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分外香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广大军民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抗战诗歌。这些诗歌是壮士出征的战鼓,是军民进军的号角,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它表现了抗日军民在凶恶的外敌面前同仇敌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百折不挠、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魄为支柱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读这些抗战诗歌,我们仿佛又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心灵再次受到感染和鼓舞。
  赞军队:人人英雄汉,个个是忠良;颂将帅:哪一个不说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将


  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广大的华北地区面临着全面沦陷的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挺进山西抗日前线。早在红军东征期间,山西人民就和红军结下了深厚感情,因此,当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挺进山西前线时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烈欢迎。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训处主任的罗荣桓后来回忆说:“从四面八方赶到车站的人们,打着小旗,敲着锣鼓,喊着口号。火车一停,他们就涌进车厢,给战士们倒水,送香烟以及各种各样的慰问品。”曾任一一五师独立旅政治部副主任的欧阳文中将的这首诗作《开赴前线》真切地反映了八路军渡黄河的情景:“咆哮黄河水,夜渡三军忙。侯马上火车,同蒲铁路上。为酬报国志,兼程向北方。村村笑盈盈,站站喜洋洋。载歌又载舞,箪食又壶浆。南迎八路军,北上打豺狼。蒋军不得力,师旅吃败仗。溃退数百里,黎民遭灾殃。且看子弟兵,奋战在沙场。人人英雄汉,个个是忠良。决心卫家国,誓死灭东洋。”
  那时,在山西战场上,一面是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丢盔弃甲,而另一面却是装备简陋的八路军拿起国民党军队溃逃时遗弃的武器大步地向敌后挺进,趁日军立足未稳之时给以有力的打击。广大人民群众发自肺腑地称赞八路军:“一坡坡的松柏树,一坡坡的草,一队队的抗日军,数咱八路军好,狗娘养的老三军,光会抢粮草,见了敌人往回跑,真是个大草包。八路军呀扛梭镖,穿的破棉袄,打得鬼子可山逃,实在有功劳。”这支威武的军队总指挥就是朱德将军。下面这首《歌唱朱总司令》的诗歌用老百姓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朱总司令的爱戴和敬仰之情。
  (一)
  锣儿响,响当当,朱德将军好心肠,宽宏又大量。意如铁,志如钢,数十年来都一样。爱兵民如子女,爱党如爹娘,哪一个不说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将!
  (二)
  号儿吹,吹哒哒,朱德将军顶呱呱,困难他不怕。担担子,吃南瓜,井冈山上人人夸。学习再努力,领导有办法,哪一个不说他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家!
  (三)
  鼓儿敲,敲咚咚,朱德将军善用兵,战术最精通。既沉着又显明,中国红军总司令,世界都闻名,哪一个不说他是抗日将领头一名。
  (四)
  老百姓,闹嚷嚷,朱德将军首武将,海阔天又长。救民族,打东洋,争取自由求解放,要把日本鬼赶出鸭绿江,建立个独立自主新中国乐洋洋。
  八年抗战中,朱德、彭德怀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彭德怀从1937年9月来到山西抗日前线,直到1943年9月离开太行回延安,始终战斗生活在抗战前线,指挥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先后取得了黄崖洞、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他的威名令日寇闻之胆寒。这首武乡民歌《朱总彭总好才能》表达了山西人民对朱德、彭德怀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八路军呀进了村,哎咳哟,好齐整,长工短工不楞登,喜盈盈。杀汉奸哟打日本,哎咳哟,真过瘾,军民合作游击战,显神通。大片刀呀红缨缨,哎咳哟,吃楞楞。叫俺当上自卫军,好威风。朱老总呀彭老总,哎咳哟,大司令,和俺同打东洋兵,好才能。”
