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治疗常见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来源 :上海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核病为全球性流行病,其治疗过程比较漫长,易发生药源性疾病,导致治疗方案改变或需延长治疗时间,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是抗结核治疗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介绍抗结核治疗的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为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药源性疾病 药物性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R978.3; R9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21-0019-05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on drug-induced diseases in the treatment of antituberculosis
  CHEN Chun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Shanghai 201508, China)
  ABSTRACT Tuberculosis is a global pandemic, its treatment process is relatively long and drug-induced diseases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which may lead to the change or continuation of treatment regimens, or even the death of patients in severe cases. This severely limit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mon drug-induced diseases caused by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discusses their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lev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linical safety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KEy wORDS antituberculosis drugs; drug-induced disease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结核病是全球性流行病,约35%的结核病患者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根据WHO《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1],2019年全球约有996万新发结核病患者,死于结核病的患者数约为141万人。新发结核病患者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中国新发肺结核患者数为83.3万人,发病率达130/10万。由此可见,有效治疗结核病,控制结核病扩散,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随着抗结核药物品种及其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加,其治疗导致的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尤以药物性肝损害最為常见,且多见于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黄疸型肝炎,暴发性肝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很高。因此,必须重视抗结核治疗的药源性疾病问题,有效预防并及早处理极为重要。

1 抗结核药物及其治疗方案


  抗结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对结核杆菌有杀灭作用,代表性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链霉素、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等;另一类则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如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等。近年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抗结核药物,主要有利奈唑胺、贝达喹啉、德拉马尼、普托马尼等[2]。根据相关临床指南,对于结核病患者,一般采用3 ~ 4种抗结核药物联用并持续治疗6 ~ 8个月的治疗方案。

2 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常见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的定义为:由于使用药物而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出现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2.1 药物性肝损害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据统计,有约1 000种药物可致肝损害,而抗结核药物由于主要经由肝脏代谢,故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肝损害作用,且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表现有肝酶水平升高、急性肝损伤、慢性活动性肝炎等[3]。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多发生于开始治疗后的2个月内,其发生率在发展中国家较高,从8%到39%不等;在发达国家则较低,为3% ~ 4%[3]。
  容易导致肝损害的抗结核药物主要有异烟肼、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和利福霉素类药物等[4-5]。在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吡嗪酰胺治疗的肝损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异烟肼和利福平[6]。此外,有研究显示,在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时,肝损害的发生率明显更高,较单用异烟肼时高2 ~ 4倍;若再联用吡嗪酰胺,则肝损害的发生率较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时还要高3倍[7]。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患者的药物代谢异常(如异烟肼慢乙酰化代谢)、线粒体和免疫功能受损以及遗传因素等。已有研究表明,异烟肼的毒性代谢物可能与其肝损害作用有关[4, 8]。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也与异烟肼、利福平的细胞毒性有关[9]。吡嗪酰胺的肝损害作用可归因于其代谢物5-羟基吡嗪酸的肝毒性[10]。
  目前认为,女性、高龄、营养状况不良、既往肝病史、既往饮酒史、心血管疾病和艾滋病毒感染都是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4, 11]。其中,心血管疾病也被列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高危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易使肝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减缓,肝毒性蓄积加剧[12]。另有研究发现,在异烟肼以超出其药品说明书规范的剂量使用时,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13]。因此,为提高抗结核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应以药品说明书为第一参考;对耐药结核病患者,则建议医师参考耐药结核病治疗相关临床指南[14]来制定适宜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对于在抗结核治疗时是否需予保肝治疗,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方面,有研究发现,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通过细胞内硫氧化物防御机制来保护结核病患者免受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所引起的氧化损害[15];其他抗氧化剂,包括水飞蓟素[16-18]、大蒜[19]和左旋肉碱[20]等,亦都具有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作用,可用于抗结核治疗时的保肝治疗[21]。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使用抗氧化剂水飞蓟宾预防抗结核治疗所致肝损害并无明显效果[22];甚至有研究指出,一些保肝药物不仅没有保肝效果,且还存在肝损害作用[23]。