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案类家具在我国家具演变的长河中典雅悠长,从最初夏商期的俎、禁到秦汉期食案等以及高足案的出现,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随着历史流转,社会文化变革,现代多元化发展的今日,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改变,礼制和文化的断层,明清案在现代空间环境中找不到自身定位,本文通过对案的发展演变分析,寻找明清案在现代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明清案类家具;现代空间;设计;文化;困局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199-1
试想一下,我们的明太祖坐着雅各布森天鹅椅上朝,或是御花园中乾隆皇帝躺在柯布西耶椅上享受日光的场景,充满违和感,在许多明清家具步入现代后,古今差异与环境制约同样使其遇到了不适与困局。
以案类家具为例。案四足缩进,是与桌、几形制上的最大区别。在精神层面,案也一直高于桌、几。最初夏商期称呼为俎、禁,至秦汉的食案、供案等,两宋时期渐渐兴起高足书画案、奏案、香案等,案拥有漫长的演变过程。西域传来的胡坐改变了千年的跽坐习惯,垂足生活方式和高足家具流传推广。到明清时期,案的设计和使用到达鼎盛。古代未知事物认知的落后使人们习惯相信神灵,宗教信仰盛行。寺院和祠堂以及居住院落等有供案供奉神灵及先祖,两侧高翘头给人威严庄重的视觉感。衙门中采用更夸张的翘头奏案威慑犯人伏法。并衍生出“审案子”一词而无“审桌子”。拍案而起、拍案叫绝与拍桌子等词汇的流传,伏案疾书与趴桌睡觉的区别,均还原了古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案、提案、议案、档案等大量现代词汇也都源于案。文人雅士在书画案上设计精巧的翘头,阻挡书画卷轴滚落。有别于大案,体现浓郁的文气及功能,礼仪性很强的平头案和翘头案盛极一时。正因明清时期富裕的社会氛围,人们从物质转而追求精神满足。大到房屋设计,小到桌案笔墨,特别在明朝嘉靖年以来更是风靡。而一些附庸风雅的奢靡之风导致不通文墨的衙门之地也放置书画案书房,引文人嗤笑。也说明案对环境的特定要求。桌与案的功能分工愈加明显,除了画桌与画案、书桌与书案、琴桌与琴案等共通外,自最早的食案后,喝酒吃饭这类日常活动均在饭桌进行,不设饭案、酒案。古人认为谈吃喝层次低,谈书画诗文够档次。正由此因,桌以更加亲民的功能定位,在没有礼制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超过案的普及度,不论贫富。经过战乱、天灾等动荡岁月后,人民更关注吃穿、避祸、卫国。没人在乎桌案礼制,除了一些大户人家还有能力对案有所讲究,平凡百姓能有桌吃饭足矣。
时至今日,我国近现代社会巨变及经济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古代家具中流行时间最长的案经过时光车轮碾压而失去往日荣光。传统文化断层以及舶来文化入侵,各方文化融合,对桌案的区别及礼制失去兴趣。欧美由于没有案的门类,统称“table”。而他们成熟的“table”现代设计风格,加上更贴近生活的功能定位和造型,更适合现代环境空间,桌的普及长期占据家具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文化、环境、面积、功能等变化,案在现代生活中找不到自身定位,家具卖场及空间环境中出现的少量案,或是直接仿古,或是作为收藏,又或是桌案形制不明等,好似鸡肋,可有可无。发达的科技及唯物主义思想普及,人们不再依赖神灵,除了宗教场所及村落祠堂,供案已不适合现代环境。书画案及琴案等文化类案,也只在一些文人雅士及传统风格环境内还保有位置,大多被桌类代替。工作及书画习惯的改变,人们也无需庞大的书写家具,节省宝贵的面积更为实际。为案赋予新的定位与功能并使其易于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常用家具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首先在定位上,封建时代已成为过去,桌案的使用已没有礼制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及生存环境的风格、面积彻底改变,案的造型及功能需要改进及创新。不同环境下桌案如何共存、分工并展示其特点,同时便于使用及运输,节省空间,使案更易于成为必备家具之一,是设计的首要考虑的思路。
其次,在外形上,在保留明清风格经典元素的前提下融入适于现代空间的新元素,明清纹样、流线、榫卯、理念融合现代设计,打散重组,体现独特文化气息的同时适应更多的现代环境,不再局限于仿古环境中。过于古朴的风格及造型,难以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同与普及。同时在新功能用途上多下功夫,遵循功能至上及绿色化现代设计理念,将各种案的传统形制进行优化。例如,奏案同样可以出现在我国的法庭,保留我们的文化,但结构上可采用多层收纳、组装拼接、适配电子等现代产物思维,并保持威严。案类设计也可尝试智能化研究,人性化地赋予现代人的习惯方式及造型,省时省力省地;尝试不同色彩搭配,适于现代又保留自身优势,将明清风格的案进行新中式演绎。个性化设计更适合喜爱现代风格又有传统文化情结的现代审美,使案在不同的空间下立足,营造别样的氛围。
再次,以不同的材料表达,不再局限于名贵的红木材料,绿色材料的使用和价格的亲民更易于销售普及、扩大受众群。使案与桌能同时进入寻常之家,潜移默化逐渐产生对案新的功能需求。由于现代材料的多元化,一些古代无法达到的工艺及造型可以实现,多种材料也可共用。案的外观设计上有更广阔的发挥。