  表战斗: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祭英灵: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


  诞生于1939年的《八路军军歌》唱道:“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钢刀插在敌胸膛。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这首歌诞生后深受八路军将士和人民群众喜爱,广泛流传于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歌词中所唱到的“首战平型关”是八路军出师抗战以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戳穿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民心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同样,欧阳文中将的这首《大战平型关》则愈发全面形象地记载了平型关伏击战的情景。
  一
  九月秋风晋北寒,平型关下开战端。天降暴雨全身湿,地发山洪无处干。兵伏白崖沟道侧,将隐密林镜里观。敌人何时入罗网?急煞抗日英雄汉。
  二
  远闻车队响声隆,敌军人马进瓮中。日寇师团四千众,陷我罗网万千重。枪炮声裂震山谷,贼兵狂呼苦悲恸。血流成河尸遍野,“皇军”美梦一场空。
  三
  八路威名挫敌锋,平型关上逞英雄。歼灭日寇上千众,缴获枪炮近百宗。全国军民齐称颂,抗战史上第一功。战略战术多巧妙,英明领袖毛泽东。
  而以下这首繁峙民歌《平型关上拉战线》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的语言歌唱了平型关大捷:“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日本鬼子进中原。南军、晋军挡不住,八路军开兵到阵前。八路军方法最为高,埋地雷,埋铡刀,鬼子汽车不能跑。抄后路,游击战,平型关上拉战线。鬼子顺沟往里钻,八路军梁上把了个严。手榴弹,往下摱,拼刺刀,交手战,好像猛虎下了山,打死日军大几千。拉洋马,驮洋面,枪炮子弹拉了好几天。打得鬼子丧了胆,抗日人民长气焰。”   1938年4月,日军进犯晋西隰县、蒲县的午城、井沟,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进行了午城、井沟战斗,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70余辆。萧华将军的这首《晋西伏击战》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伏击战:“滔滔黄河水,巍巍吕梁山。日寇舞刀剑,妄图犯延安。敌军集大宁,补给渉远程。车队似龟爬,乱炮壮胆行。兽兵抵井沟,四周观动静:‘空山人不见,只闻雏鸟声。祈天保平安,八路无踪影。’一鸣霹雳响,万山杀敌声。毛泽东思想,照亮战士心。卫国保边区,奋勇不顾身。飞兵迎面来,猛虎扑羊群。车轮朝天转,敌尸遍地横。午城残敌据,挣扎呼救兵。窑洞当掩体,正好葬‘太君’。夜幕降大地,智勇夺敌阵。‘武运’不长久,呜呼‘国军魂’。辎重如山集,获车壮我行。战士作驾驶,‘乘客’换新人。灯光划长空,满道笑语声。黄河唱赞歌,捷报飞延城。”
  1943年 10月,日军调集2万余兵力,由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在飞机的配合下,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扫荡”,实施所谓“铁磙式三层阵地新战法”。针对日军这次毁灭性大“扫荡”,太岳区抗日军民坚持腹地游击战,破敌交通,攻敌据点,使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彻底破产。这首沁源民歌《打铁磙》反映了太岳区军民此次反“扫荡”的情景:“鬼子采用铁磙战,分进合击大搜山。政府发令咱照办,空室清野走在先。家里东西和物件,埋的埋来迁的迁。为防鬼子来袭击,早就转移山里边。深山洞,恶石岩,草丛树林是家园。日军这次来‘扫荡’,村村空镇无人烟。兽性发作着了急,就到山里大围歼。东从沁县畔,西面至绵山;南从雕梢岭,北至摇头山。铁磙三层阵地战,山顶山腰沟底碾。一步一步往前赶,细细拨开草不滩。八格牙路胡乱喊,枪声炮声震塌天。树上鸟儿不敢叫,山鸡野兔到处钻。敌人就用刺刀捅,见了牲畜统统赶。北道庄,南马圈;不来沟,马创泉。山庄窝铺都不漏,重点来是城关边。河东搜遍三道沟,河西搜了两架山;永宁沟搜了一道沟,翻过马森野河滩。乌木沟,阳泉岭,一直搜到三条栈。搜来搜去人不见,赶着牲口往回返。牛不走,驴叫唤,羊子吼得咩咩咩。鬼子如猪哼哼喘,像送他娘上西天。看来这个铁磙战,磙来磙去也扯蛋。抓杀百姓数得见,牛马驴羊不好牵。各路指挥报战绩,支支吾吾难开言。磙压清剿新战法,白白跑了二十天。军官战地观战团,马上就要来参观。冈村宁次作了难,八格牙路没个完。小鬼子,错盘算,大海捞针不知难。沁源多山山不断,这山那山紧相连。山大沟深树遮眼,藏龙卧虎几千年。山里人,有磨练,抗日组织早健全。你有你的破瓷碗,我有我的金刚钻。任你铁磙挨住碾,咱就与你转圈圈。东南西北挨着转,你来我去推碾盘。莫说你才兵两万,就来十万也枉然。说到此处插一段,表表战地观战团。观战团,全是官,都是军官训练班。中队长,到少将,共有一百二十三。六十人的护送队,前前后后戒备严。沿着临屯公路线,临汾起身到沁源,专来沁源学经验。东到洪洞韩略界,枪声炮声响连天。开路汽车冒火焰,后面车也起了烟。我军行动如闪电,战士就像箭离弦。鬼子成了烂肉馅,一个不留全被歼。摧毁汽车十三辆,速战速决不迟延。观战团,被消灭,韩略一战定大局。日本鬼子丧元气,太岳军民笑开颜。说到这里往回返,再说冈村正发难,八格牙路使劲喊,跑来猪头情报官:‘观战团,不来看,全被共军消灭完!’吓得冈村直打颤,疟疾又加赶伤寒。下令连夜速逃窜,到了临汾把令传。韩略据点杀队长,清水中将罢了官。山岳剿共吃败仗,铁磙‘扫荡’收了摊……”
