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疱液中的炎症介质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uangjia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研究提示,不同的免疫介质可能参与了寻常性天疱疮(PV)和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水危形成。为了进一步研究PV和BP的免疫病理特征,作者检测了未经治疗的39例PV和28例BP水疙液中的细胞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内源性蛋白酶及相应的拮抗剂。

其他文献
作者从1982年6月起对印度大孟买的少菌型(PB)麻风进行了联合化疗(MDT)。其所用的MDT方案与WHO推荐的标准方案不同点如下;仅涂片阴性者才作为PB,而皮损在5块以上者按多菌型(MB)方案处理;纯神经炎(P)病例按PB处理;PB病例的MDT不限于6个月,而是连续正规治疗到临床不活动。
期刊
在Memorial Sloan-Kettering肿瘤中心,从1949~1984年期间诊断各型淋巴瘤病人共9972例,其中68例并发基底细胞癌(基癌),资料齐全者63例(男37,女26)。作者对这些病例与淋巴瘤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表浅型肉芽肿性脓皮病是坏疽性脓皮病(PG)的一种慢性和浅表型,其特征为皮肤表浅溃疡并呈慢性经过。与经典的PG相比较,溃疡基底较清洁,呈肉芽肿状。病理改变为表浅肉芽肿,较少形成脓肿。一般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本文作者报告2例表浅型肉芽肿性脓皮病。
为了确定皮肌炎与恶性肿瘤之间的相关强度,评价恶性肿瘤筛选检查的重要性。作者分析了53例16年内在两所医院皮肤科诊治的皮肌炎病人的病案。53例患者(男19,女34;岁龄20~83岁,平均年龄57岁)均有皮肌炎的典型皮肤表现。50例有近端肌无力和CPK、LDH活性增高。
性接触者的追踪被认为是一种控制性传播疾病(STD)扩散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患者的帮助下,尽可能地去追踪他们的性接触者,检测感染情况,并治疗阳性病人.而将每1例追踪到的接触者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再继续追踪,直到不再发现更多的接触者.
期刊
阿米庚酸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其治疗量为100~200mg/d.作者报告6例女性患者均长期过量服用该药引起严重痤疮,患者发病年龄,2例在30岁以下,4例39~62岁,其中最低服药量为300mg/d;最高服用6000mg/d.引起严重痤疮损害的临床表现为红色痤疮及巨大黑头粉刺,囊肿.
期刊
作者应用BCG治疗980例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于臀上方划痕8条,每条长1.5cm,涂上冻干BCG,然后用敷料包扎48时,包扎期间避免敷料受湿。每周1次,共4次(幼儿共3次)为1疗程,治疗失败时,3~4个月后进行第2个疗程,甚至第3个疗程。在1200次治疗中,有6次产生局部炎症反应,作者认为是一种Koch现象。
期刊
在苏联已有的治疗小孢子菌病的方案为灰黄霉素22mg/kg/d。剂量大,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肝功能受损等副作用。据研究灰黄霉素治疗开始的血浓度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下降而影响疗效。这是因为药物作用于肝中细胞色素P450系统,激活和药物代谢有关的微粒体酶。
期刊
组织扩张术(TET)是最近几年来修复皮肤组织缺损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新技术。最早由Neumann于1957年提出理论依据,并试用于临床。70和80年代人们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良和深入的研究,临床上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使TET不断得到完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在皮肤科也有广泛的用途。
期刊
作者报告1例发生于艾滋病人的接合菌病(犁头霉病),由伞枝犁头霉所引起。据作者称,本例是艾滋病患者发生犁头霉病的首例报告。患者为29岁建筑工人,有滥用静脉注射药物史6年,因恶心、呕吐、腹泻、干咳3~4周住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