此外,一项对194例分别使用5种保肝药物治疗的儿童结核病肝损害患者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开始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即使用保肝药物与在出现肝损害后再使用保肝药物治疗的患者肝酶学指标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可以说,至今还没有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应使用保肝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师仍倾向于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具体所用药物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水飞蓟素、双环醇、硫普罗宁和葡醛内酯等。对于肝损害发生风险高的结核病患者,建议使用口服保肝药物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如患者吞咽困难或不能耐受口服保肝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考虑改用注射用抗炎保肝药物。结核病患者应尽量不使用降酶药物,以免掩盖肝损害表现,同时尽可能少用或慎用肝毒性大的抗结核药物,但此建议不适用于肝损害发生风险低的患者[25]。对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在正常范围上限3倍内的结核病患者,可同时给予抗结核和保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如患者肝损害情况加剧,须迅即停用相关抗结核药物。黄疸患者也须停药,并接受保肝退黄治疗。伴发变态反应如关节炎、皮疹等的患者亦应停药。对于这些患者,待他们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考虑更换掉可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然后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
  2.2 泌尿系统药源性疾病
  抗结核治疗的泌尿系统药源性疾病包括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和低钠血症等。李卉等[26]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了广西某医院2012—2018年上报的125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发现泌尿系统损害是抗结核治疗的主要药源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占比达45.60%。引起泌尿系统损害的抗结核药物有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其中吡嗪酰胺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最为密切[27],发生机制主要为其代谢物吡嗪酸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水平升高,但进而发生痛风的患者数很少(不包括有痛风史患者)。因此,在使用吡嗪酰胺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肾功能的监测,有痛风史者慎用吡嗪酰胺。吡嗪酰胺治疗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和新鲜,增加饮水量,同时每1 ~ 2周接受1次血尿酸水平检测,并可考虑预防性使用碳酸氢钠、非布司他或别嘌呤醇以降低血尿酸水平。
  2.3 眼科系统药源性疾病
  抗结核治疗的药源性眼表损害进程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主要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和眼睛胀痛等,属于可逆性反应,停药后多可消退。抗结核药物治疗引起干眼症的机制尚不清楚,无论是因为药物的细胞毒性、外周神经毒性,还是与免疫细胞被激活有关,均需得到进一步的明确[28]。
  可造成眼表损害的抗结核药物主要有乙胺丁醇和利奈唑胺等,以乙胺丁醇的报告数居多。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在1 000例使用乙胺丁醇治療的结核病患者中,有23例患者的眼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发生率为2.3%[29]。关于乙胺丁醇的用药剂量,临床上主要依据患者的体重来确定,目前建议是14.5 ~ 21.4 mg/(kg·d),传染病专家则认为15 mg/(kg·d)为最佳剂量:将乙胺丁醇的用药剂量控制在15 mg/(kg·d),不仅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且还可确保治疗的安全性[30]。Chen等[31]的研究发现,乙胺丁醇治疗引起的眼表损害好发于高龄、患有高血压或肾病的结核病患者,但乙胺丁醇平均用药剂量的增加(≥1 200 mg/d组与800 ~ 1 199和<800 mg/d组相比)并不会增加患者视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不过,预后不良患者的乙胺丁醇用药剂量较预后良好的患者高。
  对于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检查其视力,防止发生视力损害,必要时可在用药治疗前即进行基本的眼科检查,之后每个月定期复查。轻度的眼表不良反应(如干眼症)可通过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予以缓解;发生周围神经炎时需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维生素B6和进行神经营养治疗。需注意的是,癫痫或精神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异烟肼[32]。对于中重度眼表不良反应,除需保持警惕外,一旦确诊,应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2.4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
  抗结核治疗的药源性血液系统损害主要包括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以及贫血和溶血等。研究发现,在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吡嗪酰胺、利奈唑胺和乙胺丁醇治疗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33-36];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治疗可引起白细胞计数减少[37];利福平治疗可导致溶血性贫血[38]。有研究提示,骨髓抑制可能是导致利奈唑胺治疗患者发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原因[39]。这些血液系统损害均较少见,症状也较轻,但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利福平治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减少较为常见[40-41]。
  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血常规监测。其中,对于血小板计数偏低患者,应在治疗初期每3 d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治疗2周后再改为每周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重度减少等异常情况,应首先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和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同时及时停用可能与血小板计数重度减少有关的药物,并使用地榆升白片治疗。如患者血小板计数重度减少且有出血风险,应改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或输注同型血小板治疗[42]。
  2.5 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
  胃肠道反应也是抗结核治疗的常见药源性疾病之一,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胃肠道不适,常见于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患者[5, 43]。对于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如饭后用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至于较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需要使用制酸剂、止吐药物治疗。   2.6 其他药源性疾病
  有1例艾滋病毒阳性的女性患者在接受异烟肼联合抗艾滋病毒药物治疗后发生了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停用异烟肼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44]。另外,利福平有一定的致畸性,孕早期孕妇禁用,孕6个月后孕妇慎用。

3 结语


  应提高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注意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医师应告知患者抗结核治疗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鼓励其积极应对不良反应,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相关情况。对于肝损害发生风险高的患者,可预防性加用保肝药物,以避免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保证抗结核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WHO.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 [EB/OL]. [2021-05-23].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 336069/9789240013131-eng.pdf?sequence=1&isAllowed=y.