  这首民歌中说的歼灭日军战地观战团就是指韩略村伏击战。10月中旬,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十六团奉命开赴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机关的任务。22日,进到临汾东北25公里的韩略村据点附近时了解到日军的汽车每天都路经这里运送战略物资,遂决定在这一带设伏,打击日军的运输部队。23日午夜,部队悄悄进入事先侦察好的阵地。24日凌晨,13辆满载日军的汽车毫无防备地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的13辆汽车全被八路军击毁,车上的日军军官除3名逃跑外,全被歼灭。此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嚣张气焰。战后,从缴获的日军文件查明,这是日军组织的一支“战地观战团”,是从北平专门前来参观“铁滚式扫荡”新战法的,这批观战团成员都是中队长以上的军官,其中有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和6名联队长。
  沁源农民编的这首快板诗《韩略战斗》用老百姓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场伏击战:“阴历九月二十六,老百姓刚刚收罢秋。秋收毕,麦种完,来了三八六旅十六团。这个团,真能干,保卫毛主席去延安。路过洪洞不休息,要在汽车路上打伏击战。四面八方埋伏好,鬼子来了一个也叫他跑不了。正说哩,正讲哩,听见汽车倒响哩。刚才听见汽车响,刹时上来十三辆。前面开的后面跟,眼看快进韩略村。汽车上坡开得慢,八路军扔出手榴弹。手榴弹不住地往下扔,炸得鬼子丢了魂。四面枪声不住地响,鬼子下车胡乱闯。向东跑,有埋伏,向西跑,被截住。向南向北陡崖山,鬼子就往汽车下面钻。八路军,真英勇,插上刺刀就冲锋。又是刺,又是杀,汽车下面又把活的抓。一个排长生得彪,夺了鬼子一把刀。越砍越杀越起火,一阵子就砍死他三四个。民兵参战真勇敢,拿起扁担也把鬼子砍。十三辆汽车全烧光,鬼子的尸体遍地躺。鬼子死下一大摊,打死一个少将旅团长,六个大佐联队长全完蛋。打死十几个少佐大队长,打死最小的也是中队长。轻重机枪得了三四挺,还有步枪掷弹筒。收拾胜利品心欢喜,扛上子弹和大米。又是扛,又是拿,拿不动就往坏里砸。这一仗打得真正美,消灭了一百八十多个日本鬼。”
  在8年抗战期间,八路军作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在华北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批抗日军民血洒黄土高原,魂归三晋大地,谱写了壮丽的诗篇。1942年,朱德在抗战五周年之际,写下了这首《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捍国不惜身,伟哉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羞彼汪陈辈,甘作敌犬豕。勔颜认贼父,臭遗不知耻。倭焰益以张,侵凌无底止。毒计施‘三光’,屠戮及赤子。狼烟飞满目,腥膻遍城市。‘扫荡’复‘扫荡’,争夺在尺咫。正谊激同仇,血肉冒锋矢。相持已五年,战斗难数计。杀敌逾十万,捷报盈筐纸。外侮不足危,所惧在内毁。阋墙安可再,徒为敌者喜。耿耿我心忧,国人其共弭。幸者赵燕地,豪侠能继起。忠勇建奇功,首推诸烈士。后死者何盟,还我山河是。热血洗乾坤,建国从此始。民主真共和,世界皆仁里。持此慰英灵,光明新世纪。”   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辽县十字岭壮烈牺牲。朱德总司令赋诗哀悼:“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左权将军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后,时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的陶铸作诗两首,悼念左权将军。
  (一)
  闻道将军血战死,倾眶眼泪湿衣裳。
  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
  外患仍般怀砥柱,内忧未艾叹萧墙。
  招魂五月三湘雨,举国同仇挽太行。
  (二)
  死有鸿毛与泰岱,几人赤血换炉香。
  敢诩韬谋惊管乐,素持节操仰彭方。
  燕云愁绝星摇落,延水悲深夜渺茫。
  此日三军同痛哭,河山誓死逐强梁。