CCTV《家具里的中国》纪录片的播出,让隐于生活却小众关注的中国家具走进大众视野。与王世襄老先生当年推行明清家具时的环境不同,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发达既便于对缺失文化的找寻,也是传统家具以不同的姿态在现代环境中再次绽放荣光的又一次契机。
参考文献: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关键词:明清案类家具;现代空间;设计;文化;困局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199-1
试想一下,我们的明太祖坐着雅各布森天鹅椅上朝,或是御花园中乾隆皇帝躺在柯布西耶椅上享受日光的场景,充满违和感,在许多明清家具步入现代后,古今差异与环境制约同样使其遇到了不适与困局。
以案类家具为例。案四足缩进,是与桌、几形制上的最大区别。在精神层面,案也一直高于桌、几。最初夏商期称呼为俎、禁,至秦汉的食案、供案等,两宋时期渐渐兴起高足书画案、奏案、香案等,案拥有漫长的演变过程。西域传来的胡坐改变了千年的跽坐习惯,垂足生活方式和高足家具流传推广。到明清时期,案的设计和使用到达鼎盛。古代未知事物认知的落后使人们习惯相信神灵,宗教信仰盛行。寺院和祠堂以及居住院落等有供案供奉神灵及先祖,两侧高翘头给人威严庄重的视觉感。衙门中采用更夸张的翘头奏案威慑犯人伏法。并衍生出“审案子”一词而无“审桌子”。拍案而起、拍案叫绝与拍桌子等词汇的流传,伏案疾书与趴桌睡觉的区别,均还原了古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案、提案、议案、档案等大量现代词汇也都源于案。文人雅士在书画案上设计精巧的翘头,阻挡书画卷轴滚落。有别于大案,体现浓郁的文气及功能,礼仪性很强的平头案和翘头案盛极一时。正因明清时期富裕的社会氛围,人们从物质转而追求精神满足。大到房屋设计,小到桌案笔墨,特别在明朝嘉靖年以来更是风靡。而一些附庸风雅的奢靡之风导致不通文墨的衙门之地也放置书画案书房,引文人嗤笑。也说明案对环境的特定要求。桌与案的功能分工愈加明显,除了画桌与画案、书桌与书案、琴桌与琴案等共通外,自最早的食案后,喝酒吃饭这类日常活动均在饭桌进行,不设饭案、酒案。古人认为谈吃喝层次低,谈书画诗文够档次。正由此因,桌以更加亲民的功能定位,在没有礼制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超过案的普及度,不论贫富。经过战乱、天灾等动荡岁月后,人民更关注吃穿、避祸、卫国。没人在乎桌案礼制,除了一些大户人家还有能力对案有所讲究,平凡百姓能有桌吃饭足矣。
时至今日,我国近现代社会巨变及经济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古代家具中流行时间最长的案经过时光车轮碾压而失去往日荣光。传统文化断层以及舶来文化入侵,各方文化融合,对桌案的区别及礼制失去兴趣。欧美由于没有案的门类,统称“table”。而他们成熟的“table”现代设计风格,加上更贴近生活的功能定位和造型,更适合现代环境空间,桌的普及长期占据家具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文化、环境、面积、功能等变化,案在现代生活中找不到自身定位,家具卖场及空间环境中出现的少量案,或是直接仿古,或是作为收藏,又或是桌案形制不明等,好似鸡肋,可有可无。发达的科技及唯物主义思想普及,人们不再依赖神灵,除了宗教场所及村落祠堂,供案已不适合现代环境。书画案及琴案等文化类案,也只在一些文人雅士及传统风格环境内还保有位置,大多被桌类代替。工作及书画习惯的改变,人们也无需庞大的书写家具,节省宝贵的面积更为实际。为案赋予新的定位与功能并使其易于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常用家具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首先在定位上,封建时代已成为过去,桌案的使用已没有礼制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及生存环境的风格、面积彻底改变,案的造型及功能需要改进及创新。不同环境下桌案如何共存、分工并展示其特点,同时便于使用及运输,节省空间,使案更易于成为必备家具之一,是设计的首要考虑的思路。
其次,在外形上,在保留明清风格经典元素的前提下融入适于现代空间的新元素,明清纹样、流线、榫卯、理念融合现代设计,打散重组,体现独特文化气息的同时适应更多的现代环境,不再局限于仿古环境中。过于古朴的风格及造型,难以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同与普及。同时在新功能用途上多下功夫,遵循功能至上及绿色化现代设计理念,将各种案的传统形制进行优化。例如,奏案同样可以出现在我国的法庭,保留我们的文化,但结构上可采用多层收纳、组装拼接、适配电子等现代产物思维,并保持威严。案类设计也可尝试智能化研究,人性化地赋予现代人的习惯方式及造型,省时省力省地;尝试不同色彩搭配,适于现代又保留自身优势,将明清风格的案进行新中式演绎。个性化设计更适合喜爱现代风格又有传统文化情结的现代审美,使案在不同的空间下立足,营造别样的氛围。
再次,以不同的材料表达,不再局限于名贵的红木材料,绿色材料的使用和价格的亲民更易于销售普及、扩大受众群。使案与桌能同时进入寻常之家,潜移默化逐渐产生对案新的功能需求。由于现代材料的多元化,一些古代无法达到的工艺及造型可以实现,多种材料也可共用。案的外观设计上有更广阔的发挥。
CCTV《家具里的中国》纪录片的播出,让隐于生活却小众关注的中国家具走进大众视野。与王世襄老先生当年推行明清家具时的环境不同,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发达既便于对缺失文化的找寻,也是传统家具以不同的姿态在现代环境中再次绽放荣光的又一次契机。
参考文献: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