刮风了,榆树就会“啸”,而下了雨,榆树就好象在“冒烟”一样,同时,闪闪发光的榆树叶子被萧红比喻成了沙滩上的蚌壳。这些词语的运用和比喻的运用都像是真正出自一个幼童的话语,而且在小说中几乎随处可见,说明萧红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才能达到这种浑然天成的真实效果。
(2) 使用较多不同的色彩,使自己描述的世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孩子们都喜欢丰富的色彩,较多色彩的混合也能表现出一个孩子的童真和欢乐。在萧红的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是色彩斑斓的。就好象萧红提到的自己家中的大花园,就是充满了色彩的:“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11)在这么短短的一段话中,就有“白”﹑“黄”﹑“红”﹑“金”和“绿”等几种颜色,显得整个花园生机昂然。在萧红儿童视角的作品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段子,这些极富色彩性的描写,让萧红的小说更为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字词以及句式的重复,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说萧红在《后花园》中对自己家里的后花园的描述中有这么一句话:“六月里,后花园里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12)这里就是一种重复,把儿童那种较为简单的思维描述地十分之形象,读起来又十分轻快。其实在重复这一点上,萧红不只是善于运用重复的手段,同时还描写过小孩子对重复的喜爱,在她回忆祖父教她读诗时,她曾经写过这么一个细节,“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13)
三、萧红笔下儿童视角的特点
萧红的儿童视角的运用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中动物与人物呈现了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孩子的眼里,万物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分,孩子会用从未沾染世俗之气的纯真眼光去看待身边出现的人和事物。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萧红的很多文字中看见,例如萧红在提到自家的大黄狗的时候就这样写到:“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14)在这里,萧红对于大黄狗采取的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她和大黄狗互相关心,仿佛亲人一般,她从来不把大黄狗当作畜生看,这样的文字在萧红小说中很多。同时,在萧红写到人的生活的时候,时不时也会写上两笔动物的生活,并且描写的语调相当地自然。“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唯独有二伯夜夜不好好地睡觉。”(15)在这里,不是萧红不尊重有二伯,把他的生活拿来和小狗小鸡比,而是在萧红的观念里,大家本就是平等的。仔细读完萧红的所有儿童视角作品,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是萧红以一颗赤子之心观察世界时自然的情感流露。
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在进行叙述的时候,思维是发散的,行动是随机的。这也很符合儿童的特征,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很差,日常生活中的行动都能表明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是一带而过,萧红的小说也是这样,极好地模仿了孩子们的思维特征。《呼兰河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16)这几段话逼真地描写了萧红童年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真实情态,这些行动是随机的,并不具有连贯性,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随着小萧红的思维走向,她对什么感兴趣了就去做什么,天真可爱,漫无目的。
另外,萧红采取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时候,她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在香港生活的人生的最后一段时期,孤单迷惘让她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爱恨交织,写出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这样的作品。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祖父,萧红家的后花园,给予萧红了爱和温暖,但家乡人民的麻木和愚昧又被萧红看在眼里,这一切的一切,让她矛盾万分。就好象《呼兰河传》中写团圆媳妇那章里写到的一样,迷信的家乡人,等于是亲手杀死了小团圆媳妇,可是说到他们的动机,却也不是真正坏的,就算是那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也只是因为觉得这个小团圆媳妇实在“太大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才要给她一个下马威而已。正是这样的家乡人,他们淳朴﹑真实却又愚昧﹑迷信,让萧红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回想起来的时候一边念着他们的好,一边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样的,在《小城三月》中,我们更可以看出萧红的情感转变,《小城三月》里的“我家”,已经不再是《呼兰河传》里那让人有些害怕的了,反而变成“算是最开通的了”,父母在萧红笔下也开始不那么不近人情。将《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对比一下,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萧红在回忆往事时自身的矛盾,她将这样的矛盾带入了自己的小说里,让她的儿童视角作品里的感情同样地处于矛盾中。
对于写作,萧红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她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7)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果然并不遵循着写小说的老方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法,将小说写得趋于散文化和抒情诗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视角起到了很大作用,更好地促进了萧红原意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萧红的儿童视角创作对于萧红的文学创作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它令萧红的小说更有特色,到今天仍然吸引着众多读者。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P265
[2]吴晓东﹑倪文坚﹑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3]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5月版,P1044