  左权牺牲后,根据地党政军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为纪念左权将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抗日军民还谱写了一首左权民歌《左权将军》,在根据地广为传唱,表达对将军的深切缅怀之情。
  唱民众:从此生活有改善,彻底翻身不受苦;咏建设:开展大生产,不愁吃和穿
  毛泽东曾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抗日战争中,根据地人民群众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军队民众,齐心协力;阵前敌后,互相配合;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成千上万的青壮年源源不断地补充了八路军的兵员,壮大了八路军的力量,无数中华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摧不垮、战必胜的铜墙铁壁。抗日根据地处处呈现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热烈场景。这首安泽民谣《送郎参军歌》,表达了一位妻子送郎参军,临行前依依不舍、仔细叮咛的真挚感情。


  鸡叫天未明,送郎打日本。
  鞋袜和干粮,你都要带在身。
  送郎打日本,身体要保重。
  家中大小事,全有我照应。
  送郎打日本,为妻我在家中。
  孝敬高堂老,关照小弟兄。
  送郎打日本,学习最要紧,
  战略和战术,条条记心中。
  军令你要听,战斗打先锋,
  战场多立功,保国最要紧。
  共产党领导好,毛主席最英明,
  领导八路军,胜利向前进。
  咱本是老百姓,参军为革命,
  处处爱人民,军民一条心。
  郎去打日本,杀敌立头功,
  抗战得胜利,夫妻再团圆。
  而沁县民谣《做军鞋》则描述了根据地妇女穿针引线,为部队做军鞋的忙碌情景。
  妇女同志忙又忙,捻麻绳子剪鞋样。
  纳鞋底儿做鞋帮,穿针又引线。
  一双一双送前方,咱们的军队穿脚上。
  穿脚上,去打仗,消灭日本鬼,保卫咱们的好时光。
  在全民兼兵、全民参战中,可歌可泣的沁源围困战在山西人民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是太岳区领导机关和八路军长期驻扎的地方。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扫荡”之后,留置一个大队主力驻守沁源城关及附近据点,企图长期占领,在此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为了将日军赶走,沁源军民以“围困战”的办法,把敌人围困起来,断敌路,绝敌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逼迫敌人退走。沁源军民坚持两年半的围困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沁源围困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这首沁源民歌《二年半》就是沁源抗日军民坚持斗争的真实写照:“日本鬼,心黑烂,占了沁源二年半。又杀人,又放火,房子烧成塌圪峦。椽子劈得做了饭,檩子脑到城里边。家家门上没门扇,瓮子打成破不残。处处黄蒿连成片,镢子刨也刨不泛,犍牛刹地铧子绊,把牛厥成一颗蛋。抗日军民齐动员,全县展开围困战。困得鬼子没法办,只好滚出沁源县。军民总动员,围困二年半,妇救会做军鞋送上前线。儿童团站岗放哨捉拿汉奸,把日伪军消灭好几千。日本鬼子的给养无法弄,饿得狗日的们吃不住劲,窜出来想把粮食弄,一出据点四面尽枪声,吓得跑回去气也不敢吭。”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为克服困难,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首武乡民歌《开展大生产》和山西新军决死第二纵队第五大队政治主任石玉淦的《春风吹遍沁河沿》热情地讴歌了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
  开展大生产
  开展大生产,不愁吃和穿。部队和咱一起干,千万别偷懒。刨个小坡坡,吃个小窝窝。小鬼子想困死咱,瞎了他眼窝。政府发号召,样样认真搞。种麻种菜又种粮,切莫误时了。太行好风光,兵强马又壮。气得鬼子干瞪眼,眼看不久长。
  春风吹遍沁河沿
  (一)
  春风吹,春风暖,春风吹动夹衣裳,春风吹干了浑身的汗。满山桃花香,处处春耕忙,山前皮鞭儿扬,山后歌声儿唱。弟弟拉牛我掌鞭,妹妹从湿土里拾小蒜。臂膀啊宽又宽,黄牛啊壮又壮,犁嘴白,犁嘴亮,黑土滚滚如波浪,又香又清凉,展开了土地的阔胸膛。土地啊!我的娘。我们军民老少都靠你养。就凭着这副铜筋铁臂膀,三月里把山山都翻转,四月里把五谷都种上。
  (二)
  春风吹,春风暖,春风吹遍沁河沿,春风活跃了儿童团。沁河水,天样蓝,照着赶鸭的小姑娘,鸭儿的羽毛白似缎,姑娘的眼睛星一样亮。小姑娘,静静地想:“嫂嫂喂猪我养鸭,弟弟的鸡群也闹嚷嚷。河里的小鱼千千万,河边青草叶叶儿长,鸭儿肥,鸡儿胖,黄嘴的鸡娃小鸭雪团团。鸭蛋大,鸡蛋尖,圆圆滚滚取不完。一篮送外婆,一篮背给儿童团,留下那顶大顶大的我不卖,要慰劳军队打胜仗。