  [2] 韋媛媛, 杨帆, 汤杰, 等.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0, 51(2): 231-239.
  [3] Abbasi MA, Ahmed N, Suleman A, et al.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induced hepatotoxicity [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4, 26(3): 384-388.
  [4]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9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 42(5): 343-356.
  [5] 马玉炯, 张倩, 兀威.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9, 59(32): 111-112; 封3.
  [6] 肖桂荣, 吴逢波, 龙霞, 等.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国内外指南综述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4, 23(7): 444-449.
  [7] 李彦, 赵广臣.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 2019, 62(3): 278-281.
  [8] Metushi IG, Cai P, Zhu X, et al. A fresh look at the mechanism of isoniazid-induced hepatotoxicity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11, 89(6): 911-914.
  [9] Ramappa V, Aithal GP. Hepatotoxicity related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J]. J Clin Exp Hepatol, 2013, 3(1): 37-49.
  [10] Shih TY, Pai CY, Yang P, et al. A novel mechanism underlies the hepatotoxicity of pyrazinamide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4): 1685-1690.
  [11] 何涛, 汪峰, 唐武.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药房, 2016, 27(12): 1626-1628.
  [12] 朱倬敏.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肝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2): 222-223.
  [13] 杨学敏, 刘鹏园, 杨开宁, 等. 异烟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J]. 河北医药, 2017, 39(11): 1653-1656.
  [14] 中国防痨协会.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J]. 中国防痨杂志, 2019, 41(10): 1025-1073.
  [15] Baniasadi S, Eftekhari P, Tabarsi P,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N-acetylcysteine on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 22(10): 1235-1238.
  [16] Gu J, Tang SJ, Tan SY, et al.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an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ilibinin in preventing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J].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8(3): 4320-4327.
  [17] Luangchosiri C, Thakkinstian A, Chitphuk S, et al.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ilym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5, 15: 334.   [18] Zhang S, Pan H, Peng X, et al. Preventive use of a hepatoprotectant against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31(2): 409-416.
  [19] Tabarsi P, Fahimi F, Heidarzadeh N, et al. The effect of Garcin? in preventing antiTB-induced hepatitis in newly diagnosed tuberculosis patients [J]. Iran J Pharm Res, 2014, 13(Suppl): 169-176.
  [20] Hatamkhani S, Khalili H, Karimzadeh I, et al. Carnitine for preven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29(5): 997-1004.
  [21] 王彦明, 栾思睿, 周辛波, 等. 抗结核病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4): 9-13; 22.
  [22] 杨雪迎, 李艳, 李哲明, 等. 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作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13): 2194-2196.
  [23] Stickel F, Schuppan D. Herbal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J]. Dig Liver Dis, 2007, 39(4): 293-304.
  [24] 孙真真, 朱朝敏. 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4, 29(6): 453-457.
  [25] 钟洪兰.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药物选择[J].实用医学杂志, 2020, 36(24): 3307-3311.
  [26] 李卉, 张宏亮, 杨天燕, 等. 我院125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29): 151-154.
  [27] Marra F, Marra CA, Bruchet N, et a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 regimens [J].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07, 11(8): 868-875.
  [28] 葛薇, 吳双庆, 张雨, 等. 抗结核药对眼表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 37(1): 69-73.
  [29] Ezer N, Benedetti A, Darvish-Zargar M, et al. Incidence of ethambutol-related visual impairment during treatment of active tuberculosis [J].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3, 17(4): 447-455.
  [30] Grzybowski A, Zülsdorff M, Wilhelm H, et al. Toxic optic neuropathies: an updated review [J]. Acta Ophthalmol, 2015, 93(5): 402-410.
  [31] Chen HY, Lai SW, Muo CH.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Taiwan [J]. Br J Ophthalmol, 2012, 96(11): 1368-1371.