[4]萧红:《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5月版,P927
[5]、[9]、[10]、[12] [13] [14] [15]萧红:《呼兰河传》,《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萧红》,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P157、P278、P151、P151、P171、P190、P251、P152~153
[6]矛盾:《〈呼兰河传〉序》
[7]丁玲:《风雨中忆萧红》,《精品散文》,西安出版社
[8]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父父子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P9
[11]萧红:《后花园》,《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萧红》,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P306
[16]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2
[关键词]:萧红 儿童视角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引言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1)它是叙事学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叙事作品进行叙述模式分析的基点,所以在小说创作中,视角选取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小说创作的成败。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2)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视角在中国真正兴起是近代以来,萧红则是经常使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并且作品很有个人特色的一位作家。那么,萧红究竟为何经常使用儿童视角,萧红具体运用儿童视角的方法和萧红笔下的儿童视角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将通过对萧红文本的具体分析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以求剖析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给现在的创作者们一些小小的启发。
一、萧红笔下儿童视角的产生机制
在萧红不算太长的创作生涯中,有很多以儿童视角作为叙述视角写成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手》和《山下》等。萧红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儿童视角来创作小说?这是值得探讨的,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萧红本人及其作品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这和萧红的人生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萧红九岁丧母,新娶进门的继母并不疼惜她,父亲也十分粗暴,全家唯一能够给予她爱与关怀的只有高龄的祖父,可后来祖父也去世了。在萧红的回忆中,“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3);“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4)。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缺少父母和亲人的关怀。离开家后,萧红的人生更是坎坷,直至最终客死异乡……这些遭遇对萧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萧红拥有的是“缺失性的童年经验”,这就决定了她喜欢用儿童视角,在自己的小说中一再写到自己儿童时期的生活,以儿童纯真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其次,这种儿童视角的创作也源自萧红对于故乡的怀念和热爱。萧红的童年时期是在东北的家乡度过的,不论这个童年的境遇如何,萧红对于自己的家乡始终抱有一份感情。尤其在人生后期,孤单﹑寂寞填满了她的整个生命,家乡对于萧红就更是不可忘却的,她在《呼兰河传》中就曾经说过:“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回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6)茅盾在他为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序》里曾经评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7)。这就充分说明萧红对于故乡的怀念是她写出《呼兰河传》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在小说中采用儿童视角的原因之一。
再次,萧红爱用儿童视角还因为个人气质单纯感性。萧红在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中提到过一段,就是说她曾经希望鲁迅像大明星那样给她签个名,鲁迅的回应是说萧红“孩子气”。这里,一句孩子气,就是鲁迅对于萧红最深的理解。同时,同为女作家的丁玲,也对萧红的单纯感到吃惊:“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8)正是这种单纯感性的个人气质,决定了萧红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很容易选取儿童视角,作家本人就是单纯的,当然在选取视角的时候也会倾向于选一个和个人气质相符的视角。
最后,我认为萧红之所以喜欢选取儿童视角是受了时代影响的,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影响。萧红很容易受到影响,这从萧红当年创作《生死场》就可以看出。因此在萧红的个人创作上,时代以及某些人对她起了很大作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影响。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很爱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他的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怀旧》﹑《孔已己》﹑《社戏》和《故乡》等都是以儿童视角写成的,鲁迅先生本人对于儿童更是十分重视,他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9)萧红和萧军当年都是由鲁迅提携出来的文坛新秀,对鲁迅先生都抱有崇高的敬意,在作文方面自然也会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其中又以萧红为甚。当然,除了鲁迅,萧红身边的其他人也曾采用儿童视角,如端木蕻良写过《初吻》、《春阳》,骆宾基也有作品《幼年》等,萧红也会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更多地选用儿童视角。
二、红是运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方法
萧红在选取了儿童视角作为自己的叙述视角之后,当然有她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将文本写得更加吸引人,将儿童的心态写得更加的逼真。那么萧红是怎样做到的呢?