  抗战时期,山西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普遍推行了民选制度,实施“三三制”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体制。党在山西各根据地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和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从而焕发出极大的抗战和生产的热情,使抗日根据地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自足、文化繁荣的崭新面貌。平顺民歌《彻底翻身不受苦》、襄垣民歌《想起八路军共产党》和繁峙民谣《解放区的天》表达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和感激之情。
  彻底翻身不受苦
  咱平顺农民辈辈苦,打一石粮来八斗租,十冬腊月换不了季,糠菜半年接不住。辛苦一年白受了,这个冤苦向谁诉?抗战来了八路军,颁布了减租新法令,二五算账把租减,地主不敢再耍横。从此生活有改善,彻底翻身不受苦。
  想起八路军共产党
  高粱红,谷子黄,蒸的干粮甜又香;拿起来,尝一尝,想起八路共产党。
  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解放区人民有吃穿。解放区军民同心干,打走日本鬼,好过太平年。
  战地黄花分外香!诞生于山西抗日战场的这些战地诗歌是山西红色文化的一支奇葩,它生动地反映了山西抗日军民战斗和生活的情景,是山西人民抗日斗争艺术化的体现,也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犹如时代的号角,以嘹亮的声音响彻三晋大地,鼓舞着无数的抗日军民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昔日的战火早已熄灭,但重读这些诗歌,我们的热血依然为之沸腾,精神更加为之振奋。
  (责编 孟红)
其他文献
大跃进中要出现问题,毛泽东早有预见。1957年1月18日下午,毛泽东主持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听取陈云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报告。他在插话中说:各部门之间的比例究竟怎样平衡才恰当?重工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轻工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怎样平衡才恰当?这个比例再搞五六年是不是能搞得出来?我希望缩短这个时间,并且不要付出(像苏联那样)大的代价。他还说:有些东西现在不能定的,哪样东西多,哪样东西少?煤、电、油
期刊
在欣赏毛泽东手书选本的时候,有一幅很简短而素净的手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就是他抄录的南朝曹景宗诗《华光殿侍宴赋竞病韵》,见于《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五绝,全诗为:“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毛泽东手书曹景宗该诗墨迹共存三幅,其中两幅为毛笔书法作品,均竖写在一页红色竖行条格纸上,是比较潇洒的毛式草书。但引起笔者格外注意的是另外一幅,它是毛泽东在一本曹禺译莎士比亚名剧剧本《柔蜜欧
期刊
毕士悌、刘志丹、杨森、杨琪、钟学高、林龙发、温志恭等,都是1936年春在东征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挥员,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英勇斗争、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们在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仰,他们为开拓胜利坦途而表现出的无畏气概、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是矗立在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毕士悌:有勇有谋,冲锋在前打头阵  毕士悌,原名金勋,朝鲜人,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
期刊
2015年5月9日,一名来自黑龙江省集贤县永安乡联明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宋亚军,给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于若洁主任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将开展"揭日军暴行,讲抗战故事,读抗战家书,唱抗战歌曲,颂抗战歌谣,捍和平正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此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的那段珍贵历史。但他们缺乏相关教育资料,又考虑到山西省在抗战期间的重要作用,于是希
