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的五年经验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从1982年6月起对印度大孟买的少菌型(PB)麻风进行了联合化疗(MDT)。其所用的MDT方案与WHO推荐的标准方案不同点如下;仅涂片阴性者才作为PB,而皮损在5块以上者按多菌型(MB)方案处理;纯神经炎(P)病例按PB处理;PB病例的MDT不限于6个月,而是连续正规治疗到临床不活动。

其他文献
亲表皮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研究1968-1985年间40例患者的死亡原因。男30例,女10例。年龄19~81岁,平均60岁。诊断依据临床和组织学。23例为经典型,14例为暴发肿瘤型,13例为红皮病型。均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亚群研究。在24例有淋巴结病患者中,28例作了淋巴结活检,其中14例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病,6例为脂肪黑素性网状细胞增多,3例为淋巴瘤性淋巴结病。
虽然已经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法诸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这样的清洁剂用作体外测试,但还不能绝对地预测化合物在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刺激.尤其是pH的相关重要性需要进一步评价.本研究报道了在体内实验中,用3个不同pH值的SLS溶液,评价其对皮肤刺激的影响.
期刊
在一些SLE、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Sjg-ren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一种对C3转化酶(C4b2a)具稳定作用的经典补体途径的血清因子,称为C4肾炎因子(C4NeF),它是一种IgG类抗体。为研究SLE患者的B淋巴细胞产生C4NeF的能力,作者从15例SLE患者和10名正常健康人的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EB病毒感染,以建立有活性的B淋巴细胞系。用EAC3bBb以及EAC14b2a稳
期刊
Crohn病(CD,限局性肠炎,或节段性回肠炎)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肠病,1932年由Crohn等首先报道。病因不明,20~35%患者有同类疾病家族史[1]。CD主要呈节段性侵犯回肠,多数患者肠道其他处也同时受累[2]。表现以间歇性出现的慢性腹泻、腹痛、便血为主,X线和肠镜检查见肠道溃疡,活检示肉芽肿性炎症。
期刊
自60年代中期开始,生殖器疣的发病率在迅速增加。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宫颈癌和生殖器癌的诱发因素。足叶草树脂中所含足叶草毒素被认为是治疗生殖器疣的有效成分,用于生殖器疣的治疗已有近50年历史。
沙眼衣原体很难进入培养的宿主细胞,因而通常不发生细胞-细胞的播散导致的原始生长物的扩散。本文作者设计了更接近于人体条件的实验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衣原体较易于作细胞传代。
作者用3种不同性质的抗角质单克隆抗体、ABC技术,以及一种兔抗癌胚抗原抗血清(CEA)PAP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皮肤、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中角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特性,以期区分Paget细胞与其它细胞.单克隆抗体EAB-903与EAB-904均可识别66kD及57kD角质蛋白.
虽然梅毒是认识较多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但仍有许多尚需学习的方面,研究证明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之间有复杂的关系,说明目前对梅毒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期刊
发生于皮肤的转移性癌较少见.本文报告2例表现为皮肤结节的复发性肾细胞癌,分别发生于原发癌肿确诊后6年及10年.
期刊
维甲酸类药物对与免疫发病机理有关的良性和恶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提示它们影响表皮的免疫功能,但这些作用尚待证实.为此,作者用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混合表皮细胞-淋巴细胞反应(MECLR)研究了维生素A和合成维甲酸类(13-顺维甲酸、依曲替醋、依曲替酸和芳香维甲酸游离酸)的作用.
期刊