  [32] 黄维维.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J]. 西部医学, 2016, 28(1): 137-140; 145.
  [33] Prasad R, Singh A, Gupta 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uberculosis and management [J]. Indian J Tuberc, 2019, 66(4): 520-532.
  [34] Kant S, Verma SK, Gupta V, et al. Pyrazinamide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J]. Indian J Pharmacol, 2010, 42(2): 108-109.
  [35] 李佳, 罗慧敏, 范玉华, 等. 我院老年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药房, 2017, 28(8): 1055-1058.
  [36] 肖科, 姚建平, 税雪姣, 等. 乙胺丁醇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8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 20(5): 536-539.
  [37] 宋越. 抗结核药物致白细胞减少23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 吉林医学, 2012, 33(34): 7514.
  [38] 王淑真. 利福平致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1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 38(17): 1875-1876.
  [39] Flanagan S, McKee EE, Das D, et al. Nonclinical and pharmacokinetic assessment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tedizolid and linezolid to affect mitochondrial function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5, 59(1): 178-185.
  [40] 宋刚, 黄晶. 抗结核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36): 94.
  [41] 袁慧, 谢丽娟.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604例临床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00, 42(3): 154-156.
  [42] 雷建平. 我国结核病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现状与进展[J].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9): 774-782.
  [43] 卢琼, 李伟, 刘莉. 标准四化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23): 38-40.
  [44] Luwanda LB, Gamell A. Isoniazid-induced 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n HIV-positive woman: a rare side effect to be aware of with the current expansion of 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J]. Pan Afr Med J, 2018, 29: 200.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乳腺肿块的综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预测模型,得到不同于单一影像的BI-RADS分类.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8月—2020年9月术前行超声、乳腺X线摄影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患者图像,根据BI-RADS词典对肿块特征进行评估,取3种影像的最高BI-RADS类别为因变量,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指征为自变量,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综合
摘 要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类慢性、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疾病。随着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不断出现与快速传播,结核病治疗变得更加艰难,寻找新药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介绍近年来抗结核新药的研发进展。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21-0011-05  Research progress o
摘 要 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是指在加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引进一系列有中医理论和实践依据的优化措施,减少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是关于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的上海专家共识。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专家共识  中图分类号:R247.9; R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21-0003-
提出并验证“正虚伏毒”为癌症转移亚临床阶段的核心病机.癌症转移发生中存在“正气”与“伏毒”交争的过程,即“正胜则毒伏不作、正虚则毒出为病”,其实质是癌细胞与宿主抑癌力量之间的博弈.实体瘤根治术后残余癌细胞(如循环肿瘤细胞、播散肿瘤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潜伏于体内处于休眠期或静止期,待正气亏虚时(即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效率下降时),癌细胞从静止期进入增殖期而导致临床转移事件的发生.因此,从形、气、神层面全面调护患者正气是预防癌症转移发生的关键策略.
1资料rn患者,女性,66岁,中上腹闷胀不适反复 3个月,进食后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腹泻等不适.于外院行腹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偏恶性,伴胰管扩张.于外院行腹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胰头部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伴胆总管下段显示不清.自发病以来,患者体重减轻约5 kg.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肿瘤指标均阴性.
网络药理学已成为中医药药理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的热门工具,广泛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药物重定位、中药配伍机制探索及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阐释等.回顾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历程,整理现阶段网络药理学相关的中医药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功能注释数据库,对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并指出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挑战,进而展望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中医药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引领中医药原创研究的发展以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目的:评估高分辨率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TVS)在宫颈癌宫旁浸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的分期标准,对纳入研究的47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分期,在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行TVS和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
目的:探讨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提高超声对肾脏巨大AML的诊断准确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23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脏巨大AML患者的图像特征,包括与肾脏位置关系、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等特征.结果:23例肾脏巨大AML患者,右肾10例,左肾13例(其中2例有2个肿块),共计25个肿块;25个肿块均向肾外生长突出于肾脏轮廓之外,肾皮质和/或集合系统受挤压;20个肿块呈高回声,其中15个呈较为均
随着口服超声造影剂的发展和检查经验的不断积累,超声诊断胃部疾病已经成为可能.但是,受制于胃是含气空腔脏器的特殊性,胃超声临床应用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重点就胃超声造影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目的:评价穿刺针数对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US-FNAC)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行US-FNAC并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52例,共352个结节,每个结节穿刺4针,病理科医师在穿刺现场依据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