期刊
编者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中国革命面临重大抉择关头的一次绝地重生,其历程艰难曲折、跌宕起伏。为争取光明的革命前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以坚韧不拔、积极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两年间,他们克服难以想象之困难,战胜世间罕见之挑战,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最终胜利会师陕北,谱写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中
期刊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全境,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①。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从日寇侵入之日起”,中共即高举抗日大旗,“领导东北人民”②,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揭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的第一页。因此,深入研究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战历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具有特别意义。  1931—1933:兴起与挫折  1931—1933年,既是东北抗
期刊
大寨,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农业学大寨运动曾风起云涌。期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极大改善,但学大寨活动中也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大寨这个老典型,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前些时候我们来到了这个曾经举世闻名的村庄,采访了它的当家人、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同志。  采访人: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改革开放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从民间外交开始,致力于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进行了种种艰苦的巨大努力。对于日本的右翼势力影响日本的内政外交、推动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在外事活动中多次谈到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其中两次曾明确警告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并就中国政府对待日本侵华的历史、日本政府的态度、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前途作了系统的表述。
期刊
《党史文汇》2012年第7期刊登了山西李潞玉撰写的文章《一份珍贵的延安〈解放〉周刊》。作者说,他在长治城隍庙旧书摊上淘到一册延安1938年11月出版的《解放》周刊第57期,发现多位读者在该刊内文的字里行间和横眉边框留下了多处字迹,其中就有“张汉英”的名字。鲜为人知的是,张汉英是奋战在军工战线上的一名华侨老兵。笔者同属侨界人士,对他知之较多,于是将其事迹整理披露如下,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为我党军工事业做
期刊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多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则是这一作用的突出体现之一。  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  向日本侵略者宣战  九一八事变后的9月25日,毛泽东同朱德、贺龙、彭德怀等联名发表《中国工农红军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告白军士兵兄弟书》,谴责南京国民政府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