(1) 语言自然,新鲜,符合小孩子的口吻,较常用比喻等儿童喜欢用的修辞方法。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中有一段描写萧红自家的榆树的,萧红是这么写的:“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10)这是很简单的一小段话,萧红却写得十分富有童趣,她没有按照成人们的用词习惯,而是以孩子最纯真的想象力认为刮风了,榆树就会“啸”,而下了雨,榆树就好象在“冒烟”一样,同时,闪闪发光的榆树叶子被萧红比喻成了沙滩上的蚌壳。这些词语的运用和比喻的运用都像是真正出自一个幼童的话语,而且在小说中几乎随处可见,说明萧红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才能达到这种浑然天成的真实效果。
(2) 使用较多不同的色彩,使自己描述的世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孩子们都喜欢丰富的色彩,较多色彩的混合也能表现出一个孩子的童真和欢乐。在萧红的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是色彩斑斓的。就好象萧红提到的自己家中的大花园,就是充满了色彩的:“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11)在这么短短的一段话中,就有“白”﹑“黄”﹑“红”﹑“金”和“绿”等几种颜色,显得整个花园生机昂然。在萧红儿童视角的作品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段子,这些极富色彩性的描写,让萧红的小说更为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字词以及句式的重复,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说萧红在《后花园》中对自己家里的后花园的描述中有这么一句话:“六月里,后花园里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12)这里就是一种重复,把儿童那种较为简单的思维描述地十分之形象,读起来又十分轻快。其实在重复这一点上,萧红不只是善于运用重复的手段,同时还描写过小孩子对重复的喜爱,在她回忆祖父教她读诗时,她曾经写过这么一个细节,“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13)
三、萧红笔下儿童视角的特点
萧红的儿童视角的运用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中动物与人物呈现了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孩子的眼里,万物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分,孩子会用从未沾染世俗之气的纯真眼光去看待身边出现的人和事物。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萧红的很多文字中看见,例如萧红在提到自家的大黄狗的时候就这样写到:“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14)在这里,萧红对于大黄狗采取的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她和大黄狗互相关心,仿佛亲人一般,她从来不把大黄狗当作畜生看,这样的文字在萧红小说中很多。同时,在萧红写到人的生活的时候,时不时也会写上两笔动物的生活,并且描写的语调相当地自然。“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唯独有二伯夜夜不好好地睡觉。”(15)在这里,不是萧红不尊重有二伯,把他的生活拿来和小狗小鸡比,而是在萧红的观念里,大家本就是平等的。仔细读完萧红的所有儿童视角作品,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是萧红以一颗赤子之心观察世界时自然的情感流露。
萧红的儿童视角作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在进行叙述的时候,思维是发散的,行动是随机的。这也很符合儿童的特征,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很差,日常生活中的行动都能表明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是一带而过,萧红的小说也是这样,极好地模仿了孩子们的思维特征。《呼兰河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16)这几段话逼真地描写了萧红童年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真实情态,这些行动是随机的,并不具有连贯性,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随着小萧红的思维走向,她对什么感兴趣了就去做什么,天真可爱,漫无目的。
另外,萧红采取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时候,她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在香港生活的人生的最后一段时期,孤单迷惘让她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爱恨交织,写出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这样的作品。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祖父,萧红家的后花园,给予萧红了爱和温暖,但家乡人民的麻木和愚昧又被萧红看在眼里,这一切的一切,让她矛盾万分。就好象《呼兰河传》中写团圆媳妇那章里写到的一样,迷信的家乡人,等于是亲手杀死了小团圆媳妇,可是说到他们的动机,却也不是真正坏的,就算是那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也只是因为觉得这个小团圆媳妇实在“太大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才要给她一个下马威而已。正是这样的家乡人,他们淳朴﹑真实却又愚昧﹑迷信,让萧红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回想起来的时候一边念着他们的好,一边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样的,在《小城三月》中,我们更可以看出萧红的情感转变,《小城三月》里的“我家”,已经不再是《呼兰河传》里那让人有些害怕的了,反而变成“算是最开通的了”,父母在萧红笔下也开始不那么不近人情。将《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对比一下,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萧红在回忆往事时自身的矛盾,她将这样的矛盾带入了自己的小说里,让她的儿童视角作品里的感情同样地处于矛盾中。
对于写作,萧红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她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7)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果然并不遵循着写小说的老方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法,将小说写得趋于散文化和抒情诗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视角起到了很大作用,更好地促进了萧红原意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萧红的儿童视角创作对于萧红的文学创作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它令萧红的小说更有特色,到今天仍然吸引着众多读者。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P265
[2]吴晓东﹑倪文坚﹑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3]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5月版,P1044
[4]萧红:《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5月版,P927
[5]、[9]、[10]、[12] [13] [14] [15]萧红:《呼兰河传》,《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萧红》,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P157、P278、P151、P151、P171、P190、P251、P152~153
[6]矛盾:《〈呼兰河传〉序》
[7]丁玲:《风雨中忆萧红》,《精品散文》,西安出版社
[8]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父父子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P9
[11]萧红:《后花园》,《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萧红》,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P306
[16]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